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區域經濟也在不斷發展。區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區域金融的推動和促進。然而,區域金融結構差異也給區域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阻力。區域金融的發展不僅具有融資功能,還更應該發揮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分散資金風險等功能。面對區域經濟與區域金融在我國東中西部的非均衡發展,本文將對我國區域金融的發展對策進行探討。
關鍵詞:區域金融;金融結構;結構差異;區域經濟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2)02-0021-02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2.05
區域經濟和區域金融的發展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由于歷史及政策原因,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存在著巨大差距,也形成了巨大的金融差異。區域金融的廣度和深度受制于區域經濟的發展,并服務于區域經濟,而區域經濟的發展也推動了區域金融的快速發展。本文淺析不同地區區域金融結構差異與區域經濟間的問題,分析如何對區域金融結構進行優化探索相應問題的解決方法。
一、區域金融與區域經濟關系概述
(一)區域金融的概念與特點
區域金融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金融資源運行與分布在空間上的不同狀態。區域金融在不同的區域經濟下具有不同的形態、層次以及不同的資金效用,由于區域間金融結構差異及關聯性,從而構成了我國復雜的區域金融體系。區域金融作為國家金融體系的一部分,其特點有:
1.區域性。區域金融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一種表現,區域金融和區域經濟的發展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不同的經濟基礎上形成的區域金融必然存在著差異。
2.非均衡性。區域金融是建立在區域經濟基礎之上的,區域經濟的差距必然會在區域金融上有所體現。尤其是不同區域的資金供求程度、交易的總量與頻率以及對金融資源的吸納消化水平等均會在區域金融上體現出來。
3.流動性和廣泛性。金融資源的流動性和廣泛性是與市場經濟、商品流通、貨幣化、金融衍生品、技術進步以及金融深化等聯系在一起的。任何一個地區的金融發展必然會受到國家金融政策、法規、稅收或公民金融意識的影響,因此具有流動性和廣泛性的特點。
(二)區域金融結構差異與區域經濟的聯系
首先二者是緊密聯系、相互影響、相互推動的。一個地區的經濟結構決定了金融結構的形式,不同的金融結構形式也會對區域經濟產生不同的影響。區域金融的發展會受到當地經濟發展政策的影響,也會對當地經濟的發展起推動或阻礙作用。因此,要求區域經濟支持區域金融的改革與發展,在區域金融制度與服務水平等方面給予改變,提高內部經營管理結構和放貸質量。
區域金融受本地生產力發展水平、消費觀念、市場化程度的制約,區域金融的發展可以通過制定不同的產業政策幫助本地經濟調整結構,促進經濟發展,形成自身獨特的發展模式,并建立適合本地區經濟增長的金融模式,進而進一步促進本地的經濟增長。同樣,區域經濟的發展深深影響著區域金融的發展,本地經濟的存貸款率、信用水平、企業數量、人口數量等都會影響到區域金融的發展[1]。
二、區域金融市場發展現狀分析
由于歷史及政策等原因,我國的區域金融發展呈現出嚴重的不均衡性:一是金融業增加值向東部地區高度集中;二是區域金融資源分布與各地區GDP的分布一致;三是東部金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遠高于其他地區;四是中西部區域金融貢獻率逐漸呈上升趨勢;五是人均區域金融增加值差距懸殊,東部最高,中西部較低。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區域金融已進入了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工業反哺農業的時期,這將有利于推動東中西部的協調發展,加快落后地區的金融發展。
我國的區域金融制度從20世紀90年代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此后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的金融法規和政策,金融結構得以進一步完善。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城鎮固定資產投資比重發生變化。2011年1至8月,我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為180607.62億元,同比增長25%。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額為4175.81億元,同比增長23%;第二產業完成79153.66億元,同比增長27%;第三產業完成97278.15億元,同比增長23.6%。
二是城市和農村金融差異日益變大。城鎮的金融產品和金融機構不斷增加和完善,而廣大鄉村地區的金融供給主體數量增長緩慢,金融機構及其分支機構的分布明顯具有非均衡發展的特點。
三是隨著金融創新的不斷加強,原有的一些體制框架已不再適應金融發展的需要,金融監管和金融創新需要建立更加合理的關系。同時,區域金融市場化的非均衡發展最終導致資金流動的集中和金融規模的差異[2]。
三、區域經濟與區域金融結構差異的聯系
區域金融結構包括金融產品、金融機構、金融市場等指標,是反映各指標的性質、種類、經營業績、金融交易方式的總稱。金融發展含有兩層意思:一是貨幣供應量、金融機構數量、證券、保險及基金市場、貸款總規模等總量指標的增加。二是指金融結構優化,即通過改變金融產品的供給結構來滿足各種主體不斷變化的金融需求。
(一)東中西部金融結構差異的經濟分析
1.東中西部地區銀行支持體系結構的比較。目前,我國東、中、西部地區的金融貸款仍有很大差距。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的金融機構數量、金融產品、信息化均存在較大差距。東部地區金融發展的速度、水平以及金融創新等方面均優于中部地區,中部地區又優于西部地區。以城市商業銀行為例,被允許跨區域發展以后,幾乎首先都在經濟最發達的地區開設分支機構。在已實現跨區域發展的59家城市商業銀行開設的162家分支機構中,東部地區占到64%,位于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灣的機構數量合計94家,占比約59%。因此,金融機構扎堆發達地區的現象若不加以改變,將會進一步加劇金融資源地區間分布的不平衡。
2.東、西部區域經濟差異例證。2010年初,我國共有1695家境內上市公司,西部10省區僅有330家,僅占全國的19.47%,而東部地區占比將近50%,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舉足輕重。由此可看出,東中西部的區域經濟差異是明顯的,這也是導致區域金融差異的原因之一。
(二)區域金融結構差異產生的經濟影響
區域金融結構差異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信貸資金的分配失衡。由于金融機構的數量較少,各國有企業或其它經濟主體的資金來源便會過度依賴銀行資金,這就會提高信貸風險。同時,由于金融供給主體的缺少,國有銀行占據金融產品供給的主體,在金融市場上就難以形成有效的資源配置和金融創新。由于區域金融的發展不夠充分,資源的有限性導致難以對市場經濟的發展發揮應有的作用,表現為貨幣化水平低、保險市場占有率低、證券化程度低、行政干預較為嚴重等,這些都不利于實體經濟的發展[3]。
四、促進區域金融結構協調發展的建議
(一)中央應對區域金融發展采取不同的調控方式
區域經濟的差異性導致區域金融的差異及不平衡,解決區域金融的差異必然要兼顧區域經濟的發展,針對各地不同的區域金融形式采取不同的政策促進其發展。各地政府也應在經濟發展中,針對不同的產業結構和資源配置進行優化,中央銀行也可以采取較為寬松的調控和監管政策,如對中西部給予較低的存款準備金和更加自由的利率政策、給予金融機構更低的進入門檻等。
(二)促進區域金融與經濟的協調發展
區域金融與區域經濟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就越需要強大的金融做后盾。區域金融籌集和分配資金,通過利率影響儲蓄和投資,進而影響資金流量和方向,最終對區域經濟增長發生作用。在區域金融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地區,一般區域金融都相當完善,信息化水平、人才數量和高素質人才所占的比例都很高,對區域經濟的促進作用也大,地方政府應努力協調區域經濟與區域金融之間的發展,制定戰略規劃,優化各金融主體的資源配置,調整產業結構,達到金融體系和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三)發展風險投資,支持戰略產業
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新興產業的發展,而新興產業的發展必不可少的就是資金的支持。在國外,新興高科技企業的發展往往是在風險投資的發動下推動的,而不僅僅是銀行。風險投資孵化新的創意和新的技術,催生了高新科技的快速發展,也轉移了銀行的風險。我國由于風險投資剛剛處于起步階段,所以大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的資金來源只能是銀行,這就加劇了銀行資金的緊張和信貸的風險。因此,應盡快推動風險投資的發展。
(四)改善金融環境與進行制度創新
改善金融基礎設施,提高行業服務質量,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金融發展格局,為區域經濟的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服務。加大對民營經濟、私營經濟的支持力度,放松信貸政策,提高服務的供給。重視人才的培養,關注經濟發展前沿問題。在農村地區擴大金融主體數量。
(五)發展中西部地區間金融市場,拓寬融資渠道
支持中西部地區證券、保險、期權、基金等金融工具的發展。發揮各種金融工具的融資、分散轉移風險等功能,在中西部各區域經濟中心城市建立規范的交易市場,拓寬企業直接融資的渠道,在發展各種金融工具的同時,把各金融工具的發展同各地區區域金融結構的調整和產業的升級聯系起來[4]。
(責任編輯:陳薇)
參考文獻:
[1]胡亮.金融深化與區域經濟發展[D].長春:吉林大學,2006.
[2]尹優平.中國區域金融協調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8.
[3]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2009年外資銀行在中國[J].新金融,2009(8).
[4]王晶.大力發揮地方政府在區域金融業發展中的作用[J].中國金融,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