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港口的核心競爭力是港口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本文以連云港港口經濟發展為樣本,分析港口經濟發展的優缺點和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提出港口經濟發展的目標和增強港口經濟發展競爭力的相關舉措,在此基礎上找出港口經濟發展的規律性措施。
關鍵詞:港口經濟;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F5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2)02-0027-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2.07
一、引言
港口作為社會發展重要資源的集聚點,不僅發揮傳統意義上的貨物運輸的功能,更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制高點。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和國際交流的日益增加,港口的經濟帶動作用將更加明顯,港口間的競爭也日益加劇。在此背景下,對港口競爭力進行研究就顯得更為重要。港口競爭力指“港口憑借其自身資源,通過改善基礎設施、提高服務水平、加強管理等方面,吸引各種生產要素和有利于港口發展的資源,并對其進行優化配置,在占有市場、創造價值和維持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具有的比較優勢”[1]。
近年來,隨著港口經濟在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被廣泛認同,國內外對港口及其核心競爭力研究成為熱點。港口核心競爭力的產生主要依據于通過對港口相關環境因素的比較分析中所表現出來的差異化優勢,這種差異化優勢是港口經濟發展壯大、在競爭市場中得以立足的根本[2]。因而,增強港口經濟發展競爭力必須要做到正確把握自身的市場定位,客觀比較分析港口的內外部環境,識別港口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所在,在策略上圍繞核心競爭力積極發揮優勢、彌補不足。
二、增強港口競爭力的SWOT分析——以連云港為例
SWOT分析法是一種常用的戰略分析法,最早由美國哈佛商學院教授K.J安德魯斯提出,其實質是通過分析自身所具有的優勢(Strength)和劣勢(Weakness)、判斷所面臨的外部機遇(Opportunities)和威脅(Threats),從而尋找到理論上正確、實際上可行的戰略組合,提出相應的戰略方案。
(一)外部機遇(Opportunities)——宏觀政策的傾斜
1.國際經濟環境。世界的經濟重心將進一步向亞太地區轉移,帶來亞太地區對外貿易的更加繁榮,同時日韓企業正處于產業的轉型期,大規模的加工業正逐步向我國沿海轉移,這對我國的港口經濟發展而言是極好的機遇。連云港港作為背靠太平洋、新亞歐大陸的東方橋頭堡,是距離日本和韓國交通最為經濟、便捷的港口之一,連云港港憑借其獨特的區位優勢,勢必要把握好自身定位,搶抓發展機遇。
2.國內經濟環境。國家批準在連云港市建立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該示范區的建立和沿海大開發計劃將有利于推動隴海蘭新沿線地區的深化合作,促進中西部地區對外開放和區域協調發展,這將直接關系到連云港港口經濟的繁榮。
3.港口行業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港口業發展迅速,在最短的時間內迅速占有國際市場,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港口吞吐量和集裝箱吞吐量最多、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我國港口行業的迅速崛起將連云港港口的經濟發展帶入新一輪的發展周期。
(二)外部威脅(Threats)——周邊港口的競爭
基于連云港港口經濟發展的外部威脅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其一,其他行業的資源競爭。城市的發展需要各行各業的協調綜合發展,在協調好各方資源、綜合發展的前提上,必須明曉經濟發展的核心所在,港口經濟的發展就是連云港城市發展的一大核心。其二,周邊港口的競爭,這個競爭主要來自于腹地相互交叉和重合的地區,對于連云港來說,主要的外部競爭港口有青島港和天津港(表1及表2)。
由表1可以看出,青島港、天津港的和連云港的直接和間接腹地基本重合,都涵蓋了中國中、東、西三大地區的十多個省份。
不論從公共泊位個數、岸線長度、通過船舶的噸位量,還是集裝箱通過能力等其他方面看,連云港的港口基礎建設都落后于天津港和青島港,這就給增強港口經濟發展競爭力帶來了更大的挑戰,同時也要求連云港港口在下一步的發展中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發揮港口的基本功能。另外,連云港的港口貨物吞吐量、外貿貨物吞吐量、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都還遠遠落后于青島港和天津港,說明其在相同經濟腹地輻射和帶動的大環境下,連云港港口的發展還處于相對劣勢。除了以上三點之外,青島港和天津港的優勢還基于對于自身定位的把握表現出了自身發展的特色所在,形成了一套獨具特色的差異化發展道路[3]。
(三)青島港發展經驗
1.適時戰略轉移。青島港九十年代提出了戰略轉移,老港區只保留了客運和環保型貨物的裝卸,其他貨物逐步轉移到黃島區。逐步建起了國內最大的集裝箱碼頭、20萬噸級原油碼頭、20萬噸級礦石專用碼頭、10萬噸級煤炭專用碼頭,目前集裝箱業務也己全部轉移至西港區。同時,青島港還提出了“建碼頭發展,不建碼頭挖潛照樣發展”的口號,走出了一條依靠管理挖潛制勝的道路。
2.港口經營和資本運作實行市場化戰略。青島港與丹麥馬士基、英國鐵行、中遠集團簽署了協議,共同合資經營青島港前灣二、三期集裝箱碼頭。礦石碼頭設備,實行“誰招標、誰出資”的辦法,解決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油品庫全部賣給中石化,收回6億資金,同時又穩定了貨源。
3.港口發展的國際化戰略。青島港以集裝箱、煤、油、礦四個貨種為核心業務,投資上百億元,建成投產了全國最大的集裝箱碼頭、最大的礦石碼頭和最大的原油碼頭,全國大陸港口規模最大的信息中心,發展目標直指國際大港。
(四)天津港主要發展特點[4]
1.依托優勢明顯。天津港所依托的天津市城市載體功能強大,現代交通體系比較完善,金融、貿易、保險、信息等綜合服務功能完善,為天津港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依托。同時,天津港距離日本、韓國的海上運距最短,距中亞、西亞的陸地距離最短,是蒙古、哈薩克斯坦等臨近內陸國家的出海口,優越的區位給天津港帶來了廣泛的國際交往。
2.現代化水平高。天津港的港口現代化、信息化程度在全國港口中位居前列。天津港通過廣泛采用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建立了國際貿易與航運服務中心及電子口岸,可為客戶提供快捷、高效的口岸“一站式”服務。
3.貨類齊全。天津港是我國最大的焦炭出口港,第二大鐵礦石進口港,中國北方的集裝箱干線港,天津港已形成了以集裝箱、原油及制品、礦石、煤炭為“四大支柱”、以鋼材、糧食等為“一群重點”的貨源結構,是環渤海地區規模最大的綜合性港口。
綜上所述,天津港和青島港憑借其在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區位優勢、港口自然條件、依托城市等方面的相對優勢,成為對連云港港口經濟發展的最大外部競爭對手。
(五)內部優勢(Strength)
1.政府的大力支持。自2002年國家港口管理體制改革、管理權下放到地方之后,連云港確立并實施了“港口立市”的發展戰略,各方面優先考慮港口的建設發展,并切實給予港口扶持與幫助。連云港港“一體兩翼”戰略的提出,為連云港建成東方大港奠定了堅實基礎,極大地增強了連云港港口經濟發展的競爭力,為港口建設創造更加優越的環境。
2.港口區位優勢。連云港位于橫跨我國大陸中部的隴海—蘭新鐵路大動脈的東端,背靠隴海—蘭新經濟帶,腹地范圍涉及我國中西部地區11個省(區),腹地面積約占全國面積的1/3,人口總量約占全國的1/5。連云港是新亞歐大陸橋的東方橋頭堡,是隴海—蘭新地帶最經濟、最便捷的出海口岸,港口經濟發展表現出明顯的后發優勢。
3.產業優勢。連云港市依靠其豐富的海鹽資源和得天獨厚的港口區位優勢,海洋化工和臨港大物流產業對經濟發展起到極大促進作用。江蘇田灣核電站、德邦集團、榆城集團等一批臨海工業龍頭企業快速崛起,灌河口化工園等臨海工業發展迅速,對經濟發展的支撐能力進一步增強。同時,港口經濟催生了加工業,帶動了相關的倉儲業、物流業,繁榮了服務業,刺激了港口周邊的工業運輸業的迅猛發展,進一步提升了連云港在國際、國內的知名度,促進了東部地區城市化進程[5]。
4.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十一五”期間,連云港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年均增長60%以上,2009年增幅高達80.1%,高于江蘇省平均增幅64個百分點,實現產值381.05億元,提前一年超額完成“十一五”目標。
(六)內部劣勢(weakness)——基礎薄弱
1.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從地理位置上分析,連云港應是隴海——蘭新經濟帶的交通最為經濟、便捷的“天然”港口,但基于種種原因,連云港港口硬件建設還比較落后,建設速度緩慢,在建的30萬噸級深水碼頭和深水航道建設一直是制約連云港港口能力提升的主要瓶頸,雖然項目已經開始,但距離建成還需要一定的時間。疏港交通體系與城市交通體系混雜,嚴重地影響港口發展。對中國主要貿易伙伴之間的班輪航線稀少,出港貨物難以及時裝船出港,造成出口貨物運輸成本上升,由此又造成出港貨源減少,并可能以此形成惡性循環[6]。
2.服務體系不夠完善。連云港港口的配套體系還處于規劃建設中,總體的港口服務的總費用和成本較高,港口服務內容相對單一,總體服務水平還處于粗獷階段,大大削弱了中部地區最便捷出海口的比較優勢。
3.依托城市經濟水平低。連云港傳統農業仍占據了較大比重,社會服務體系以及各類要素市場還不夠不發達,與經濟活躍的蘇南地區形成了鮮明對比。
4.港口產業結構較為單一。連云港港長期以來缺乏“大進大出”的臨港大工業,相應的港口第三產業也不夠發達。交通信息等基礎設施滯后,新興的信息產業、社會化服務等不夠完善,商貿、科技、教育等傳統的第三產業與周邊其他港口相比也無比較優勢。
三、增強港口經濟發展競爭力的路徑選擇
(一)增強港口經濟發展競爭力路徑選擇的重點
增強連云港港口經濟發展競爭力的路徑選擇必須滿足以下幾點:一是適應性,必須緊密聯系連云港港口經濟發展的自身情況,與連云港港口的定位相適應。二是競爭性,相關的發展路徑和發展舉措必須與當前的市場環境相適應,在開放的市場環境下保持相對的競爭優勢,同時具有持續發展的能力。三是差異性,港口經濟的發展舉措必須能夠打造出自身的品牌特色,使得在競爭的環境中更具競爭優勢。四是創新性,港口經濟的發展舉措必須具有適應當前大的經濟環境的創新性,在當前乃至今后可能出現的各種狀況中具有相對優勢。五是指導性,通過對連云港港口經濟的環境分析,確定港口經濟發展的目標,提出增強港口經濟發展的路徑選擇,同時對國內其他港口經濟的發展帶來指導性的借鑒意義。
(二)增強港口經濟發展競爭力的舉措
1.以港口為核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港口最初的功能就是提供貨物的存儲和交易,提高連云港港口經濟發展的競爭力,必須完善并強化港口的功能,提高其進出口的能力,進一步加強港口基礎設施的建設是港口經濟的核心競爭力所在。一是以深水化、大型化和專業化為方向,將老碼頭改造和新建碼頭設施和相結合,擴大港口能力、完善港口布局。加快建成連云港區大堤作業區一期工程、墟溝作業區、旗臺作業區、徐圩港區、贛榆港區一、二期工程等28個泊位。加快改造馬腰作業區、廟嶺作業區、墟溝作業區等15個泊位。力爭在2015年以前開工建設大堤作業區二期工程、徐圩港區二三期工程和贛榆港區三期工程。二是建設連云港區墟溝作業區10萬噸級航道擴建及延伸工程。加強碼頭及后方場地配套鐵路專用線建設,開工建設建成5條鐵路專用線,改造延長港區既有鐵路裝車線,滿足5000噸大列裝車條件,積極對接鐵路直通運輸;加快東疏港通道沿線貨場及物流園區建設;建成港口生產調度指揮中心、電力調度指揮中心。
2.合理規劃臨港產業布局,實現集約化。重點建設沿港產業帶,做好港區規劃,為臨港產業的不斷發展提供良好的空間,更好帶動港口城市的發展。合理開發利用土地,達到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推動土地的集約利用目的。通過采用集群化發展戰略和全球化生產模式,借鑒鹿特丹、新加坡和香港的經驗,注重產業的多元化發展,建立多層次、多元化的臨港產業模式,并努力實現向技術型和知識型的產業模式轉變。
3.加快港城一體化進程。港口經濟的發展和腹地城市的發展是相輔相成、互相作用的。連云港港口經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依托腹地的經濟發展水平,腹地城市的居民生活水平、國民生產總值等決定了港口經濟發展的廣度和深度。另一方面,港口經濟的繁榮又能夠極大地帶動港口城市的發展壯大。連云港實現港城一體化的重點主要有兩個:第一,大力建設交通運輸道路;第二,根據連云港市各縣區不同的經濟發展情況和經濟發展特色,制定帶有自身特色的差異化的發展道路,并將其進一步發展壯大形成相應的品牌效應,提升核心競爭力。
4.開展差異化競爭戰略,打造特色品牌。眾所周知,企業文化是企業靈魂的體現,企業文化所具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決定了一個企業能否長遠地發展下去。同樣,打造特色的服務品牌對于港口的經濟發展來說,就好似企業文化之于企業的作用。
5.協調港口發展與國際航運、港口物流、港口服務、港口金融、港口信息、港口旅游業六大中心的關系。(1)國際航運方面,加強港口各項基礎設施的建設,促進自身硬件能力的提升。積極與國際大型港口城市發展合作關系,這是連云港港口未來長遠的發展道路,是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必經之路。(2)港口物流方面,一方面,要堅持專業化物流園區和綜合性物流園區并舉,建設區域性物流中心。以港口物流園區產業集群做大市場,以放大物流效應做強功能,實現大物流促進大港口的戰略目標。另一方面,要突出集裝箱優先發展戰略,做強海鐵聯運品牌,加快建設集裝箱干線港。加強與國內外知名船務公司的戰略合作,以快速發展的遠洋干線為重點,以密集的近洋航線、內貿中轉為特色,不斷優化航線布局和航班結構。(3)港口服務方面,建立健全港口服務體系,拓展商貿服務功能。依托金港灣物流園區構建以專業化商貿市場為特色的臨港商貿中心;整合培育3~5家大型臨港商貿企業;搭建面向國際貿易服務的港口商貿、展銷、商務一體化平臺,設立服務于隴海蘭新沿線地區的技術交易市場。(4)港口金融方面,建立相應的配套金融體系,包括銀行類、非銀行類和準金融類的各機構。在相關部門政策支持的基礎上發展港口經濟發展產業基金,共同通過金融方式支持港口經濟發展[7]。(5)港口信息方面,進一步實行信息一體化建設,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促進港口轉型升級。(6)港口旅游業方面,加大品牌旅游示范區的建設投資,將旅游的主題與地方特色發展聯系在一起,可建立港口旅游業示范區,例如打造西游記主題樂園,興建海底世界博物館等。港口的這六大中心不是各自獨立的,而是相輔相成、息息相關的,它們屬于一個完整的港口經濟系統的六大重要因素,各個中心之間的發展既存在著競爭和沖突,但是更多的是合作與協調發展[8]。
6.大力發展低碳、循環經濟。低碳、循環經濟是當代大型港口發展的大方向,港口必須在做好以上各點的基礎上注重能源的再利用,這樣既可實現能源的可持續發展,又在一定程度上節約了建設發展的成本。在發展臨港產業時,要從環保的角度遴選項目,對引入的重化工業項目首先要進行環境評估,對臨港工業區的環境建設做綜合規劃,優先發展高科技、高投入、低污染的項目[9]。
四、結束語
港口經濟發展競爭力的提升離不開高起點的戰略規劃,在此基礎上以港口為核心,完善港口的基本功能。要把握好港口自身的功能定位,抓住港口發展的外部機遇,通過加強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合理規劃臨港產業布局,開展差異化競爭策略、打造特色品牌,促進港城一體化進程,協調港口與六大中心的關系,同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等相關措施,為連云港港口經濟發展貢獻力量,增強連云港港口經濟發展競爭力。
(特約編輯:羅洋)
參考文獻:
[1]徐風光.港口競爭力評價研究[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05.
[2]鄒俊善.現代港口經濟學[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3]蘇惠.青島港口經濟與區域經濟聯動發展研究[D].優秀碩士論文集2006.
[4]徐萍,張洪波.中國港口發展回顧與“十一五”展望[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5]國家港口集團.開啟連云港港“十二五”發展新征程[J].港口經濟,2011(3).
[6]宋永亮.長島港口開發與區域經濟發展關系研究[D].大連:大連交通大學,2009.
[7]中國人民銀行連云港支行課題組.港口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方略研究——以連云港市為例[J].金融縱橫,2008(5).
[8]張明香,王明志.2011年全國及長三角地區港口經濟形勢分析[J].綜合運輸,2011(2).
[9]曾嘉,金橋,申金升.國外港口物流發展對連云港港口物流發展的啟示[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