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外源系統性風險的概念入手,深入刻畫其跨境傳導路徑,構建外源系統性風險的金融網絡傳染理論分析模型。在總結各國防范外源系統性風險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對我國外源系統性風險防范體系的防范目標、思路及原則等總體框架進行設計,并提出了防范外源系統性風險的組織協調、信息統計、監測評估、防范措施等一整套解決方案。
關鍵詞:外源系統性風險;銀行;防范
中圖分類號:F8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2)02-0004-06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2.01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國金融體系通過機構、市場和業務相互關聯結成緊密的網絡。一國金融風險或突發事件發生,極易通過金融網絡放大傳導至其他國家,通過跨境沖擊,形成他國系統性風險。特別是此次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海嘯重創各國經濟金融體系之后,外源系統性風險成為各國和國際組織日益關注的問題,研究其屬性和規律,設計其防范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外源系統性風險的定義
風險可能從一個市場溢出到另一個市場,從一個國家溢出到另一個國家,最終引發風險輸入國家的系統性風險。目前己有研究文獻一般只涉及系統性風險或跨境風險,同時研究兩者的相對較少。如BIS(1994)定義系統性風險為一個機構不能履行合同義務而造成其他一些機構也違約的風險;BIS(2002)認為突發事件引發金融市場信息中斷,從而導致金融功能喪失的或然性;IMF-BIS-FSB(2009)認為系統性風險是金融系統功能喪失,最終對實體經濟造成嚴重負面沖擊;Schwarcz(2008)從金融機構、市場及綜合的角度,強調系統性風險“觸發”與“多米諾效應”的重要性;Gai and Kapadia(2010)構建了金融風險類似于傳染病在網絡之間傳播的理論。本文將風險的系統性和跨境兩個因素相結合,定義外源系統性風險是“由境外經濟或金融沖擊,通過經濟或金融的跨境關聯渠道,傳播到國內金融體系,致使金融機構或市場遭受一系列損失,金融體系服務功能或資源配置功能喪失。”外源系統性風險具有外源性、跨境傳染性、系統性、階段性的特點,其形成有賴于風險輸出入國間經濟產業高度關聯、金融體系的融合程度以及金融機構的內在脆弱性,經濟金融關聯度越高,經濟金融渠道就越通暢,風險越易于跨境傳導到國內。
二、外源系統性風險的跨境傳導機理
(一)經濟渠道傳導路徑
經濟渠道傳導比較間接,風險與沖擊的傳導路徑較長,且存在一定的時滯,主要有貿易和直接投資路徑。
1.貿易路徑。國外沖擊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國外消費需求大幅下降,相關貿易國家出口急劇下降,導致主要出口部門訂單下降,財務出現困難,債務出現違約,相關銀行出現信貸損失。其傳導路徑為“國外沖擊發生→國外需求大幅下降→國內外貿部門訂單下降→國內企業發生違約→銀行信貸損失”。
2.直接投資(FDI)路徑。國外負面沖擊影響國外經濟金融運行,國外企業融資成本上升或資金出現困難,資產負債表惡化,一些FDI從國內市場流出,導致投資項目停滯,引致銀行信貸損失。其傳導路徑為“國外沖擊發生→經濟下滑、信貸緊縮→國外企業資產負債表惡化→FDI撤出→國內企業發生違約→銀行信貸損失”。
(二)金融渠道傳導路徑
金融渠道傳導相對直接,風險與沖擊的擴散速度較快,主要有信貸、國際短期資本、資產價格等路徑。
1.信貸路徑。(1)國外金融機構或企業在負面沖擊下,可能出現違約,導致國內銀行的信貸損失,并引致國內銀行的資本下降,觸發國內系統性風險。(2)國外金融機構在沖擊下,可能收縮對國內金融機構與企業的貸款,使系統性重要性金融機構的流動性下降,被迫通過拋售資產或收縮國內流動性來應對,由此可能觸發國內的系統性風險。
2.國際資本路徑。國際金融機構與市場受外部沖擊引致的流動性緊縮影響,國內的短期資本會快速外流,引致國內資產價格下降與流出國的匯率波動。其傳導路徑為“國外負面沖擊發生→金融市場流動性緊縮→利率上升→國內國際資本抽逃→國內資產價格下降、匯率貶值→觸發國內信貸風險”。
3.資產價格路徑。(1)國內金融機構持有國際金融資產,其價格因危機影響會大幅下降,資產貶值,導致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惡化。其傳導路徑為“國外負面沖擊發生→國外資產價格下降→國內金融機構對外投資資產價值下降→資產負債表惡化→收縮國內信貸或甩賣資產→利率上升、國內資產價格下降→國內系統性風險發生”。(2)喚醒效應(wake-up call)引致國內金融市場同向移動,使企業資產負債表惡化,非金融部門資產負債表的好壞直接關系到銀行貸款的安全程度。其傳導路徑為“國外負面沖擊發生→國外金融市場大幅波動→國內金融市場大幅波動→國內企業資產價值下降→國內企業資產負債表惡化→國內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惡化→國內系統性風險發生”。
三、外源系統性風險網絡理論模型
在現代金融系統中,金融機構通過復雜的資產與負債關系形成一個網絡①結構(Allen and Gale,2000)。該網絡往往很脆弱,即使節點中只有少數機構倒閉或重要機構陷入困境,由于節點之間高度關聯度,風險和沖擊通過網絡快速傳染到整個系統。對于金融體系相對封閉的國家,盡管大多數銀行并不參與國際市場,但少數本地銀行以及外資銀行參與了國際市場,成為國際銀行網絡節點,通過這些節點使國內金融體系可能受到傳染。為研究風險的跨境傳導,本文對Gai and Kapadia(2010)網絡模型進行了拓展,將參與國際市場的國內銀行放入國際銀行網絡中,對其資產、負債分為國內和國際兩部分重構網絡模型。
(一)基本設定
一個代表性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結構見圖2,其資產分為國外資產與國內資產,負債分為國內負債與國外負債。
假設一個涉外銀行簡化會計平衡式為:
(AiFIB+AiFM+AiFS)+(AiDIB+AiDM+AiDS)=(LiFIB+DiF)+(LiDIB+DiD)+Ei
其中,AiIB為銀行間資產,AiFIB、AiDIB標記為國外、國內;AiM為非流動性外部資產(抵押物等),AiFM、AiDM標記為國外、國內;AiS為流動性資產(如債券等),AiFS、AiDS標記為國外、國內;LiIB為銀行間負債,LiFIB、LiDIB標記為國外、國內;Di為存款,DiF、DiD標記為國外、國內;Ei為所有者權益。
在模型中,外源系統性風險的傳播與擴散可分為三個時期:t=0時,國際銀行間網絡發生違約事件,即觸發事件發生;t=1時,參與國際市場的國內銀行發生違約風險;t=2時,風險在國內銀行間網絡傳染與擴散。
t=1時,當國際銀行網絡受到沖擊時,國外銀行網絡傳染發生,此時假設國內沒有出現風險擴散,則該國內銀行不會發生違約的條件為:
Ei=(1-)AiFIB+AiDIB+qAiM+pFAiFS+pDAiDS-LiIB-Di>0 (1)
其中:AiFIB=iAiIB,AiDIB=(1-i)AiIB,AiFS=?濁iAiS,AiS=(1-?濁i)AiS
為銀行i受到損失的比例,q為資產甩賣的價格,pF為國外流動資產價格,PD為國內流動資產價格,以上價格均為標準化后的價格。i為銀行i的國際銀行間資產占其銀行間資產的比例,?濁i為國外流動資產在流動資產中的占比,而且0<、i、?濁i≤1。
Ki=AiIB+AiM+AiS-LiIB-Di,Ki為該銀行的資本緩沖。
當銀行發生違約,將在市場上甩賣資產,導致資產價格下降與金融市場價格波動,0 其中iAiIB≠0,該銀行不會出現違約的問題。 把該銀行放入國際銀行網絡中,假設它的進度(in-degree)為j,即它向j家銀行有貸款業務,假設每家銀行的貸款數量相同,如果其中一家發生違約,其損失為,因此當且僅當 <<(iAiIB≠0), (3) 該銀行就會發生違約。 定義為vj銀行發生違約的概率,則 vj=P[<],?坌j≥1. (4) 對于vj,值得注意的幾個特點是: (1)當i越大,vj越大,即國外銀行間資產占比越多,該銀行變得越脆弱; (2)當j越大,vj越小,即向國外銀行貸款越多,該銀行變得脆弱的概率較小; (3)當q越小,vj越大,即國外銀行出現恐慌性拋售時,該銀行出現問題的概率較大。 (二)風險在銀行網絡的擴散 定義一個銀行間網絡結構為G=(V,E),G是一個非空圖,V={x1,x2,…,xn},即由n家銀行組成的節點。對于其中任一個節點x1,其出度(out-degree)為k,進度(in-degree)為j,則其度分布(degree distribution)為pjk。在此模型中,進度即貸款給其他銀行,表現為銀行間的資產;出度則為向其他銀行借款,表現為銀行間的負債。 國內某銀行在國外感染風險,其風險要在國內銀行網絡間傳播,則與其相鄰的銀行必須從其他脆弱性的銀行有借款。定義一個脆弱銀行的概率生成函數為: F(x,y)=vj#8226;pjk#8226;xj#8226;yk (5) 定義一個網絡的平均度為z,則 z=j,k jpjk=j,k kpjk (6) 定義F0(y)為一個脆弱銀行的出度連接的概率發生函數,則 F0(y)=F(1,y)=vj#8226;pjk#8226;yk (7) 進而我們得到F0(1),也就是整個網絡中脆弱性銀行的比例, F(1,1)=F0(1)=vj#8226;pjk (8) 我們定義為F1(y)能夠到達一家隨機選取的銀行的出度的概率生成函數。在銀行網絡中,我們選定銀行的鄰居是一家脆弱的銀行,定義這家脆弱性銀行的度分布為vj#8226;rjk。 F1(y)=vj#8226;rjk#8226;yk= (9) 定義H1(y)為一家脆弱銀行連接到一個給定規模的脆弱群上的概率生成函數。 H1(y)=Pr(?著=1)+yvj#8226;rjk#8226;[H1(y)]k (10) 其中Pr(?著=1)指連接到一家安全銀行的概率。 F1(1)表示一家脆弱銀行的一個鄰居也是脆弱銀行的概率。根據9,10式可以寫為: H1(y)=1-F1(1)+yF1[H1(y)] (11) 定義一個選定脆弱性銀行,其屬于一個脆弱群的概率生成函數為: H0(y)=1-F0(1)+yvj#8226;pjk#8226;[H1(y)]k (12) H0(y)=1-F0(1)+yF0[H1(y)] (13) 根據式11,13,定義脆弱群的大小的平均值為S, S=H0'(1) (14) 對式13微分,并且H1(1)=1, H0'(1)=F0[H1(1)]+F0'[H1(1)]H1'(1) (15) H0'(1)=F0(1)]+F0'(1)H1'(1) (16) 對式11微分,得到 H1'(1)= (17) 將17式代入16式得到 S=F0(1)+ (18) 根據式18可知,狀態轉換點為脆弱群平均大小的發散點,即 F1'(1)=1 (19) 或z=j,k j#8226;k#8226;vj#8226;pjk (20) F1'(1)指一個脆弱性銀行連接到另一個脆弱性銀行的平均出度,當其小于1時,脆弱群規模較小,一個銀行發生違約,與其相連的銀行則會吸收這個損失,不會形成整個網絡的風險;當其值大于1時,脆弱群的規模較大,風險會傳染擴散到整個網絡,并最終形成系統性風險。 (三)模型分析的基本結論 1.沖擊剛發生時,網絡連接可以利用風險分擔(risk sharing)機制吸收沖擊,如果銀行網絡的聯接比較密切,風險可能被一些安全的銀行吸收,發生風險傳染的概率較小。當風險已經在網絡內傳染時,網絡連接又可以通過風險溢出效應擴散放大風險,網絡連接越緊密,形成系統性風險的概率越高。 2.阻止外源系統性風險的形成,在沖擊發生后應立即采取隔離措施,切斷傳染途徑;當其在國內銀行網絡間擴散,應及時采取措施救助受到損失的銀行。 3.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的脆弱性是風險傳播擴散的內因,加強金融機構資產負債監管,維護金融體系的內部穩健性有利于防范外源系統性風險。 4.金融機構之間的關聯度,可以用于系統性風險的監測。監管系統性風險的核心指標應該是流動性儲備,而不是資本公積。單個銀行受到負面沖擊時,外部提供流動性支持和救助,有助于防止危機由單個銀行向系統重要性銀行甚至整個金融體系蔓延。 四、外源系統性風險防范國際實踐 此次全球金融危機中,各國央行在外源系統性風險防范中發揮主導作用,著力從外源性風險傳染的經濟金融渠道和國際協調方面進行防范。 (一)金融傳染渠道防范 外源系統性風險的金融渠道傳染相對直接,各國在防范外源系統性風險中采取管制跨境短期資本流動、穩定市場預期、運用利率工具、提供流動性支持、支持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維持金融市場穩定等措施,防范外部沖擊經跨境金融渠道影響境內金融體系,導致本國貨幣匯率大幅波動、金融資產價格大幅下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惡化。 (二)經濟傳染渠道防范 外源系統性風險的經濟渠道傳染相對間接,防范的重點在于跨境經濟渠道以及由此衍生的對外經濟金融關聯性。在此次金融危機中,各國采取干預外匯市場、為企業提供貿易信貸支持、為貿易業務提供擔保、對貿易相關行業進行稅收減免及補貼、采取貿易措施保護國內市場等措施,防范外部沖擊經跨境經濟渠道影響境內金融體系,導致具有對外風險敞口的金融機構出現資產負債表惡化,引發國內金融體系的系統性風險。 (三)國際協調與合作 由于外源系統性風險的外源性特征,外源系統性風險的防范措施不僅體現在國內經濟金融的應對,也體現在對外部沖擊來源與國際經濟金融市場的干預方面。各國積極參與國際協調,減輕外部沖擊的力度與廣度,有助于將外部沖擊的影響降至最低。 五、我國外源系統性風險防范制度設計 當前我國金融體系尚不健全,風險控制能力不強,微觀審慎框架處于分業監管,宏觀審慎管理環境缺失,應對外源性風險的思想認識、技術手段、政策制度等準備嚴重不足,加上人民幣的非國際貨幣地位和對外貿易依存度較高,我國外源系統性風險防范需在借鑒國際經驗的基礎上,從制度方面進行重點設計。 (一)防范的目標、思路與原則 目標:通過宏觀審慎管理,增強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對外源系統性風險的防范意識和抵御能力;深化對外金融監管,保障國際金融業務發展,保護境外資產安全;及時采取適當措施化解危機影響,維護市場信心;促進金融體系的整體穩定性及有效運作,維護經濟安全和國家利益。 思路:樹立“管整體、管跨境、管信息、管協調”理念,關注跨境、跨機構、跨市場金融風險,適當阻隔外來風險源;規范關聯性、降低同質性,提升和改善金融機構穩健性;建立行業健康標準,定期檢測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穩健性;完善信息統計系統,建立有效監測、分析和評估制度;借助協調工作機制,彌補目前分業監管架構的缺失。構建宏觀審慎管理,建立跨境防火墻機制,將外設隔離措施和內部機制建設有機結合起來。 基本原則:預防原則——平時加強預防,注重關鍵點的風險監測和控制;整體原則——以維護金融體系整體安全為目標,關注金融體系中跨境金融業務的關聯性,有效預防、控制和消除風險由個體向群體機構的轉移;平衡原則——注意金融開放和業務創新與外源風險防范之間的平衡,構建高效、競爭的金融組織體系,促進對外經濟、金融活動正常有序開展;重點原則——風險防范以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為著力點,短期內以金融機構國際業務與銀行業務監管為主,提高監管效率。 (二)管理框架的構建 組織協調系統。組建系統性風險管理委員會,該委員會具有信息收集、監測評估、協調和決策的職能,將外源系統性風險的識別防范納入該部門職能范圍。在現有行政管理體制下,進一步明確各金融監管部門的職能和分工,充分調動各部門的信息、技術和管理資源。中國人民銀行作為牽頭單位,主要成員為三個金融監管部門和國家外匯管理局。辦事機構設在中國人民銀行,負責定期向委員會提交風險分析報告。緊急情況下,發改委、財政部、商務部、稅務總局、海關總署等部門作為協作單位參與政策協商。系統性風險管理委員會工作機制包含以下幾個層面:一是推動建立反映外源系統性風險的機構、產品和市場的信息系統;二是定期進行系統性風險評估,特殊情況下可啟動緊急磋商機制;三是協同制訂防范外部沖擊的宏觀政策;四是完善外源性風險決策機制和風險處置方案。 信息統計系統。首先,以人民銀行貨幣金融統計、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統計為基礎,金融監管部門業務統計為補充,構建銀行、證券、保險跨境業務的統計信息體系。全面、準確地掌握外源性風險輸入的途徑、規模和結構。其次,確定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衡量標準與管理框架,建立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信息申報制度,彌補當前跨境金融交易統計的缺陷。最后,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三個金融監管部門與金融機構在現有金融統計制度框架中,構建跨部門信息共享平臺。同時,加強對外經濟統計合作,中國人民銀行、發改委、財政部、商務部、海關總署等管理部門建立信息溝通機制,作為跨境金融信息的輔助,以便各方更加充分地掌握涉外經濟金融交易風險。 監測評估系統。外源系統性風險來源于境外,監測的重點是境內金融體系對境外的風險敞口與暴露,按照外源系統性風險跨境傳染的不同階段,從外部沖擊、跨境、境內三個層次構建外源系統性風險防范監測指標體系。通過建立對外經濟金融聯系的計量經濟模型,如聯立方程模型,應用境外金融風險或事件的出現經濟金融變量變化作為情景來評估外源系統性風險。 (三)外源系統性風險防范的應對措施 根據外源系統性風險演變的規律進行多層防火墻設計,針對風險傳導的不同環節采取相應的措施。外源系統性風險防范體系主要實現以下幾方面的功能:首先,當外部沖擊出現時,通過一定的隔離措施進行屏蔽,最大程度防止外部沖擊跨境傳導;其次,當外部風險傳導到境內,通過采一系列措施進行緩沖,減少外源性風險在境內的負面影響;最后,當風險進一步擴散,通過啟動相應的救助措施化解風險,防止在境內進一步形成系統性風險。 1.隔離措施 為防止外源性風險通過金融和資本賬戶的開放直接沖擊境內金融體系,風險管理部門通過強化金融監管約束、加強動態監測和實施資本管制等措施構筑第一道防火墻。 金融監管措施。一是強化事前結構化監管安排,降低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海外關聯性。具體措施包括提高交易賬戶資本金要求,限制其參與海外高風險交易業務的類別與規模;在危機情況下根據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所受沖擊的程度實施分類監管,必要時采取措施直接限制金融機構海外負債水平,限制國別風險規模。二是在宏觀審慎管理框架中強化海外業務監管指標,增強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健康性,提升金融機構自我救助能力。具體包括實施前瞻性的損失準備金政策,控制擔保品貸放率和抵押品最低折扣率,提高特殊敞口的風險權重,最低資本要求、杠桿率、資本防護緩沖和流動資產緩沖。三是加強國際金融監管合作,堵截監管套利。參與多邊或雙邊的國際協調機制建設,建立跨境金融風險監測和協調行動機制,加強與外資金融機構母國和中資金融機構海外機構所在地金融管理部門信息共享,阻斷金融危機的外溢效應。 動態監測措施。一是建立金融機構境外投資風險識別、預警及評估的動態風險管理和風險報告制度,綜合考慮跨境業務發展戰略、國別風險評級和自身風險偏好等因素,定期對國別風險限額進行管理,在特定國家或地區風險狀況變化的情況下提高審查要求。建立金融機構外幣資產風險報告制度,高度關注并實時監測外資金融機構境外母公司和中資金融機構海外機構的經營變化。二是制定應對預案。在外部風險開始暴露時,對外資銀行和境內金融機構境外資產進行快速排查,及時了解風險敞口;啟動大額資金特別監管計劃,動態掌握跨境資金的流向;督促商業銀行定期進行壓力測試,提交風險評估報告,制定相應的風險緩釋措施。 資本管制措施。一是實施數量型管制政策,國家外匯管理部門可以通過調整金融機構外債指標等措施,直接限制機構的海外風險敞口規模與結構。二是征收托賓稅,將短期外債、貿易融資以及證券投資等列為征收范圍,按逗留期限實行差別稅率,實施無息準備金政策,延長境外資本流入的期限。三是針對不同期限、不同性質的資金流入征收不同比率的準備金。 2.緩沖措施 金融監管約束和跨境資本管制等風險隔離措施往往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屏蔽外部沖擊,當外部沖擊傳導到境內,風險管理部門針對風險沖擊的不同領域搭配政策措施,有效減緩外部沖擊造成的各種負面影響。 針對金融市場的風險緩沖措施。一是加強風險時期流動性管理。中央銀行及時調整準備金釋放銀行體系流動性,根據外部風險敞口大小及金融機構承受能力設計差別存款準備金;動態調整公開市場操作頻率和期限結構,搭配使用中央銀行票據和回購操作,提高銀行體系應對流動性沖擊的靈活性。二是緊急情況下啟用非常規政策手段。擴大危機時期中央銀行流動性支持的對象和范圍,創新多種流動性便利工具,對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提供特別流動性支持。 針對涉外企業的風險緩沖措施。一是加大信貸政策引導。中央銀行按照區別對待原則加強信貸資源配置,通過窗口指導和實行優惠利率等方式對受外部沖擊較大但市場發展前景看好的重點行業提供信貸支持,確保進出口企業在危機時期能夠平穩過渡。二是加大涉外企業的金融服務支持。鼓勵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改進對涉外企業的金融服務水平,加快推出貿易融資等方面的創新產品,為貿易鏈的各個環節提供融資便利,通過專業化的金融解決方案滿足進出口企業的融資需求。 針對周期波動的風險緩沖措施。一是適時進行宏觀政策逆周期操作。當外源系統性風險表現為全球經濟下滑并造成外部需求減弱時,中央銀行通過降低利率和取消信貸規模限制等措施降低社會融資成本,促進國內投資和消費需求,熨平外部沖擊引起的國內宏觀經濟波動。及時評估政策效應,充分利用貨幣政策前瞻性和靈活性的特點動態微調,防止短期政策形成新的風險積累。二是協同制訂應對計劃和統一行動。國內方面,發揮中央政府在集中調動資源和統一行動方面的優勢,加大宏觀調控部門之間的政策協調,明確宏觀調控的階段性目標和重點,加強與公眾的信息溝通并聯合向市場傳遞積極信號,維持國內經濟金融平穩運行。國際層面,當外部沖擊表現為全球性的恐慌時,經濟關聯度較大國家的中央銀行通過聯合注資、聯合降息、聯合干預外匯市場、加大貨幣互換等風險緩沖手段,最大限度地維護金融市場信心。 3.救助措施 外源系統性風險防范的關鍵節點是:一國金融體系中具有系統重要性的金融機構遭受外部沖擊后出現經營困難或破產倒閉,從而引發金融體系功能的受損或破壞。因此,當國內金融體系遭受外部沖擊時,緊緊圍繞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展開救助是防范外源系統性風險的核心與最后屏障。我國外源系統性風險救助措施與工具,將圍繞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的資產負債表展開。具體來說,資產救助方面,主要采取直接注資、購買問題資產、提供資產擔保等方式進行防范;負債救助方面,主要采取存款保障、提供負債擔保等方式進行防范;股權及業務救助方面,主要采取兼并重組與鼓勵金融機構轉型等方式進行防范。具體救助工具見表1。 (特約編輯:羅洋) 參考文獻: [1]李文泓.銀行業宏觀審慎監管:思路和政策框架[J].中國金融,2010(13). [2]王永中,何帆.金融危機傳導的資產負債表渠道[J].世界經濟,2011(3). [3]吳曉靈.從美國金融監管改革看“大而不倒”問題的處置[J].中國金融,2010(16). [4]夏斌.宏觀審慎管理:框架及其完善[J].中國金融,2010(22). [5]謝平,鄒傳偉.金融危機后有關金融監管改革的理論綜述[J].金融研究,2010(2). [6]周小川.《金融政策對金融危機的響應→宏觀審慎政策框架的形成背景、內在邏輯和主要內容[J].金融研究,2011(1). [7]Allen, Franklin, and Douglas Gale, 2000, “Financial Contag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108, No. 1, pp. 1-33. [8]Bernanke, Ben. S.,2005, The Global Saving Glut and the U.S Current Account Deficit, Remarks at the Sandridge Lecture, Virginia Association of Economics, Richmond, Virginia. [9]IMF, 2009,“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 Responding to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Measuring Systemic Risk (Apr. 2009)”,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ashington DC. [10]IMF,2011,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pillover Report for the 2011 Article IV Consultation,IMF Country Report No. 1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