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墨菲定律》是本很奇怪的書。奇怪在我把它從頭看到尾,也沒明白所謂的“墨菲定律”和書里的內容有什么關系。首先,對于“墨菲定律”的定義,書的正文里就沒有,只在書的勒口上有這樣一段說明,“從被發現的第一天起,墨菲定律就被證明是對事情出錯的最好解釋。它告訴我們,容易犯錯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弱點,不論科技多發達,錯誤都會發生。而且我們解決問題的手段越高明,面臨的麻煩就越嚴重。”
由這一段類似定義的話可以看出,“墨菲定律”是對事情出錯的最好解釋。可書里很多內容是和這個定義無關的。這本書更像是一本飽含諷刺與幽默的經驗格言集,或是一本認真觀察、體驗世界與生活后的人生感悟集。因為它像兩個“集”,所以,盡管它的皮和瓤不是一個東西,仍值得看看。
福禍相依
比如這個:每當一切順利,就有事情出錯。
跟在后面的推論是:1.每當事情糟到極點,就還會更糟;2.每當事情出現好轉,一定是你有所疏忽。
“每當一切順利,就有事情出錯”,這個說法和中國古代哲學近似。世界上本來就沒有不出錯的事,按中國古代哲學,“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至”,福禍是相互依存的。如果一件事一直很順利,肯定就該出錯了,不管你多么小心,不出錯就缺少事物的另一面了。但跟在后面的推論卻和第一句相悖。因為“每當事情糟到極點,就還會更糟”呈現的是一邊倒趨勢,和中國哲學里講的“物極必反”尤其不同。“物極必反”講事物發展到極點時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比如,好到極點會向不好發展,壞到極點會向不壞發展。這和西方經濟學里的“鐘擺效應”是相似的。“鐘擺效應”講經濟發展就像鐘擺,發展到一定時期,就像鐘擺擺到頭,再也擺不上去了,這個時候它會回擺,這就屬于“物極必反”。而“每當事情出現好轉,一定是你有所疏忽”的推論完全否定了人的能動性,是和“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一脈相承的,當然,也許拿出這個定律的人是在故意搞笑。
找東西
下面這幾個定律說的是同一個事,都是講找東西。相信很多朋友看后會有感觸,因為,我也是這樣的。
找東西最快的方法,就是去找別的東西。
你總是找到不想找的東西。
找東西要從想不到的地方找起。
東西總是在看不見的地方找到。
東西總是在顯眼的地方找到,但你從來不會一眼看到。
說“墨菲定律”和書里的很多內容沒什么關系,這幾句“墨菲定律”就是例證之一。按勒口上的解釋,“墨菲定律”是對事情出錯的最好解釋。可上面這幾句,哪句是對事情出錯做解釋了?它們是不是更像是某些人認真觀察、體驗世界與生活后的人生感悟?因為觀察和體驗的人不同,這些“定律”的觀點甚至相反,比如“東西總是在看不見的地方找到”和“東西總是在顯眼的地方找到,但你從來不會一眼看到”,就是相反的。
如果把這些話看成是人們認真觀察、體驗世界與生活后的人生感悟,這幾句“墨菲定律”還真是蠻有道理的。有時候,我找東西也會出現上述這些情況:想找的東西找不到,找到的都是不想找的;想找的時候找不到,不想找的時候它自己就冒出來了;找不到東西的時候,索性不找,找個什么事去放松一下,有時候東西會自己出來,也有時候大腦會指引你去一個地方把它找出來。
排隊和停車
還有關于排隊的幾個“墨菲定律”。
旁邊那排隊伍動得更快。
如果你換一排隊伍,剛剛離開的那排隊伍就開始比現在這排動得快了。
如果你沖向短隊,它就會忽然變成長隊。
這幾個定律和關于“駕駛技能”的“墨菲定律”很像。比如這個:只要你一換道,那條堵住你的車道就會動起來。
經常排隊和開車的朋友們,看到這幾句“墨菲定律”,一定會說:太對了,怎么那么對呢!最近幾年,北京的汽車越來越多,開車的人經常會碰到找不到車位的情況。這本書里有一句關于車位的定律,說的簡直就是我前幾天碰到的事。定律說:你只好在六個路口以外停車,然后你發現大樓門前出現了兩個新車位。我那天去某工商局辦事,進了工商局旁邊的停車場,轉了兩圈,看見都停滿了,沒有空車位,只好又出來,開出去很遠,才找到一個車位。可等我步行回到工商局,要進門的時候卻發現,靠近停車場門口的地方已經有兩個車位空出來了。恨得我喲!再把車開回來肯定不現實,誰知道回來的時候這車位還有沒有呢?您是不是也碰到過類似的事?
所謂經驗
前面說過,這本書更像是一本飽含諷刺與幽默的經驗格言集和一本認真觀察、體驗世界與生活后的人生感悟集。上面已經用一些例子談了“人生感悟”,下面說一說“經驗”。比如:
總是在需要尿樣之前剛剛小便。
——單位體檢的時間如果隔得比較長,比如一年或兩年,一般人都記不住要查哪些項目,所以經常會出現要留便的時候卻沒有這樣的情況。小便還好說,多喝點水多等一會兒。解大便就比較困難了,就算一下吃很多東西,也不會馬上見效。不過,這一條定律和前面提到的若干條很不同,因為它是可以通過人力改變的。還是說體檢,記住這次查哪些項目,下次再查事先做好準備就行了。而前面提到的若干條定律,是你想準備也準備不了的。
你不可能一邊尋求報復,一邊取得進步。
——雖然科學家告訴我們,人的大腦中,被開發的部分只有百分之十幾,但自有歷史記載以來,剩余的那些部分一直都沒被開發出來。這也意味著,人腦的內存是相對固定的。就這么大內存,如果你在里面裝滿了仇恨,裝滿了要報復仇人的念頭,還有若干計劃,這些東西占了很多個G,別的東西都裝不下了,或者只能裝進一點點,那么,你又怎么能奢望自己取得進步呢?!這條定律告訴我們一個經驗:要想進步,就得在你大腦的內存里多裝那些有用的資料。至于仇恨什么的,扔了就扔了吧。畢竟,你要靠進步讓自己越活越好,而不可能靠仇恨越活越快樂。
這兩條定律,像不像經驗?!
薦
《就想開間小小咖啡館》
作者:王森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作者是位傳奇人物,有著江湖大佬的氣質,生活得悠閑自在,灑脫不羈。突遇母親離世,于是他開始停下原本的創業計劃,思考生命的真正意義。他毅然關掉公司,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開一間有特色的可以步行抵達的小小咖啡館。從此,他一發而不可收拾,竟然一口氣開了16間,而且間間都存活得不錯。讀這本書,你不會了解如何煮一杯香濃的咖啡,卻可以學會如何開辦和經營一間有特色的小小咖啡館,能分享到簡單快樂的生活方式、參差多態的創意思維。
《政法筆記》
作者:馮象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翻開書中一篇名為《案子為什么難辦》的文章,你會看到一個跟《秋菊打官司》有關的案例。案例說,電影中有一個鏡頭在一個街頭賣東西的女人臉上停了四秒多鐘。要是一般女人,也許以能上張導的電影為榮,但這位婦女不一樣,她有天花,據說平常連相片都不愿意照。電影上映后,左鄰右舍開始嘲笑她,她的兒子也被同學奚落。社會輿論讓她難以承受,最終,她將電影廠告上了法庭。法庭怎樣判決?作者又怎樣分析呢?書中滿是一些讓人思考的案例。
《警察與新贊美詩》
作者:笑咪咪殺手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
這本書是隨筆,有趣是它最大的特點。書的名字跟歐·亨利的經典諷刺小說《警察與贊美詩》只有一字之差。寫《警察與贊美詩》時,歐·亨利是一個在監獄服刑的犯人。本書作者雖然叫笑咪咪殺手,但并不是真的殺手,非但如此,他跟歐·亨利還有本質的不同,他是個警察,穿上警服已經二十多年。可他跟我們印象里的警察差別很大:他是戶外運動愛好者,組建過搖滾樂隊,寫影評,迷攝影。某天,在一個媒體朋友的勸導下,一系列圍繞警察的故事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