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檔源自荷蘭的“真人秀節目”火了。這檔真人秀節目“The Voice”被引進,打造為《中國好聲音》在浙江衛視播出,節目最高收視率突破4.5%。這個成績即便是七年前的超女也難以望其項背。
2010年,媒體預測“電視真人秀”節目會繼續領跑國內電視節目收視率,預測果然成真。從去年的《非誠勿擾》開始,到今年的《一站到底》、《中國好聲音》,各類真人秀節目一路奪人眼球。從幾個月前開始,茶余飯后大家的談資和話題便只集中于兩件事:“《一站到底》里面有誰最牛”;“《中國好聲音》里的誰誰誰是我的最愛”。而最終《中國好聲音》完勝《一站到底》,幾乎占據了人們全部的注意力,這從媒體鋪天蓋地的各種報道可見一斑。
對于《中國好聲音》今后的走向,節目的制作方燦星制作已有十分清晰的規劃:首先《中國好聲音》所贏得的超高收視率將為其后續開發奠定基礎。雖然他們認為節目播出之后,推出專輯以及演唱會是很好的選擇,但是制作方認為能繼續打造這檔節目,使其成為一個長期的品牌更為重要。同時,人也是最重要的,將優勝選手打造為像李宇春、張靚穎那樣的大眾偶像,將她們變成長期的“搖錢樹”,也是制作方最根本的需求。
燦星制作有備而來,他們要造星,但是更關注“真人秀”節目制作這個行業的發展,他們想把一個“選秀”節目做成品牌,最重要的是他們想清楚了這個節目走下去的通路,但是是否能夠成功?
看《中國好聲音》已經創造的浩大聲勢似乎已經成功了一半,但是要實現他們最初的設想,還要看第二季(這里借用美國的分季制度,來區別我們使用的“集”)的推出才能得出結論。
業內的不少人士已經開始在猜測下一季《中國好聲音》的火爆程度。無論如何,《中國好聲音》讓電視臺賺得盆滿缽滿,相信下一波跟風的選秀節目會大批涌現。節目制作總監、媒體營銷人徐建輝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國好聲音》給中國的‘真人秀’節目設立了一個門檻,之后再出來的‘真人秀’節目都要在夾縫里求生存了。”
要真人秀,不要真人“假秀”
真人選秀節目的關鍵在于“真”。只要把“真”做出來,比一切的催淚故事更吸引人,更有力。如何把握這個度,就真的要下一番工夫了。
“電視真人秀”最早出現于1948年,源自艾倫·凡特的電視系列節目《隱藏的相機》(偷拍),其后發展為非常流行的電視節目中的一種。“真人秀”并非對比“非人類”,而是“真正的現實中的人,而非演藝人員”。出鏡的都是普通人,而非專業演員,而且沒有預設的腳本,這就導致整個節目會出現更為戲劇性的發展,而非已經設定好的結局。增加了帶入感、神秘感和參與感。自從《美國偶像》加入了與觀眾互動環節后,觀眾可以直接影響節目內容的發展,這種參與并創造的感覺,讓觀眾更加為之瘋狂。
所以,如果沒有接納“選秀”節目的土壤,這個節目落不了地,無論第一屆多么轟動,都沒有持續性。而這個文化是否能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不是單靠一個燦星制作公司,也不能只靠某個電視臺,而需要全民參與。當然這需要節目制作人以及媒體給予引導。
那么,如何讓“選秀”的結果真正生根,成為一種潮流文化?美國現在當紅的一檔“真人秀”節目《so you thinking can dance》或可成為范例。
《so you thinking can dance》國內譯名為《舞林爭霸》。這個節目從第四季開始在國內走紅,受到追捧,并掀起了一股回溯前三期節目的潮流。不少狂熱粉絲四處尋找網絡下載源,希望重新看到之前的三季。
《so you thinking can dance》由《美國偶像》和“美國舞臺表演獎”的原班人馬制作。制片人、評審兼舞蹈指導Nigel Lythgoe是19電視臺的臺長,他制作的節目包括《Ice warriors》《TV Nightmares》等,多數為獲獎節目。
這檔“真人秀”顧名思義是一場舞蹈的盛宴,是為了選取“美國人最喜歡的舞者”——是美國人喜歡的舞者,而非最棒的舞者,或者最專業的舞者。所以,從這里可以看出,這個選秀節目的標準是對于一個參賽者整體的綜合考慮,而非單純的舞蹈。
節目采用的是海選輪選制,遠赴美國各大州,開始海選,無論職業舞蹈演員還是舞蹈愛好者都可以參加,經過評審投票選拔出來的人直接贈與機票到拉斯維加斯參加第二次備選。從第三季開始這個節目在美國已經非常有人氣,第一、二季的時候能夠到達拉斯維加斯的人選很少,30人之內。但是從第三季開始已經達到百人。這些人到達拉斯維加斯之后進入魔鬼訓練,每天接受一種舞種的訓練,白天練,晚上考試,經過淘汰制最終剩下20人(10男,10女),進入真正的決賽。
海選是錄播,每天播一集,讓觀眾看到不同地方的不同舞者,其中有的選手讓人驚嘆,有的選手反應平平,還有的選手甚至遭人厭煩。這些內容通過剪輯呈現給觀眾,真實和純粹是這個節目自始至終的指導理念。觀眾也從這些錄播的內容中對參與的選手有了更多的了解。有些人在海選中已經很驚艷,會讓人更加關注;而有些人甚至在海選中都沒有出現過,但是你能在決賽中看到他的面孔。
《中國好聲音》則不同,觀眾并不知道選手的來歷,他們是怎么被挑選出來的,觀眾一無所知。而從之后制作出來的小花絮中,對每一個參與的人才能有一些了解,這原本是我們的“選秀”節目中所缺少的,現在《中國好聲音》中加強了對人物的刻畫,但是內容并不多。
對比這兩個節目,會發現中國人和美國人,在自我展現和表達上的確頗有差距。中國選手在賽后訪談中,所表白的種種,讓人不禁質疑有炒作的嫌疑。而且不少網友也對此大加諷刺,說“苦情”真實成分少,炒作成分多。
反觀美國的電視節目,表現得更加真實和感人。一個人如何走上舞蹈之路,他是怎么訓練的,為什么要參加這個節目,有些人一次次失敗,一次次挑戰......從這些點點滴滴,觀眾和選手一同經歷,感同身受,然后確定自己為之投票的人。
從美國來到中國繼續娛樂事業的EAGE UP集團的負責人YUKITAKA MASHIMO先生說:“‘選秀’節目其實最感人的地方是比賽之外,那些能夠體現人性,能夠體現奮斗,體現價值觀的點點滴滴,比賽結果事實上到最后已經不重要了。能夠站在這個舞臺,說明在專業上都是符合的,但是眾多的選手中哪一個是被大眾認可的,體現的則是大眾的價值觀。這才是真正的造星運動,才是真的偶像。否則,即便偶像推舉出來,除了專業很牛之外,與‘偶像’兩個字無關。”
要“選秀文化”,不要“商業選秀”透支了未來
國外的節目能維持十多季,似乎已經融入生活,這不僅是節目本身的問題,還與是否有一個完善的體系和機制有關。
《so you thinking can dance》進入到決賽之后,節目就進入白熱化了。在第8季之前幾乎每周兩次節目,第一天舞蹈演出,有編舞為這些選手服務,一天的學習機會,不到一周的練習時間,舞種是隨機抽取的,不一定是自己擅長的舞蹈。第二天宣布結果,在6強出現之前都是由觀眾投票,然后評委最終決定。但是到了6強出現之后,就完全交由觀眾主導,評委只是提出自己的建議,發表自己的看法,但是選手最終的去留完全由觀眾投票決定。
在節目中觀眾可以看到特別花絮,就是針對每一個選手的采訪,內容包括了解個人,了解他的家庭,了解他跳舞的動機,甚至他更多感人的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商業化運作表現在,從決賽一開始,這個節目的后續就會被主播人不斷地提及。在一個60分鐘的節目里,插播的廣告每兩支舞一次,有時候一支舞一次;每一次節目中,最多要跳11支舞。節目的網站在每一支舞結束之后都要被提及;而在選秀之初就確定了的10強全國巡演的廣告,幾乎在每支舞結束之后,也要被主播播報一次。這里面的信息還包括優勝者會成為什么品牌的代言,成為什么雜志的封面人物,贏得多少獎金。
選手們參加這個選秀節目還有很多意外的機會,比如參加電影的開幕式,參與哪一位編舞老師的授課,同時給予服務,讓這些選手更多的從其他角度展現自己的個性。
更有一些現場的宣傳節目。每周四淘汰節目播出的時候,會有歌手或者舞團進行表演,其中不乏推出新唱片的新老歌手,以及處于演出間段的各國舞團。欣賞、廣告兩不誤。這個欄目還會將那些不符合這個節目要求,但是舞蹈非常棒的選手,推薦給其他電影、電視,給他們發揮自己才能的機會。
節目中還有一些隨機加入的環節,比如時政的廣告播報。有一集正趕上美國大選,制片人就在節目中說:“在節目開始之前,我們得到提示,希望我對觀眾們說,如果你們到了18歲就可以參加選舉了。希望年輕人踴躍參加。”他最后還發自內心的表示,選總統是我們自己的事情,上帝知道他多么希望他自己都能投票(制片人是英國人)。
所以說,雖然這是一檔“選秀”節目,但是它的功能遠遠不止于選秀。這是一個強大的媒體,展現的是一群年輕人除了舞蹈,還有舞蹈之外的人生觀。這些人中不是每個人都奔著當職業舞者來的,他們到這里來的目的是讓自己有更多的經歷,學到更多的知識。很多人其實已經想明白自己將來要干什么。有人在受訪的時候已經談到自己今后要成為一名老師,而且是障礙兒童的老師;還有的人是為了改變自己的現狀,不希望自己朝九晚五坐在辦公室;更有些人已經是職業舞蹈演員,但是為了追求舞蹈更廣闊的天地,希望自己再歷練,成為更優秀的人,為了這個目的,不惜退出現役的舞團,放棄已有的地位,重新成為一名新人。
這檔節目到今年是第九季。每一季“選秀”結束后馬上開始全國巡演。巡演之后進入次年的海選。檔期排得非常長 。從這個“選秀”節目里出來的很多人都會回到這個節目中當志愿者,或者成為常駐工作者。至少已經有不下七八個選手在參加完這檔節目之后,成為優秀的編舞,然后反哺這檔節目。而節目方也非常歡迎這些人回到這個節目中展現他們的個人風采。
據了解,這檔“選秀”節目中,有至少十支舞蹈入選艾美表演獎,十幾支舞蹈入選編舞獎。而今年的艾美舞蹈獎項簡直就是這檔節目的舞蹈內戰,提名已經被他們全部占有。有一支舞蹈入選艾米服裝獎,有幾支舞蹈入選艾美燈光獎,有一名編舞從新人成為艾美獲獎名人。從這檔節目衍生出來舞蹈基金,舞蹈獎學金,還有一個已經屬于全世界的“全美舞蹈日”——7月30日。在這一天,全世界的人都在跳舞,把自己的視頻發到《so you thinking can dance》。
這才是一個成熟的“選秀”節目最終的意義所在。如果沒能成為這樣的流行文化,沒能成功帶動周邊可出現的商業乃至周邊文化的跟隨,這個節目就沒有落地,不能延續。
《中國好聲音》的火爆,不僅僅是把商業與“選秀”成功鏈接,還在于它與之前各類選秀節目的操作方式不同:它不止把自己當做是一個簡單的“選秀”節目,而是當一個品牌在經營。一個品牌就有一個品牌的價值:每一個甄選出來的選手出場費能拿到10萬元以上;參與這場“秀”的導師身價漲1.5倍以上,自己的演出事業更上一層樓;3.2億元的彩鈴收入最為出人意料;電視臺廣告費每15秒15萬元上升到每15秒50萬元;網絡版權300萬元都打不住;這些明星還會出演歌劇,出現在電影里,同時還有人參與廣告的制作……這一切都說明,人們已經開始認可“選秀”節目制造出來的結果,而且已經開始有相應的操作方式來對接“選秀”制造出來的商機,只是這一切還都是那么的表面。
一檔當紅的“選秀”節目能否成功并不僅僅靠廣告收入或者是個人的成就,而要靠品牌。這個品牌代表什么?應該是一種文化,一種“選秀”文化,一種被中國人認可的“選秀”流行文化。如果《中國好聲音》按照打造品牌的路子發展下去,而不是靠單純的廣告收入,或者是之后的演出、專輯,那么節目還有廣闊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