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哆啦A夢,-100歲生日快樂!”9月3日,微博上很多動漫迷們為著名卡通形象機器貓慶祝生日。
1952年,當漫畫家藤本弘(筆名藤子·不二雄)畫出這只藍貓,并把他的生日定于2112年9月3日時,絕不會想到在現今,這只可愛的機器貓已不僅僅是一個卡通形象,還是一部掘金機器。它的形象早已滲透到各大商業領域,大到汽車、家電,小到文具、掛件。
不知從何時起,環繞我們身邊的多半是海外動漫形象,在過去的30年間,我們沒有重視這座龐大的金礦。今天,究竟要怎樣的動漫形象,才能讓消費者興高采烈地為它買單?看看在這些賞心悅目的數據與信息中,可否找到中國動漫前進的道路。
故事,是最重要的。
迪士尼首先有一個很強的電影內容制作團隊,當他們確定了電影劇本和形象后,開會討論,確定人物個性以及哪些人物是制作商品的主要對象。一部電影連同配角,往往有幾十個到上百個人物,這些人物當然不可能全部都制作成商品,而是由電影部和消費品部協商后,確定其中核心角色來制定衍生商品。比如《賽車總動員》內從主角麥昆到“路人”角色多達217個,最終消費品部確定其中10個左右重要且有個性的角色進行商品生產。
定位,是必須要做的。
迪士尼會將消費者進行年齡層分類,比如嬰幼兒、兒童、少兒甚至成年人,并會劃分男性和女性消費群體。米老鼠、唐老鴨、維尼熊等屬于核心人物,這些人物會根據消費群的年齡被劃分成嬰幼兒版和正常版,比如米老鼠有穿著嬰兒服戴著小圍嘴的幼兒形象玩具和床品等,這些就是針對嬰幼兒市場的,而稍大一些的孩子則會看到正常版的米奇文具等。
為了將客戶的年齡層擴大,迪士尼嘗試推出一些針對青少年甚至成年人的作品,比如《歌舞青春》電影和舞臺劇,這吸引了一大批青少年和年輕粉絲,也讓《歌舞青春》的系列衍生品受到追捧。
衍生品,是主要盈利來源。
除了漫畫的銷售收入之外,哆啦A夢還通過授權來賺取利潤,授權產品主要針對小孩子的文具、絨毛娃娃等。于2002年正式進入中國內地市場后,哆啦A夢開拓了包括肯德基、雀巢、百事、奧美廣告、上海地鐵、高露潔等在內的40多個授權商。實際上,始于電影的迪士尼,主題公園、迪士尼郵輪也是迪士尼的衍生品之一。
口號,無需嘹亮。
一只來自芬蘭的“小鳥”給國產游戲樹立了一個成功的樣本。它告訴我們,創意產業無需大片大片的圈地,無需多么嘹亮的口號,它需要的是可愛的創意和精彩的故事,以及研發推廣的能力,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