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發展了三十多年的中國商業領域缺少紳士,篤信叢林法則、野蠻成長至今的各行業大佬們的字典里幾乎沒有“激流勇退”這個詞,他們一方面想確立自己的游戲規則,另一方面則想時時打破已經由別人確立的規則桎梏。與那些多少繼承了傳統儒商氣質的老派企業家相比,新世紀前后揚名立萬的新派創業者,似乎更加視風度如糞土,他們十幾年如一日地保持了創業時期的戰斗激情,一次次將智慧與力量投入到中國商業市場的窩里斗。
當一些企業正在低調地靠自己的產品和研發,努力撬開世界市場的門縫時,當一些企業的創始人已經懂得控制現代企業的管理哲學學會退居幕后時,還有很多大佬們依舊熱衷于沖鋒在前,為企業進入新的領域繼續復制著自己的商戰模式。
國外也并不是沒有商戰,蘋果與三星在法庭上寸步不讓,但有誰見過蒂姆·庫克與崔志成在twitter、facebook或google+上互相揭老底呢?商業世界從來不缺少顛覆性的創新,每一次顛覆都會自然產生一個平臺性的產品并打造出一個相關的生態環境,幾個分別掌握著核心技術的巨頭之間存在競爭,卻又短時間內不可能互相取代,能合理顛覆他們的,只有后來者的創新。
反觀中國,無論是騰訊、360、小米,還是京東、蘇寧易購,大佬們更加在意的是,利用一種人人都能掌握的成熟技術創造一種勝者通吃的商業模式,尋求一種排他性的市場地位。大部分企業不愿意在無人嘗試的領域創新、嘗試,因此頻頻選擇低風險地進入其他企業開拓的市場中“摘桃子”;同時,由于法律法規的不完善,知識產權和專利得不到切實的認定、保護,即使企業訴諸法律,漫長的訴訟之后也只能得到數十萬元的賠償,導致抄襲、模仿成本低廉到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如此下來,混戰很可能成為一種常態,這著實像北野武所謂的“全員惡人”的時代。
壟斷與反壟斷,封閉與開放,打破與構建……歸根結底還是利益的博弈,新舊秩序的較量。拋開“口水”,拋開纏斗,商戰的本質是反思。
褪去野蠻的表象,距離那些創新一種商業模式,開創一個新興行業,讓消費習慣發生“決定性遷移”的段位更高的商戰,中國企業還有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