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跆拳道禮儀的研究,揭示跆拳道禮儀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關系,以啟發跆拳道練習者在技術、技能得到提升的同時,培養出禮讓、謙虛、完善的高尚品德,對培養健康人格、品質具有積極的作用,并為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做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跆拳道 禮儀 傳統文化 道德規范 道德修養
中圖分類號:G886.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9(b)-0243-03
跆拳道作為一項強身健體、防身自衛的傳統搏擊術,源于朝鮮半島,近代起流行于世界各地,以它的實用性而標榜,是一項集競技、健身、娛樂為一體的新興現代體育運動。跆拳道運動是以修身養性為核心,以磨練人的意志品質、振奮人的內在精神氣質、培養練習者良好的禮儀道德為目的。“禮儀廉恥、忍耐克己、百折不撓”是跆拳道運動員的最高武道精神。
中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其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培養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禮儀、忍耐、謙虛、堅忍不拔、自強不息的精神,這種精神在體育事業中總是顯示的淋漓盡致,在跆拳道中亦是如此。跆拳道強調武德,尊師重德。它要求練習者熱愛祖國、熱愛民族、尊重對手、恪守信義;注重內在精神修練;培養練習者禮貌待人、忍耐克己、謙虛寬容的高尚道德品質。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與其有著密切的聯系。
1 跆拳道禮儀
跆拳道禮儀是伴隨著跆拳道運動項目的產生而隨即發展起來的。禮儀教育作為一門思想教育必修課,滲透到跆拳道學習中,不光是有利于引導、規范練習者的行為舉止,加強組織紀律性,還有助于其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維護和促進練習者的心理健康。跆拳道禮儀的精髓是“禮義廉恥,忍耐克己,百折不撓”的尚武精神,在訓練、競賽的始終都有著嚴格的禮儀規定,“以禮始,以禮終”就是尚武精神的本質體現。“以禮始”即訓練者在進入道場學習時首先要以端莊的姿態向國旗敬禮,然后按館長、教練和長輩的次序依次致鞠躬禮,以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和對師長的尊敬;賽前,雙方要相互敬禮,以示友好與互相尊重、謙讓。訓練中隊友間配合時也要雙方行禮。訓練中若遇道服松開,需立即停止訓練動作,而背向國旗、教練員和隊員整理道服,整理好后方可轉身開始訓練。“以禮終”則是指訓練結束時訓練者要向教練鞠躬表示感謝;競賽結束后,再次向對手以及對方教練鞠躬以示友好與尊重。即使是在比賽中受到裁判員處罰也要向其行鞠躬禮以示服從。在這貌似繁文縟節的禮儀中,練習者在長期的反復練習過程中對跆拳道的禮儀認識愈加深刻,對為正義而獻身的情感和愿望也愈加深厚、強烈;反過來,深厚、強烈的情感,又能成為加深人的認識、推動人的行動的力量,不知不覺便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日常生活中也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將外在的禮儀規范轉變為內在的道德品質,在舉手投足間展示其良好的禮儀風度,在思想深處深深印入頑強拼搏、熱愛祖國和為正義而敢于獻身的崇高精神。
跆拳道的禮儀主要是鞠躬、敬禮、跪姿、坐姿等。其中鞠躬禮,要求敬禮者要立正,兩手握拳緊貼于雙腿兩側,腰部前屈不小于30°,頭部前屈不小于45°進行鞠躬。跆拳道的禮儀對于訓練者的作用在于提高其崇高的禮儀修養,培養其高尚的道德品質,磨練其剛強不屈的意志,振奮其蓬勃向上的體育精神,從而使訓練者在尊重教練、尊重對手、遵守規則的禮儀規范下練習跆拳道技能,并在日常生活中將以“禮”為先,內外兼修,使自己始終生活于“尚禮”和“仁愛”的氛圍之中。
2 跆拳道的起源及發展
跆拳道作為朝鮮的國粹,記載著朝鮮三千多年的歷史文化,是一項新穎而又古老的體育項目。跆拳道古稱“跆跟”,它的前身是“花郎道”,是起源于古代朝鮮的民間武藝,20世紀初經由流亡中國的朝鮮武術家改革,經歷時間的洗禮和磨礪演變成當下的跆拳道。
早在1500年前的新羅時代,朝鮮曾建立軍事教育組織—— “花郎”。“花郎”組織的成員練習的技擊術被稱為“花郎道”。“跆跟”是“花郎道”的修煉技術之一,“跆跟”以腳法為主,手法為輔,這種鍛煉身體和參與戰斗的方法,有目的、有意識的斗技活動,即現代跆拳道運動的雛形。其宗旨是“事君以忠,事親以孝,事友以信,臨陣無退,殺身有擇”。這可以磨煉意志、健全體魄,培養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忠義、英勇、無懼的戰士們。花郎徒們從此擔當起培養國家武力的責任,和佛教、僧侶一起修煉研習《詩經》、《禮記》、《左傳》等,吸取佛教、儒家、道家的精華,因此他們所流傳下來的花郎道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1910年日本侵占朝鮮并建立起殖民政府后,曾禁止所有的文化活動,花郎道在劫難逃,在朝鮮境內銷聲匿跡。一些被生活所迫的民眾遠離國土,到臨近的中國或日本謀生,同時也把花郎道延續了下來,更為重要的是將其與中國的武術和日本的武道交融與結合孕育了新的技擊術體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自衛術再度興起,從異國他鄉回歸故里的朝鮮人也將各國的武道技藝帶回本土,逐漸與花郎道融為一體,去蕪存精,形成了跆拳道運動體系,流傳至今。
1954年,朝鮮人民在長期不屈不撓的抗爭后終于獲得了國家獨立,跆拳道也得以健康的發展。由于當時的技擊術很混亂,名稱也繁雜,為使這一國技得以發揚廣大,1955年朝鮮的自衛術正式稱為“跆拳道”。1962年,正式成立大韓跆拳道協會。1966年成立了國際跆拳道聯盟(ITF)。1973年5月世界跆拳道聯盟在韓國漢城成立(WTF),截止到1998年,世界跆拳道聯盟會員國已有144個。1975年世界跆拳道聯盟被正式接納為國際體育聯盟的會員。1980年國際奧委會正式承認了世界跆拳道。在短短20多年里,跆拳道這項運動得到了迅猛發展。目前世界上約有140多個國家在進行著跆拳道的訓練活動。跆拳道的第一屆世界錦標賽和第一屆亞洲錦標賽分別于1973年和1974年在韓國漢城舉行。跆拳道在1986年被列入為第10屆亞運會的正式比賽項目。2000年,正式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
3 中國跆拳道運動的發展
1992年10月7日,中國跆拳道協會籌備小組成立,這標志著我國跆拳道運動的正式開始。1994年5月,在河北正定舉行了首屆全國跆拳道教練員和裁判員學習班。1994年9月,在云南昆明舉行了第一屆全國跆拳道比賽,當時有15個單位150多名運動員參加了比賽。1995年5月,共有22個單位250名運動員參加了在北京體育大學舉行的第一屆全國跆拳道錦標賽,從此跆拳道在中國迅速發展起來。1995年8月正式成立了中國跆拳道協會,魏紀中當選為第一任協會主席。1995年11月,中國跆拳道協會被世界跆拳道聯盟接納為正式會員。1997年11月在香港舉辦的世界跆拳道大賽上,我國女子43公斤級的黃鸝獲得該級別的銀牌。1998年5月17日,在越南舉辦的第13屆亞洲跆拳道錦標賽上,北京體育大學1997級學生賀璐敏為中國贏得第一枚亞洲比賽金牌,實現了我國在洲際比賽中金牌零的突破。此次比賽共有來自亞洲22個國家和地區的約240名選手參加,其中有世界一流強隊韓國、中國臺北、伊朗等。中國跆拳道隊獲得了1金5銅的佳績,其中女隊獲得了團體總分第三名。1999年6月7日,在加拿大埃特蒙多舉行的世界跆拳道錦標賽上,我國女運動員王朔戰勝多名世界跆拳道高手,獲得女子55公斤級冠軍,這是我國運動員獲得的第一個世界冠軍。2000年悉尼奧運,我國女運動員陳中獲得第一枚跆拳道的奧運冠軍。2004年雅典奧運我國女運動員陳中和羅微各獲得不同級別金牌。2008年北京奧運我國女運動員吳靜鈺獲得一枚49公斤級金牌,朱國奪得一枚男子80公斤級銅牌。
4 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對跆拳道禮儀的影響
4.1 中國傳統文化對韓國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一方面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以滋補本民族文化血脈,另一方面,在與外來民族文化系統的交流中,也將優良的傳統文化精神傳播于海外,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在東亞文化圈,中國是歷史舞臺的主角,中國文明強烈地影響著亞洲國家,其中韓國、日本、越南等國均以中國為文化母國,大規模地受容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道文化在朝鮮半島有著悠久歷史,已成為韓國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在韓國的傳播和發展源自我國孔子的儒學思想。李氏王朝時期,儒學教程尊為國教,人們價值觀和人生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儒家思想的影響。更為令人矚目的是,韓國的國旗圖案竟是按照儒學中的《易經》的八卦圖設計而成的。而道家思想據朝鮮史籍《三國史記》記載:公元3世紀時,老子的《道德經》、《列子》天瑞篇已在百濟、新羅社會中廣為流傳。朝鮮新羅仙風具有濃厚的道教色彩,深受中國道教的影響。此外,學習道家之書在新羅顯貴子弟中已蔚然成風,成為其必備的文化修養。在新羅的詩文中,也顯透著老莊淡泊的道家情調。一提到中國,韓國人就會聯想到孔孟之國、老莊之邦,它綿延著那種靜思及風雅的東方精神的源泉。禮教在韓國,至今的社會道德,仍然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中的“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可見,我國的傳統歷史文化對韓國文化的影響之深。
4.2 儒家思想與跆拳道禮儀
從儒學在韓國的傳播和跆拳道的發展史來看,儒家思想在韓國的傳播幾乎貫穿了整個跆拳道的發展歷史。由此,跆拳道禮儀文化與儒家思想的融合是歷史的必然。
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禮”。所謂仁就是要求人們要有辭讓之心、羞惡之心、是非之心,要有愛人之心,要有推己及人之心;所謂禮即要求人們行為做事必須遵循一定的規范,“為國以禮”、“不學禮,無以立”。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和思想境界。他把廣義的道德范疇集于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論語》從不同角度闡述了“仁”的內容,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忠恕”之道,進而總結出忠、孝、恕、禮、智、勇、恭、寬、信、敏、惠、溫等一系列內容。儒學道德觀中另一個根本原則就是“禮”,在我國儒家文化中占據重要位置。不僅治國靠禮,“為國以禮”,做人也要靠禮,“不學禮,無以立”。孔子日:“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后繼周者,雖百代可知也”。“禮”如在行為時儒家講究“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動、非禮勿言”。儒家思想在跆拳道禮儀中得到了充分的傳承和體現。每一次訓練都要求“以禮始,以禮終”,始終要在充滿“仁愛”和“尚禮”的氛圍中進行。跆拳道禮儀蘊含了“仁”、“禮”為基本內容的中國儒家文化,是跆拳道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跆拳道練習者除了學習技藝、增強體魄和激發潛能外,還需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并且注重個人道德修養,而跆拳道禮儀教育無疑是加強心理素質和提升個人道德修養必不可少的教育基礎。由于跆拳道是以“腳法”作為進攻手段,具有極強的殺傷力,因而需要“仁”、“禮”的規范與引導,始終以“禮”為先,謙、忍和讓為基本。跆拳道練習者在不同的場合行禮鞠躬是跆拳道禮儀給人們留下的深刻印象。這是因為跆拳道練習者始終把“禮”作為訓練內容。“禮”在跆拳道學習過程中貫穿始末,內外兼修。通過行禮的方式,如向長輩、教練、隊友鞠躬施禮,從儒家思想的角度來分析,就是在訓練、比賽中接觸的人,都使自己的修養水平得到了提高,是與自己站在同一立場上的,并不是所謂意義上的“敵人”和“對手”,所以才要求練習者在訓練比賽中,始終保持一個“敬”字。除了在訓練比賽中要講究禮儀,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求以禮待人,這是跆拳道對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揚,使跆拳道練習者養成發自內心的禮儀習慣,以養成恭敬謙虛的作風、友好忍讓的態度和寬厚待人的美德,造就熱愛祖國、勇于獻身的思想。由此可見“仁”、“禮”就是要求人們在行事時必須學會尊敬師長、謙遜恭敬、寬容忍讓,這既是儒家倫理的道德標準,也是跆拳道禮儀的基礎思想,成為跆拳道練習者必須遵守的武德要求。
4.3 道家思想與跆拳道禮儀
道家學派以先秦時代的哲學家老子為其創始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道家思想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形成產生重要的影響。道家中的虛懷若谷、寬容謙遜、恬淡素樸、助人為樂、淡泊名利、以柔克剛等思想引導后人修身養性,以“無”為人格修養的最終目標,以“虛靜”為人生境界的最高追求。老子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名”。“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無”便成了道家哲學的本質特征。老子認為人們只有達到“無”的境界,才能認知和領會到生命的真諦。他所說的“無”不是指沒有,而是強調個人修養的不斷完善。而道家的“虛靜”則指“至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虛靜即意為不主觀、不躁動,是一種靜觀默察的觀照方式,也是一種應對現實的防御機制。道家追求的“無”、“虛靜”是人格修煉的手段和目的,在跆拳道禮儀教學與訓練中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跆拳道是以道家思想中的自我保護,不急不躁,無私無畏為精髓,使跆拳道練習者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通過跆拳道禮儀使練習者在日常訓練中謙虛忘我,在實戰比賽中心態平和,戒驕戒躁。無私、無畏、無我、無名、無利的“無”、“虛靜”思想,能使練習者排除私心雜念、集中精神、健全人格、提升修養,從而實現練習者能力水平和內心修養達到一種至善至美的境界,這正是跆拳道禮儀的目的之一,也是跆拳道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道家的“無”、“虛靜”和儒家的“仁”、“禮”其內在精神是一脈相承的,在跆拳道禮儀文化上體現得淋漓盡致。跆拳道要求練習者達到一種積極向上、忍讓克己、孝悌忠義、禮義廉恥的人格素養。其中跆拳道禮儀是跆拳道的精髓,謙虛的言語,友好的態度,虛心的作風,是練習者日常體育文化生活應當遵循的準則,以及自身修養的理論和依據,這些也就是跆拳道禮儀中所體現的人文素質。正是因為吸收了儒道兩家的思想精髓,承繼著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跆拳道運動將禮儀形式轉化為精神需求,促使跆拳道從生存格斗的基本需要,逐漸升華為修身養性的精神需求。
5 跆拳道禮儀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傳承
中國是傳承千年傳統文化的禮儀之邦,聲教遠播于海外。而跆拳道作為一種武道文化,注重“以禮始,以禮終”的禮儀宗旨。由此可見,跆拳道禮儀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皆以“禮”為出發點,二者存在耦合關系。“懂禮貌、重禮儀”是我國傳統文化精神中所要求一個人必備的基本素養,如今已成為具有社會屬性的現代人的一項重要標志。在當今社會,一個人展示自我的機會首先來自其文明禮貌方面的禮儀素養。是否講究文明禮貌,不只是其個人的事,而直接影響周圍的人乃至社會風氣、民族尊嚴。在許多青少年成長過程中,不少家長更多關注的是孩子智力和其學業的發展,忽視了禮貌禮儀方面的素質教育,致使一些孩子不懂禮儀,缺乏禮貌;但人們普遍反應:練習跆拳道的孩子很懂禮貌。跆拳道禮儀作為一種教育,對練習者進行禮儀方面的系統指導與訓練,提供給練習者更多關于禮儀示范、禮儀知識,有著嚴格的禮儀規范,并十分注重培養練習者內在的道德修養。“尊師重道”在跆拳道禮儀中必不可少。正是因為繼承我國傳統文化精神中的這個美德,跆拳道禮儀要求練習者尊敬師長,謙和禮讓,恭敬聆聽前輩教誨,珍惜師長和前輩們的辛勤付出。跆拳道是練習者體能和精神的綜合修煉。正是因為練習者不僅學習技術、完善技能,而且接受“禮儀”的教育和熏陶,才培養出強健的體魄和健全的人格。學習跆拳道禮儀對培養他們堅忍不拔的意識品質,養成恭敬謙虛、友好忍讓的態度和相互學習的良好作風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跆拳道禮儀教育繼承和發揚了我國“重禮儀、講道德”的優秀傳統,作為一種具有良好心理品質的基礎教育,滲透到教學訓練的各個環節中去,使訓練者內外兼修,在訓練中完善人格,提高素質修養,從根本改變自己。為此,我們應該大力提倡發展跆拳道禮儀教育,在促進國民健身與技術學習的同時,更應注意禮儀規范的并重,使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更具有時代特征和新的生命力,對提高全民族的素質修養和道德思想有著理論與現實的意義。
6 結語
隨著跆拳道運動在我國的飛速發展,時下各地民間道館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建立,甚至有相當數目的學校都開設這門課程,人們對跆拳道的認識有了質得認識,跆拳道禮儀也隨之得到廣泛的傳播。跆拳道在中國普適化、平民化,通過其特有的跆拳道禮儀滲透到現在的德育教學中,為禮儀教育走進校園、走進社會提供方法上的支持。本文通過從中國傳統文化對韓國的影響,儒家、道家思想與跆拳道禮儀的傳播關系方面進行闡述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對跆拳道禮儀的巨大影響以及跆拳道對練習者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培養其良好的道德品質,最終進而將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發揚廣大的重要意義。將禮儀教育與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建設密切聯系起來,把禮儀的修養賦予在社會道德規范之中,提高人們道德水準,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新型社會主義國家,具有不可替代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劉衛軍.跆拳道[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
[2]黎曉勇.跆拳道禮儀與中國傳統文化[J].四川體育科學,2008(2):66-67.
[3]黃臘梅,劉重新.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與跆拳道[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1):32-34.
[4]張向輝,劉偉,魏曉宇.跆拳道與儒家文化[J].吉林糧食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20(4):27-30.
[5]邱郁,王伯余.中國傳統文化與跆拳道[J].福建體育科技,2006(6):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