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在黨中央、國務院和教育部的指導下,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由于發展時間短,發展速度快,難免存在很多不足。本文在總結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有助于進一步推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41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9(b)-0252-01
大學階段是一個人一生中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心理是否健康是關系到大學生能否順利完成學業,獲得更好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1]。因此,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心理健康教育從1994年被提出,至今發展近20年的時間里,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由于發展時間短,發展速度快,難免存在很多不足。正確認識和分析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對策,對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事業蓬勃發展,建構和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論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1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1.1 認識和重視程度不夠
雖然近幾年來,國家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視,但實際落實的過程中,部分學校的領導認識和重視程度不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大多數院校處在可有可無的境地,某些高校還存在著“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2][3]。在管理機制上比較混亂,心理健康教育機構歸口不一,有的高校隸屬教學口,人員屬于教師隊伍,有些高校隸屬于學工口,人員屬于行政或教輔人員[3]。
1.2 專業化程度不高
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在基礎理論、職業道德、職業熱情、助人意識等方面都具備了基本的素養,但在專業知識培訓、實踐技能操作、醫學專業知識學習等方面還需進一步加強[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員需要接受系統的培訓和指導[2][4]。目前我國雖然已加強了師資培訓工作,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師資培訓工作不夠系統化、規范化、科學化[4]。
1.3 關注心理發展性程度不夠
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以防治心理障礙為主,而對關注心理發展能力的重視程度不夠[4]。馬建青老師曾說:“目前高校心理咨詢較多地局限于障礙性咨詢,這與心理咨詢員缺乏,心理障礙患者的現實問題更突出、更迫切,以及我們對心理咨詢理解的狹隘化有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意義應在于促進人的心身健康、人格發展而不僅僅只是免于心理疾病。”
1.4 各教育形式發展不均衡
重心理活動,輕心理教學;重個體咨詢,輕團體咨詢。部分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是以選修課的方式開設的,針對的學生有限,即使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的院校,也存在課時不夠、課程結構安排不合理、班級人數過多等問題。同時由于團體咨詢相對個體咨詢發展時間短,對心理工作人員的技術要求更高等原因,高校團體咨詢的發展不及個體咨詢。
2 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基本對策
2.1 建立完善的機制體制
校領導應高度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成立專門的領導小組,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給予指導和支持。并重視四級心理健康教育網絡的建設工作,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滲透到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心理健康教育單靠心理學專業工作者是遠遠不夠的,21世紀心理健康教育將全面滲透到學校教育的全過程,將出現校校設有心理輔導機構,人人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面[5]16。同時應完善心理教師的考核及獎勵機制,將心理健康教育人員納入學校教師隊伍,在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中明確提出:“心理教師的專業技術職務評聘應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隊伍序列,同時開展心理輔導和咨詢活動應計算相應工作量。”
2.2 加強專業隊伍的建設
加強對專兼職心理教師的培訓工作,建立一支專兼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對此有明確規定,“要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工作專兼職教師的培訓”。同時應保證心理教師每年嚴格接受定量的專業技術培訓,尤其是實踐技能操作、醫學專業知識學習等方面的專業培訓。在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中明確提出心理教師每年接受不低于40學時的專業培訓。
2.3 關注大學生的發展性目標
主流心理學關注的是心理障礙的防治,更關注問題本身,往往是治標不治本。而近年來發展起來的積極心理學則提倡用一種開放和欣賞的眼光來看待每一個人,強調心理學要著力研究每一個普通人具有的積極力量[6]31。傳統的心理學就好比“西醫”,他們往往是針對問題“對癥下藥”,而積極心理學就好比“中醫”,強調“扶正祛邪”,就像太極八卦圖一樣,積極的部分增加了,消極的部分就自然減少了。因此,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出發,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更關注大學生的發展性目標,用積極的理念和思想優化心理素質,培養健全人格,使大學生具有積極的生活態度和應對問題的能力,能積極適應社會[7]。
2.4 加強教學和團體咨詢工作
2001年,教育部頒發的《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中指出課堂教學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各大高校應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視。在課程內容方面,應參照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設置相關的專題;在授課人數方面,盡量保證小班授課,這樣有利于體驗式教學;在授課形式方面,以學生為主體,采取案例分析、多媒體演示、心理測試、團體輔導等多種教學手段。
由于高校不斷擴招,學生數量越來越多,加上心理專業教師有限,個體心理咨詢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因此高校應重視團體心理咨詢工作的開展,以以團體咨詢為主,個體咨詢為輔,并結合網絡咨詢、電話咨詢等多種心理咨詢形式,充分發揮團體心理咨詢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沈德立,梁寶勇.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體系的構建[J].心理科學,2006,29(6).
[2]盧愛新.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
[3]朱愛勝.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與對策[J].江蘇高教,2007(3).
[4]仰瀅.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20年回顧與展望[J].中國高教研究,2008(7).
[5]樊富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6]任俊.積極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7]王承清,崔立中.積極心理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