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改革的核心是教學方法的改變,教學方法體現于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傳統的教學方法已嚴重影響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在新理念的引導下,必將形成“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引導,以師生互動為課堂教學主線”的新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課稱改革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9(b)-0180-01
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是學校教學的中心任務。學習過程不應該是學生被動的吸收課本上現成的結論,而是學生親自參與的豐富、生動的思維活動過程,是經歷一個實踐和創新的過程。學校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為主要目的。作為教師,要主動引導和培養學生從事實驗活動的興趣,培養學生樂于動手、勤于實踐,養成善于思考解決問題的的意識,努力提高其實踐動手能力。實施課程改革是適應目前職也學校發展趨勢的。
從事電子專業課程的教學工作已有十年,對課程改革的內涵積累了一些自己的見解。在課改形式下,教師的角色由過去的“講授者”轉變為今天的“引導者”。以電子專業學科中的《電子測量儀器》為例,談談在電子專業的課堂教學中是如何實施課程改革的。
《電子測量儀器》理論內容涉及范圍較廣,內容較深。在以前的教學活動中,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教師課堂上講得累,學生聽得一知半解,到最后學生失去了學習興趣,沒有了學習動力,甚至對該門課產生了厭惡心理。實行課稱改革以后,教學形式由以理論為主變為以實踐為主,學習的方式、方法都有了很大的改變。對教師的要求也與以前不同,教學內容以項目的形式出現,每堂課都有一個任務,教師在項目教學過程中必須以任務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選取的理論知識必須是完成工任務所需要的,這就要求教師在上課之前認真備課,精心選取相關的理論知識,做到理論為實踐服務。
課該后學生也有了更充裕的時間和空間開展自主探究、操作、討論等一系列活動。現在的課堂以實驗室為主,初入實驗室,學生對一些元器件、儀器的使用方法和用途幾乎一無所知,這時是培養學生興趣的良好時機。以兩人或三人為一個小組,通過簡單的實驗引起學生的興趣。剛開始時要簡單些,例如,在講解示波器的特點及使用方法、注意事項后,先由教師演示操作在示波器的顯示器上各種形狀的波形,引起學生的注意,然后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觀測一些較為簡單的波形,給每位學生動手的機會,讓每位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來完成這項實驗。教師在學生操作時對學生多加肯定尤其是差生的肯定和鼓勵,志在激發學生自信,培養學生興趣。教師可根據學生的操作情況把握講授的內容和時機,在實踐操作中傳授理論知識,真正地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避免了理論知識的空乏講述和學生在實踐操作時的盲目,留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在熟練提高技能水平上。如果學生理解能力較好,可以適當擴充學習的相關理論知識。若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出現問題,教師和學生一起分析討論,找出原因,避免下次再犯,這樣可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實驗內容通常都是從簡單到復雜。例如,示波器實驗中。在每位學生都能從示波器的顯示屏上觀察到波形以后,再讓學生通過顯示屏顯示的波形求VP-P、Vm、T等一系列參數。在讓學生求VP-P、Vm、T等參數之前,教師可邊操作演示,邊講解求這些參數的方法、技巧,向學生闡述自己的心得體會,理論知識附著于實踐操作,然后再由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求參數,這樣學生的興趣和腦動就更能持久保持。
在項目教學中,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若能較快較熟練地完成任務,教師可適當拓展知識,延伸學生的視野。例如,在示波器實驗中,大多數學生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了VP-P、Vm、T等參數的求法,這時教師可補充操作演示上升沿或下降沿時間的測量、時間差的測量、相位差的測量。
對學生成績的評價,教師的觀念也要轉變,以往評價學生的成績只關注最終結果而忽視了學習過程的考核,這是一種功利性的、不客觀的評價,它不能正確、客觀、全面地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動手能力作出全面的判斷。對于學生學習過程的教學評價,應該是以能力為主的全面性評價,注重的是能力。評價應該是綜合性的,而不只是老師對學生評價,還要有學生之間的自我評價與相互評加,是對學生能力進行整體評價。
在每個項目教學完成后,教師可列一個評分標準。評分標準的具體內容可視項目任務的不同而不同。每完成一個項目任務,都要對結果進行嚴格評分,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任務完成過程中出現的普遍不良現象(主要由儀器設備不完善造成),教師可靈活機動地改變評分標準。5S管理、團對協作、安全常識也列入到評分標準。
《電子測量儀器》這門課程中的其它測量儀器,如低頻信號發生器、高頻信號發生器、晶體管參數測試儀等都可以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理論以實踐為基礎,在實踐中掌握理論知識”的教學方法進行課堂教學活動。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學生對《電子測量儀器》的興趣慢慢提增加了,動手能力也有所提高。課稱改革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課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學方法的改革,教學方法體現于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傳統的教學方法重在教師的講授,學生處在被動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參與性,只是將學生頭腦當成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容器,嚴重的束縛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培養學生知識拓展遷移能力,學生畢業后難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這種狀況的改變迫在眉睫,課程改革以后,將形成“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引導,以教學互助為主線”的新的教學模式,在教學方法上,基于職業學習的學生底子薄、基礎差、學習水平和接受能力參差不齊的狀況,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啟發式、討論式、小組合作式等多種教學方法融會貫通,靈活使用,將教師的課堂引導、學生的課內討論、課外自學、動手實踐等有機結合。教師要精心設計,盡量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只有在一個愉快的環境中,學生的積極性才能被調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張飛.淺談高職學生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培養[J].中國電力教育,2009(5).
[2] 仲偉楊.論職業技能大賽對電子專業課程改革的促進作用[J].職業,2010(29).
[3] 丁富賢.淺談中職電子專業課程改革[J].中國科技信息,2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