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群眾工作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各級領導干部必須在了解群眾、尊重群眾上下功夫;在教育群眾、引導群眾上下功夫;在以人為本、解決實際問題上下功夫;在提升本領、探索工作方法上下功夫;在創新機制、強化工作保障上下功夫,不斷提高做群眾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關鍵詞:領導干部 群眾工作能力 隊伍建設
中圖分類號:D26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9(b)-0202-01
群眾工作是黨和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也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法寶。新形勢下能否與時俱進作好群眾,始終保持和發展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直接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
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隨著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經濟社會進入了一個黃金發展期和矛盾多發期,群眾工作持續面臨許多復雜的困難,也存在不少問題,比如,社會管理創新節奏慢與群眾利益需求改變節奏快的問題、群眾價值取向的多元化與群眾工作方式方法的單一化、簡單化的問題、群眾因社會財富分配不公而導致心理失衡的問題,等等。面對新時期群眾工作的新形勢、新挑戰,要求領導干部,在繼續保持我們黨群眾工作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的同時,主動適應群眾工作的新形勢、新變化,積極探索新時期做好群眾工作的規律性,以求真務實的態度,以開拓創新的精神,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扎實做好聯系群眾、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服務群眾、團結群眾的工作,不斷提高群眾工作水平,著重在以下5個方面下功夫。
(1)在了解群眾、尊重群眾上下功夫。了解群眾、尊重群眾,就是要了解群眾的意見、呼聲和要求,特別是要了解群眾廣為關注的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全面準確地掌握群眾各方面的情況。了解群眾、尊重群眾,就必須深入群眾,傾聽群眾的意見,到較困難的地方去,到群眾意見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開的地方去,同群眾打成一片。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那種“把下面的人叫上來,在電話里傳過來,從材料里找出來”、“坐著車子轉,隔著玻璃看,圍著桌子侃”、“坐在家里想點子、跑到下面找例子、統計部門要數字”等不良調查作風,不僅得不到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反而引起群眾新的更大的反感,更加損害黨群關系、干群關系。
(2)在教育群眾、引導群眾上下功夫。思想是人行動的指南,思想領導是一切領導的最高水平。宗教之所以能使人虔誠狂熱,就是掌握了人的思想。誰掌握了思想,誰就掌握了影響他人行為的制高點。因此,領導干部必須學會教育群眾、引導群眾,要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但是,對一些群眾中存在的思想問題和其它問題,不能放任自流。要通過耐心細致的宣傳教育工作,引導群眾正確認識形勢,正確理解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的關系,堅持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國家利益。
(3)在以人為本、解決實際問題上下功夫。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指導方針,也是群眾工作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群眾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解決群眾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和困難,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當前,各種深層次矛盾逐漸凸顯,但透過現象看本質,矛盾和問題的背后,最根本、最關鍵的還是利益問題。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一要以富民為先。只有群眾富裕了,生活穩定了,各種問題和矛盾才好解決。二要以利民為要。只有圍繞群眾關心的行路、飲水、就醫、上學、安居、通訊、養老等民生問題,整合資源,創新舉措,著力解決,各類矛盾才會有效化解,社會才會和諧。三要以安民為本。讓群眾安居樂業,是做好群眾工作的終極目標。
(4)在提升本領、探索工作方法上下功夫。掌握群眾工作方法,是做好群眾工作的保證。要掌握群眾,關鍵是提升工作本領,要有貼近群眾的親和力,讓群眾“坐得住”;要有良好的語言溝通能力,讓群眾“聽得進”;要有較高的臨場處置問題的能力,讓群眾“看得起”。要做好群眾工作,還要懂得群眾工作的藝術,要努力在“真”、“實”、“明”、“理”、“法”上多下功夫。具體地說,“真”就是要做到以真情親近群眾,創造做好群眾工作的條件;以真理引導群眾,把握做好群眾工作的方向;以真心幫助群眾,增強做好群眾工作的實效。“實”就是要做到在群眾工作中要實事求是,不搞形式主義,要講實話、辦實事、務實效、使人民群眾真正得到實惠。“明”就是要做到講明白話、辦明白事、做明白人。“理”就是要做到曉之以理、以理服人,大道理要講清楚,小道理要講明白,不能以權壓人、以勢欺人。“法”就是要做到堅持依法辦事、按章辦事,絕不能以權壓人、以官壓人。
(5)在創新機制、強化工作保障上下功夫。創新機制,是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關鍵所在,也是做好群眾工作的重要保證。第一,健全群眾工作決策機制。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保持政策的嚴肅性、連續性、穩定性和關聯性,確保決策符合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符合本地本部門實際、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意愿。第二,建立健全的社會利益協調機制和群眾利益表達機制。在群眾利益存在較大差別的情況下做群眾工作,工作的出發點應該側重于調整和平衡群眾之間的利益,正確處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現階段群眾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體的特殊利益的關系,綜合考慮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的可承受的程度,統籌兼顧各方面的利益。第三,創新干群的溝通機制。溝通最重要的特征是互動,要實現溝通雙方的有效互動。這就要求各級領導干部既要傾聽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又要同群眾協商與交流。這樣,黨與群眾才能就遇到的問題達成共識,增進相互理解和信任,實現干群的有效溝通。第四,健全矛盾排查機制。針對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呈現出的多發性、復雜性和局部尖銳性的特征,采取多種形式,經常性地進行矛盾排查和摸底工作。對于傾向性的苗頭問題,要做到早知情、早反映、早處理。第五,完善群眾工作評價機制。評價也是一種工作動力。群眾工作是一項經常性工作,要做好這項經常性工作,就必須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群眾工作評價機制。要建立多元化的評估主體,設計科學化的評估內容,建立嚴格的評估程序,采用多樣化的評估方法,保證群眾評價工作的客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