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介紹了硅鉬藍分光光度法測定鐵礦石中的硅含量,并對溫度和酸度對硅鉬黃絡合物的影響進行了試驗研究。
關鍵詞:鐵礦石 硅鉬藍分光光度法 溫度 酸度
中圖分類號:P5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9(b)-0007-01
硅是自然界分布較廣的元素之一,在鐵礦石中含有大量的硅的氧化物[1]。硅含量的多少直接影響著鐵礦石的品質,是鐵礦石中必測的重要元素[2],最常用的則是硫酸亞鐵銨還原-硅鉬藍分光光度法。
1 儀器和試劑
1.1 儀器
722型分光光度計。
1.2 試劑
混合熔劑:3份無水碳酸鈉和1份硼酸,研細、混勻
鹽酸:1∶1
5%草酸溶液
5%硫酸亞鐵銨溶液:稱取5g硫酸亞鐵銨溶于100mL水中,待溶解完全,加0.5mL濃硫酸。
6%鉬酸銨溶液,儲存于塑料瓶中
二氧化硅標準溶液(1mg/mL):準確稱取0.2g在950℃灼燒過的高純SiO2(99.99%),置與鉑坩堝中,加入2g無水碳酸鈉,攪拌均勻,再覆蓋1g無水碳酸鈉,放入950℃熔融半小時,取出冷卻。用水浸提并洗凈坩堝。將浸提液沖入200mL容量瓶中,以水稀釋至刻度,搖勻。立即移入干燥的塑料瓶中保存,此為儲備液,為1mg/mLSiO2。
2 試驗內容
2.1 試驗方法
將試樣置于預先放有4g混合熔劑的鉑坩堝中,樣品上再覆蓋1g混合熔劑,將鉑坩堝放入已升溫至700~750℃的高溫爐中,熔融10分鐘,取出放冷。將坩堝放入預先盛有150mL水的塑料杯中,將塑料杯在水浴鍋上加熱,待坩堝中熔塊完全溶解后,洗出坩堝。在不斷攪拌下,向塑料杯中緩慢加入50mL的1∶1HCl進行酸化。滴加0.5mL雙氧水(消除錳的干擾),將塑料杯重新放入水浴上加熱至杯中溶液澄清,取下,放冷。移入250ml容量瓶中,以水稀釋至刻度,搖勻。
移取上述5mL溶液2份,分別置于50mL容量瓶中(其中一份作參比),先在作參比的溶液中加入20mL草酸,然后同其它試樣一同加入5mL鉬酸銨,放置20~30min。加入20mL草酸,加5mL硫酸亞鐵銨,稀釋至刻度,搖勻。在波長650nm處測其消光(對于硅含量低于0.5%的試料,可在810nm處測量)。
2.2 標準曲線的繪制
吸取0.1mg/mLSiO2標準溶液0(曲線空白)、1、2、3、4、5mL,分別放入已預先放有5mL試劑空白的50mL容量瓶中,在曲線空白中先加入20mL草酸,然后同其它曲線點一起加入5mL鉬酸銨,放置20~30分鐘。加入20mL草酸,加5mL硫酸亞鐵銨,稀釋至刻度,搖勻。在波長650nm處測其消光,繪制工作曲線。
3 結果與討論
3.1 溫度對硅鉬黃絡合物的影響
以標準礦樣YSBC13722-2005(477-3A)為例。
(表1)中知,室溫在20℃以上時,發(fā)色20分鐘以上則能達到最大吸光度,而室溫在10℃時,發(fā)色較慢,一小時才能達到最大吸光度。為保證發(fā)色完全,本文采用放置20~30min,如室溫低于20℃,水浴加熱至20℃以上,發(fā)色20~30min。
3.2 酸度對硅鉬黃絡合物的影響
(表2)為溫度在25℃時,不同酸度下達到最大吸光度值時的時間。從表2中知,酸度從0.03~0.2變化,在10min后吸光度均達到最大值,可見,酸度對硅鉬黃絡合物的生成并無影響。本文選用加入鹽酸50mL,即酸度為0.1mol/L。
4 結論
通過用硅鉬藍分光光度法對鐵礦石中硅元素的測定,探討了溫度和酸度對其影響,試驗表明,溫度對硅鉬黃的影響最大,酸度對硅鉬黃影響不大。
參考文獻
[1]潘永平.分光光度法測定鐵礦石中硅和磷含量,金屬礦石,第291期.
[2]鄭麗華,張文勇.鐵礦石中硅元素測定方法的試驗研究,礦業(yè)快報,第47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