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首先陳述影像藝術和文化之間的關系,通過對影像藝術的變化發展和時代特征的探討揭示其對社會文化的作用和影響。其中,對影像藝術與文化之間的傳承關系作了重點研究。當代影像藝術正逐步正在向成熟和穩步成長的趨勢發展,中國的當代影像藝術工作者們在用自己的力量做藝術實踐、為人們創造獨特的影像藝術作品。對與科學技術和藝術之間我們既要劃分清晰的界限,即設置一道人文的柵欄,呼喚人文與科學的結合,藝術與技術的溝通和互動。
關鍵詞:影像藝術 時代特征 發展 傳承 社會文化
中圖分類號:G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9(b)-0235-01
影像藝術運用范圍廣泛,可以應用在電視節目策劃、影視創作、廣告宣傳、視頻傳媒、藝術設計等領域。影像藝術的創作不但可以反映社會歷史進程和變遷、還能夠反映出藝術文化潮流、和人們的審美及精神訴求。如今,科技發展迅速,影像技術不斷進步,從一百多年前希臘人用龐大的黑匣子記錄物象到今天,相機等各種攝影器材已經成了尋常百姓家中的日常用品。
站在文化的角度來說,影像藝術創作應該為社會文化和傳承做貢獻。讓受眾通過它能夠正確認識歷史和民族文化。所以,在影像藝術創作的時候,應該用科學的歷史觀去指導我們的工作,應該樹立正確的態度去反映歷史、反映社會、并且揭示社會發展本質。保持正確的影像藝術創作方向,使影像藝術行業得以繁榮發展。
藝術潮流受科技和社會文化的發展的影響,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影像藝術從早期的萌芽到經歷了初期的發展后,正逐漸取代繪畫的一些傳統功。從客觀的角度上來看,它藝術是一門新興的、獨立的現代藝術。對影像的現場性進一步延伸并提高了受眾的的審美意識和社會意識。
傳統影像技術,以我國為例,達蓋爾的攝影術誕生在1839年8月的法國,得到推廣并在短時間內傳入了中國。當時從香港傳入廣州快速向大陸傳播。廣州是我國攝影術的傳播地,大約在法國宣布達蓋爾的攝影技術成功之后5年,1844年,由清代物理學家鄒伯奇研制了中國第一架照相機,因此中國人的第一個“攝影之器”便誕生在這里,成為了一件非常值得國人驕傲的事情。
回顧那段歷史,正直鴉片戰爭之后不久,在那段飽受西方列強侵略的屈辱歷史中,我們科學技術遠遠落后于歐洲,然而在影像技術上的成功,體現出存在于中華民族之中的振興之氣和自主創新的民族精神。科學技術受到有識之士的重視,這為后來我國在影像技術的發展和影像藝術創作上的發展做了很好地鋪墊。我們并不是一味奉行“拿來主義”,而是在原有的技術上層出創新。
然而現代數字影像技術,以照相機為例子,2005年以后,數碼相機所占的比例逐漸高于傳統膠片的沖洗比例。數字攝影是科技革命的產物,與傳統攝影的性質有本質上的不同。數字攝影在很短的時間內給存在了上百年的傳統攝影帶來的沖擊相當大。這其中無不受文化和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現代社會,科技無處不在,它充斥著人們的生活和工作。
一直到今天,中國當代影像藝術已經有了很大的突破,最近的三十幾年間中國影像藝術展現的是一種存在于過去范圍內的未來感。在數字化大潮的影響和推動作用之下,現代數碼相機、DV等可以讓我們實現“無成本拍攝”讓我們能夠有能力、有機會隨時紀錄自己生活的點點滴滴,傳統的以銀鹽膠片為載體的化學沖印技術似乎又將重新回到少數藝人擁有的工作技藝。膠片機完成了一個從少數人擁有到大眾化普及再到少數人特有的輪回,隨著時間推移,也許將來人們也會用傳統藝術的名號來敘述用銀鹽膠片(俗稱底片)印制的照片。攝影藝術歷經150年,如今正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盡管攝影行業獨立性依舊不減,然而設計師們總是處心積慮地挖掘消費需求,設計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產品。例如手機和攝像頭的結合,過去恐怕不會有人將這二者聯系起來更別談要把手機做成一個既可以通信還可以隨時記錄生活的“攝像機”。然而從另一方面來看,產品的多功能化卻也混淆了我們對生活的判斷。
從我們自身來說,絕大多數人會選擇采用數字技術成像的攝影器材,時下流行的有數碼相機、DV等等。在我們購買數碼產品的時候,大部分人會選擇小巧便攜的產品。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攝像技術植入到手機已經成為了一件習以為常的事情。同樣流行的還有平板電腦、大屏幕的手機等等。我們可以看到商城里令郎滿目的消費電子產品,令人眼花繚亂。說得夸張一些,你甚至無法區分到底什么是相機,什么是手機或者平板電腦。記得有人告訴我這樣一件事情:一個孩子,下雨天坐在公交車上,他伸出小手,輕輕地在車子的玻璃窗上來回滑動,眼睛專注地望著上面,似乎在等待什么事情的發生。原來,孩子是把玻璃車窗當做平板電腦的屏幕了。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計算機和因特網為代表的信息科技的發展,人類生活產生了巨大變化,中國的科學技術也在不斷發展,并且被廣泛運用生活中。數字媒體滲透到社會、文化、娛樂的各個方面,對生活具有很大的影響。這將是文化創意產業面臨的新課題也是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我們處在一個藝術與科學相互融合的新時代,它在告訴世界:中國的經濟在崛起,文化藝術也在崛起。中國這個東方國度越來越受到世界的關注。與此同時,當今的社會文明正在從過去那個以印刷傳媒為特征的時代向現代數字影像時代轉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將也將在這個以數字媒體、數碼影像表現為特征的新時代中發生變化。現代影像、媒體藝術會成為社會文化傳播的主流媒介。事實上,這個以數字新媒體為基礎,以數碼影像表現為形式的影像藝術形態,它向世人展現著一個嶄新文明時代。
如今在經濟全球化的境域下,文化藝術的民族根性一直是數字影像面臨的一個課題。新媒體藝術就象科學,是無國界的。早在五十年代末電視的普及時,技術進步和不斷先進的通訊設施就已經趨向同化。數字影像藝術與其生產的文化背景之間存在十分密切的內在聯系,所以,我們才會將“中國”的數字影像作為基準,闡述其反應出的社會文化特征。
中國當代影像藝術經過了從萌芽期、轉型期到發展繁榮期三個時期,中國人正在用自己的文化語言形式來描述對影像的描述。影像媒介本身和在中國本土文化之間發生著交融和碰撞,中國涌現出了許多影像藝術家和愛好者,他們對傳統文化進行挖掘和整理,通過自己的語言方式講述人性,用影像還原現實,傳遞不一樣的觀念,孜孜不求地執著于中國影像藝術事業。
我們應該把中國的數字影像技術同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有機結合,用現代表現手法,結合最新的科技和擁有高藝術素養的人才,在適當的市場經濟和社會支持下,振興并將中國文化發揚光大。同時打造出與國際接軌的產品,創造可觀的經濟效應,形成行業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