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認知行為療法是繼精神分析和行為療法之后產生的心理治療范式,在心理學領域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針對近年來大學生網絡成癮的問題,分析成因,結合CBT認知行為療法的特點探討其在大學生網癮幫控中的意義和以及應用策略。
關鍵詞:認知行為療法 大學生網癮 幫控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9(b)-0242-01
近年來,網絡以其便捷性、豐富性、交互性等優勢備受大學生的青睞,在為大學生提供新的學習交流渠道的同時也帶來了“網癮”問題。大學生是國家建設的后備軍,長期沉迷于網絡不僅會對學生本人的健康成長形成阻礙,也會對國家的未來發展產生不良影響。認知行為治療(Cognative Behavior Therapy,CBT)是以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貝克(Aaron Beck)于1976年建立的認知治療技術為基礎,由認知理論和行為治療相互融合、相互補充形成的系統心理治療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有埃利斯的合理情緒行為療法(REBT),貝克和雷米的認知療法(CT)和梅肯鮑姆的認知行為矯正技術等。CBT認知行為療法是通過改變信念和行為的方法改變不良認知,從而消除不良情緒和行為的心理治療方法,對于由于認知失調引起的心理問題非常有效。本文將探討大學生網絡成癮產生的主要原因,根據大學生的年齡特征,結合高校心理輔導的現狀探討認知行為療法在大學生心理輔導中應用的策略。
1 大學生“網癮”的成因分析
1.1 網絡的特點對大學生產生巨大吸引力[1]
網絡的豐富性、虛擬性,隱蔽性等特點滿足了大學生無法在現實中實現的心理需要。網絡大量信息的提供讓大學生可以便捷地從中獲取需要的知識,從而滿足好奇心的需求。隱蔽性的特征可以讓學生規避家長、老師、道德紀律的監管,逃避現實的束縛和壓力。而虛擬性的性質更給大學生提供了“第二個”世界。
1.2 大學生的心理因素尚不穩定
首先,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逐漸形成的青春期,思想不穩定,觀念不成熟,往往容易沉迷于網絡的虛擬世界中,在其中尋找現實中無法建立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其次,部分大學生自制能力差,意志力薄弱也是造成網絡成癮的原因之一。由于學生在高等教育階段自由支配時間較在基礎教育階段多,同時沒有高中階段嚴密的管理,面對新奇的網絡世界,很難自控,容易沉迷其中,逐漸對學習失去興趣。而網絡成癮的學生大多有著自卑等心理問題。
1.3 社會環境的消極方面為大學生網絡成癮提供了渠道和誘因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網絡游戲的開發力度不斷加大,迎合了大學生尋求心理舒適度的需求。同時,社會不良文化的傳播也污染了大學生的頭腦,使學生慢慢在網絡中失去自我,從而失去了主動思考的能力。而遍布大學周圍的網吧也為大學生集體玩網絡游戲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2 認知行為療法在網癮幫控中應用的價值
2.1 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認知行為療法可以幫助網癮學生認識到生活的意義,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掌握有效的社會交往技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通過認知重組和行為養成解除網癮學生心理困惑,在行為上養成良好的習慣。同時,可以幫助他們建立新的人生態度和處事方式,從而促進其調整和改善與他人的關系,提升信心和勇氣。
2.2 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
在網絡的虛擬社會中,網癮學生可以隨心所欲地扮演理想中的自我,包括改變自己的姓名、年齡、性別、身份等,這就容易使大學生混淆現實自我和虛擬自我,造成心理錯位或行為失調,甚至造成人格異化,形成惡性循環。認知行為療法可以從改變網癮學生的信念、觀念等認知開始,幫助學生徹底摒棄以往殘余的錯誤思想,重新建立新的認知結構,并在新的認知結構指導下改變行為。這種指導學生自主改變思想行為的療法可以讓學生重拾自信,逐漸消除心理障礙。
2.3 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認知行為療法強調促進認知發展,側重于對網癮學生心理認知的重塑,幫助其認清自己的問題,挖掘自身潛在能力,同時引導網癮學生用健康的體育、休閑、娛樂代替上網,消除對網絡的依賴心理,充實其精神世界。在這個過程中,網癮學生首先能夠認識到學習和生活的意義,逐步改善的行為中實踐自己的計劃和想法,這不僅是對行為的改變,而且也能夠通過行為的強化改變認知結構,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
3 認知行為療法在網癮幫控中應用的問題與策略
3.1 創造良好的幫控環境,和學生建立平等的關系
教師和學生應該確定一種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朋友關系,這樣才能讓學生在精神上得到理解和支持,愿意敞開心扉,便于教師及時發現并且矯正學生不合理信念,使輔導結果得到保證。網絡成癮學生通常不太愿意讓其他人知道自己因為網癮接受輔導咨詢,同時對于教師的輔導可能存在抵制情緒。所以輔導環境應選擇安靜、隱蔽的地方。這樣才能爭取學生意識上的接納和配合,取得良好的幫控效果。
3.2 充分運用認知行為療法基本技術,矯正學生錯誤思想
在認知技術方面,應用ABC理論向患者闡述網絡成癮的行為和自身觀念之間存在信念的作用,從而幫助學生認識到自身思維能動性的存在和影響,其次,改變學生的極端想法,幫助學生進行檢驗假設。在這期間可以通過自我對話啟發學生對自己消極思想提出積極的想法,也可以通過家庭作業法讓學生以筆記的形式記錄自己的思維,并且及時分析這些思維產生的原因。在行為技術方面,要督促學生安排日常行為計劃,細化到每一天每一個小時,嚴格要求學生按照計劃執行并予以抽查和監督。在這個過程中應注意,活動的難度和精確性要根據學生的能力和心理狀態逐漸提高,同時及時與學生交流。
3.3 制定長期匯報機制,定期觀察學生認知行為改善情況
網絡成癮的幫控是一項長期的工作。由于學生的認知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認知和行為改變互相促進,同時進行。在與學生談話中與其達成共識,定期記錄和匯報自己的想法和實際行為,自主分析自身網癮的改善情況。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對于積極的改變予以鼓勵和指導。對于沒有按期執行的計劃或者學生出現偏差的認知給予及時糾正。通過長期的指導幫助學生認清問題、重塑認知結構、消除心理困擾和障礙、增強自信心,以健康積極的心態融入當下的學習工作中。
參考文獻
[1]魏曉慧,李晶才.大學生網癮的成因分析及治理對策[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
[2]單麗艷.認知行為療法的研究進展[J].黑龍江醫藥科學,2011.
[3]張帆.認知行為療法在大學生心理輔導中的應用研究[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