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分析了海軍艦船臨搶修工作量隨服役時間變化的關系,并進一步具體探討了計劃修理間隔中的變化規律,這些分析結論對預測艦船的年度臨搶修工作量,科學地做好保障計劃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關鍵詞:艦船 臨搶修 變化規律
中圖分類號:TM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9(b)-0117-01
艦船裝備的故障率和使用時間有密切的關系,無疑直接影響到臨搶修工作量和費用。
1 艦船服役時間的影響
艦船臨搶修工作量與其服役時間有密切關系,在艦艇服役初期的一段時間里,各類設備,尤其是機械設備都處于磨合期,這個時期的設備故障率較高,工作量和費用也比較高。特別是當入役的裝備是新型號時,艦員操作不熟練,容易發生誤操作,從而導致故障頻發;另外各級修理單位在較短時間里很難形成相應的保障能力,此時大量臨搶修工作都是依靠設備的生產廠家來完成的,這也造成艦艇磨合期的臨搶修工作量較大和費用的增多。
在艦艇服役中期,大部分設備處于隨機故障期。因此這個時期的故障率較平穩,臨搶修工作量和費用變化表現比較平穩。但這個階段,臨搶修工作量和費用偶爾也會出現一些躍升,主要原因是部分設備由于使用強度較大,或者某些設備正處于設計壽命的后期,故障增多,使得維修工作量和器材消耗量上升。
隨著艦船進入服役的后期,艦船各系統的可靠性儲備逐步下降,故障增加,臨搶修工作量時不斷上升的。雖然每次計劃修理對各類系統的性能有一定的恢復,但每個維修間隔的臨搶修工作量仍是隨時間不斷上升的,這是由于各種機械、電子設備本身特性決定的。
這些服役時間較長的裝備,特別是已形成批量生產、技術比較成熟的裝備,在服役早期,其對于隨時間損耗的設備,如船體、機械設備等,一般修理工作量比較少,隨著使用時間的增加,累積耗損較大,修理工作量亦逐步增大。
在整個服役期內,艦艇經歷了多次計劃修理。每次計劃修理后,單位時間的臨搶修費用會較修理前有所下降。但隨著使用時間增加,臨搶修工作量和費用也隨之增加,甚至會超過前一個計劃修理間隔的臨搶修工作量。尤其時接近退役或處于失修但卻仍在使用的艦船,其臨搶修費用有可能劇增。
2 艦船設備劣化程度的影響
對新入列的艦船,特別是已形成批量生產、技術比較成熟的艦船,在早期修理費比較少,對于隨時間損耗的船體、機電等設備,一般維修工作量比較少,因而維修費用也比較低,但隨著使用時間的延續,累積耗損較大,修理工作量辦逐步增大,費用也逐步增大。根據統計,艦船在第一輪中修期內,若第一次塢修費為l,則第二次塢修費一般要增加15%~20%。而至第二輪中修期內,相同級別的維修費又要比第一輪中修期內相同級別維修費再增加15%~20%。維修輪次不一樣,艦船維修費用差距會很大。近幾年來,艦船塢修費增加很快,主要是很多艦艇已老化,塢修范圍擴大,導致維修費增加。還有艦船系統設備的很大一部分是電子設備,其價格、性能都在不斷提高,但電子設備使用壽命相對較短,維修時對加速損耗的電子設備進行替換費用也相對較高。
3 艦船維修結構的影響
在整個服役期中,臨搶修費用變化并不是單調增加的,每次計劃修理結束后,臨搶修費用會有所減少,減少的程度與該次計劃修理級別和質量有關,隨后又有所增加,各維修間隔中臨搶修工作量的變化高點和低點連線總的來說是成指數曲線趨勢增加的,如圖1所示。
科學合理的維修結構能使艦艇在最需要級別修理時得到應有的修理,這是艦船平時低故障的重要保證。計劃修理過程合理的維修間隔和維修結構,可以重點預防一些重要故障的發生,減少故障在運行過程中的出現。同時,合理的、有預見性的確定計劃修理的工程項目,可以在計劃修理期間預防性的處理一些可能大量增加臨搶修工作量或臨搶修難于完成的工程,這有助于提升各個大系統的總體可靠性,可以大量減少臨搶修中對這些故障的視情維修和事后維修;此外,通過統籌管理還可以減少各臨搶修單位對一些大型器材、不常用器材的購置、儲備,減少器材費用低效運轉情況的出現,這些都有助于控制臨搶修的工作量和費用。
4 結語
上述分析結論是大部分艦船的所共有的臨搶修工作量變化的規律,但對多種不同類型艦船,其變化曲線的參數是不同的。了解了其具體的變化規律,再考慮物價、服役海區、臨搶修單位等因素影響,便可以根據有關數據預測某型艦船未來若干年可能的臨搶修工作量和費用,這對于保證艦船臨搶修工作的落實和提高艦船的戰備完好性有重大。
參考文獻
[1] 李積源.艦船裝備經濟性分析[M].武漢:海軍工程大學,1997.
[2] 張懷強.裝備全系統全壽命管理[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7.
[3] 中國船舶工業年鑒編輯委員會.中國船舶工業年鑒(2006-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