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選取貴州省2006—2010年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數據,運用偏離—份額分析法進行計算處理。根據計算結果,對全省各地州市在2006—2010年間經濟增長中的總體經濟、三大產業結構、主要城市產業結構等情況進行了較為全面深入的分析比較,并得出相應結論。在此基礎上,對貴州各地州市產業結構調整和資源優化配置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經濟增長;產業結構效應;偏離—份額分析;貴州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4-0128-03
2012年,《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文件的頒發,將在政策、項目、資金等多方面對貴州經濟發展給予強大支持。本文通過選取貴州省統一年份和參照對比數據樣本,對省內各地州市的經濟和產業結構進行整體性比較分析,力求為政府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提升城市產業素質和市場競爭力提供參考依據。
一、分析方法與模型
偏離—份額分析法(Shift—Share Analysis)由美國經濟學家丹尼爾·B.克雷默(Daniel Creamer)于1942年提出,可以比較準確反映各區域產業結構競爭力的大小。它的研究思路是:以一定時期內國民生產總值的年增長率為基準,測算該區域按全國平均增長率可能形成的假定份額,進而將這一假定份額同該區域實際增長額進行比較,分析其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相對于全國平均水平的偏離狀況。這種偏離,主要是由該區域產業結構因素和區位因素造成的,用公式表示為:Gj=Nj+Pj+Dj,Gj代表j區域在計算內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總量,Nj代表區域份額偏離份量,Pj代表區域結構偏離份量,Dj代表區域區位偏離份量,Pj+Dj代表區域總偏離量。
區域份額因素是以較高層次區域總產出年增長率為基準,假定研究區域按此增長率增長時,區域份額偏離量Nj的計算公式為:Nj=■ej0-ej0,式中e代表區域國民生產總值,E代表高層次區域國民生產總值,0代表基期,t代表末期。如果Nj大于0,則區域實際經濟增長率高于高層次區域;反之,則區域實際經濟增長率低于高層次區域。
產業結構偏離因素表示研究區域產業結構類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其計算公式為:Pj=■■eij0-■ej0,式中i代表第i個產業。當Pj值為正值時,表示區域產業結構素質較好;Pj值為負值時,則說明區域產業結構素質差,區域經濟總量增長緩慢。
區位偏離因素用來反映研究區域的區位條件或競爭能力對其經濟增長的影響,其計算公式為:Dj=ejt-■■eij0。當Dj為負值,則區域處于不利區位,產業競爭力低;反之,則處于有利區位,產業競爭力強。
二、實證分析
選取2006年、2010年全國、貴州省及其各地州市的GDP、三次產業總值數據,以2006年數據為基期,2010年數據為末期。以全國數據為參照樣本,運用偏離—份額分析法計算出貴州省在2006—2010年經濟增長中的產業結構效應,以貴州省數據位參照樣本,運用偏離—份額分析法計算出全省各地州市在2006—2010年經濟增長中的產業結構效應。具體計算結果(如下頁表1所示)。
(一)貴州省各地市經濟發展的總體比較分析
根據下頁表1可知,從2006—2010年,根據各地州市經濟發展的偏離—份額分析結果,可知貴州省有一半地州市的實際經濟增量(G)均低于按全省經濟增長率計算得出的增量,貴陽市經濟總偏離最大,達到64.42億元,增長速度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10.69個百分點,這主要是因為貴陽市競爭力偏離過大造成的,這一點也可以從近年貴陽市經濟增長率放緩的數據可以看出。而黔西南州和畢節地區則有較好的發展勢頭,經濟增量均遠高于按全省經濟增長率計算得出的增量,其中畢節地區經濟發展總偏離量高達70.14億元。在結構偏離方面,貴陽市以19.78億元的偏離量位居榜首,說明這個城市的產業結構效益較好,在全省范圍內具有比較優勢;而其他城市的偏離量均為負值,表明這些城市經濟結構素質較差,使得區域經濟總量增長緩慢。從競爭力偏離看,六盤水、遵義、銅仁、黔西南和畢節地區的偏離量都為正值,表明在2006—2010年期間,這些區域在全省范圍內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
(二)貴州省各地市三次產業結構偏離份額比較分析
由表2可知,從2006—2010年區域份額偏離量可以看出,按全省增長率計算,各地州市都能保持一定增長率,其中遵義、銅仁、畢節和黔南州四個地區的增長優勢明顯,六盤水和安順市的第一產業發展緩慢。從產業結構偏離量看,所有地州市的第一、第二產業的結構偏離量為負值,說明這些地區的產業結構素質較差,使區域經濟總量增長放緩,其中貴陽和遵義在第二產業中偏離尤為明顯,這也導致了它們的競爭力偏離量偏大,說明兩個地區的第二產業競爭力處于不利地位;而在第三產業中,貴陽和遵義的結構偏離量較大,說明結構素質較好,對經濟增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在競爭力偏離量方面,六盤水、遵義、安順、銅仁、黔西南、畢節和黔東南在第二產業方面均為正值,說明這些地區在全省處于有利區位,在全省范圍內競爭力較強;貴陽、遵義、銅仁、黔西南、畢節和黔南的第三產業競爭力偏離量均為正值,說明這些地區在全省范圍內競爭力較強。
(三)貴州省各地市產業結構偏離份額貢獻率聚類分析
根據上頁表 2,將貴州省各地州市及第二、三產業及總產值產業結構偏離分量及產業競爭力偏離分量進行分類總結,得出相關內容(如表3 所示)。各地州市第二產業結構偏離貢獻率均小于0,說明第二產業結構不合理,嚴重影響了經濟發展;在產業競爭力方面,除貴陽和黔南外,其他城市的產業競爭力偏離貢獻率都大于0,說明這些城市參照貴州省第二產業整體競爭力較強。第三產業方面,貴陽、遵義、銅仁、黔西南州、畢節、黔南州的產業結構及競爭力偏離貢獻率均大于0,六盤水、安順和黔東南的競爭力貢獻率小于0,說明貴州大部分城市參照全省總體第三產業產業結構比較合理,競爭力較強。總產值方面,全省無一個城市的產業結構和競爭力偏離貢獻率均大于0,只有貴陽市在總產值結構偏離貢獻率大于0,六盤水、遵義、銅仁、黔西南和畢節地區的總產值競爭力大于0,其余城市的總產值結構和競爭力偏離貢獻率均為負值,這說明貴州省產業結構相對不合理,競爭力較差。
三、結論與對策建議
(1)從區域差異整體情況來看,與全國相比,貴州省內各地州市城市結構素質較差,區域經濟總量增長緩慢。全省來看,貴陽市和遵義市的產業結構效益相對較好,在全省范圍內具有比較優勢,而黔西南州和畢節地區則有很好的發展勢頭,發展后勁足。(2)從三大產業結構情況來看,產業結構相對不合理是制約貴州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除貴陽和黔南外,其他城市參照貴州省內第二產業競爭力較強,第三產業總體水平較好,競爭力較強。(3)從地州市之間的比較來看,競爭力方面,六盤水、遵義、銅仁、黔西南和畢節地區的偏離量都為正值,在全省范圍內具有較強的競爭優勢。產業結構方面,各地州市的第一、第二產業結構素質較差,貴陽和遵義第三產業結構素質較好,對經濟增長有較大促進作用。
按照“黔中帶動、黔北提升、兩翼跨越、協調推進”的原則,充分發揮黔中經濟區輻射帶動作用,加快建設黔北經濟協作區,積極推動畢水興(畢節、六盤水、興義)能源資源富集區可持續發展,大力支持“三州”(黔東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等民族地區跨越發展,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充分利用良好的農業基礎,發揮區位優勢,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利用地方特色培育和發展具有區域特點的第三產業。努力發揮各地州市現有優勢,積極發展第三產業,同時要努力推進第一、第二產業發展。重點提升發展勢頭強勁的黔西南州和畢節地區,不斷調整適合地區發展的產業模式。
參考文獻:
[1] 陳秀山,張可云.區域經濟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150-154.
[2] 郝壽義,安虎森.區域經濟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225-256.
[3] 吳開,王恩澤,于洋.中原城市群產業結構分析及優化調整基于SSM 分析法的實證研究[J].科技與管理,2010,(1):7-10.
[4] 劉承良,田穎,梁濱.武漢城市圈產業經濟的系統性分析[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9,(1):1-6.
[5] 陳群元,宋玉祥.長株潭“3+5”城市群產業結構效益與競爭力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9,(2):66-70.
[6] 牛少坤.中部地區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基于偏離—份額分析法[J].理論與改革,2006,(10):26-29.
[責任編輯 陳鳳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