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堅持對外開放,發展開放型經濟是中國長期不變的國策。但是,目前中國開放型經濟發展面臨諸多困難、問題和風險。尤其在國際金融危機持續蔓延,其深層次影響進一步顯現的情況下,如何克服困難,化解各種風險,是需要在發展開放型經濟中認真研究和解決的重大課題。
關鍵詞:開放型經濟;風險;防范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4-0001-02
一、開放型經濟發展中面臨的主要風險
1.國際經濟發展不確定的風險。目前發達經濟體是影響世界經濟發展的最主要不確定因素。歐洲、美國深陷債務危機,債務風險進一步加大;日本在大地震后經濟發展遇到更多困難,因此,西方國家經濟復蘇緩慢。由于中東地區政治動蕩,沖突可能隨時爆發,導致國際石油價格繼續上漲,這必然會影響世界經濟復蘇。另外,全球房地產市場在金融危機后全面蕭條,而房地產業又是各國的支柱或主導產業,目前看房地產市場復蘇的前景仍不明朗。
2.國際金融風險。目前國際金融市場持續動蕩,雖然美國、德國經濟形勢有所好轉,金融市場企穩,但是歐洲其他國家和日本及一些發展中國家仍然潛在著巨大的金融風險。歐洲經歷了嚴重的債務危機困擾,尤其是希臘債務危機愈演愈烈,導致歐元區國家間沖突、分化顯現,歐元風險加劇,歐元區危機一觸即發。國際石油價格暴漲,導致各國通脹嚴重,使國際經濟復蘇緩慢,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經濟復蘇步履維艱。國際黃金價格十多年來持續走高,而黃金儲備規模較大的國家是西方發達國家和中國,一旦黃金價格爆跌,這些國家將首當其沖,其風險難以估量。
3.國際貿易摩擦風險。在國際金融危機、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和全球通脹壓力等因素共同影響下,世界經濟復蘇動力依然不足,國際市場需求疲軟,發展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明顯增加,導致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最新抬頭。各國為了保護本國市場、企業、產業,抑制外來競爭,不惜違背WTO的原則和規則,紛紛采取貿易保護主義的政策措施,反傾銷、反補貼等貿易救濟措施屢遭濫用,貿易摩擦的內容從普通的質量爭議、合同糾紛逐漸擴展到知識產權、環保標準和勞工權益保護等更復雜而廣泛的法律領域,政策性和體制性摩擦更加突出,國際貿易摩擦風險進一步加劇,而中國成為國際貿易保護主義的最大受害者。
4.人民幣匯率風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各國為了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紛紛采取救市措施,然而,由于各國宏觀經濟形勢不同,救市措施常發生沖突,這些都會通過一定的傳導途徑表現在各國間的貨幣匯率上,西方主要國家普遍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使市場上的流動性急劇增加,通脹壓力巨大。近年來人民幣逐步邁向國際化,由于中國出口競爭力不斷增強,外貿規模迅速擴大,國際收支雙順差,外匯儲備規模巨大以及西方國家施加巨大的政治經濟壓力,使得人民幣與西方主要國家貨幣走勢相反,不斷升值。
5.經濟快速發展的成本風險。由于中國生產方式落后,技術水平較低,人員素質不高,管理水平低等,中國經濟主要以粗放經營方式發展,其結果是人、財、物、技術等各種生產要素的高投入,尤其是影響重要的戰略資源投入過高,而產出、效益均不高;浪費嚴重,在中國經濟發展中浪費現象普遍,隨處可見,浪費造成的損失是難以估量的;環境污染嚴重,“三廢”已成為社會的公害,雖然國家制定了很多法律政策進行治理,“三廢”排放現象依然普遍;生態破壞嚴重,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由于生產、生活造成的水土流失、草場退化、植被減少等現象普遍。雖然中國采取了很多措施進行治理,以改變現狀,但是,以上現象仍將持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
6.能源資源風險。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資源約束的矛盾日益凸顯。資源開發不合理,利用率低,浪費嚴重等,進一步加劇了資源形勢的嚴峻性,一些重要的戰略資源,如石油、鐵礦石、水、土地等供求矛盾十分突出。與此同時,中國對國外能源資源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近些年,中國石油消費的50%多依賴國際市場,鐵礦石接近50%依賴國際市場。近年來,國際市場能源資源、原材料的初級產品價格暴漲,而中國在國際市場定價權卻很小,現匯購買成本太高;海外投資建立中國重要能源資源供應鏈又受到國外政治、經濟、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能源資源風險十分嚴峻。
7.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風險。目前,希臘債務危機進一步加劇,歐元區經濟前景暗淡,美國經濟緩慢復蘇,日本經濟在低谷中艱難前行,發展中國家經濟喜憂參半,因此,全球市場需求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對于中國來講,經濟發展面臨的風險就很大,進出口貿易很可能萎縮,尤其對中國的出口貿易影響更大,而二十年多來中國的外貿依存度基本在50%以上,有些年份高達60%多,所以外部市場的不確定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顯而易見。中國國內市場也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雖然,政府近幾年采取了很多政策措施,鼓勵消費,啟動有效需求,但是,市場需求仍然不旺。
8.競爭壓力風險。當前,中國發展對外貿易面臨著外需減少,人民幣升值,國內成本提高,價格下降,出口企業貿易條件進一步惡化,國外同行激烈競爭的貿易環境,這對中國發展對外貿易是十分不利的。中國實施“走出去”戰略,發展跨國經營,開展國際經濟合作,面臨的競爭更加激烈,不僅受經濟因素影響,同時還受到政治、文化、軍事、宗教等因素的影響。中國在利用外資過程中競爭也很激烈,外資主要投向國民經濟的重要行業和產業,且規模不斷擴大,尤其是外資并購的目標主要是各個行業的龍頭企業及上市公司,使國有資產流失嚴重,并可能引起外資的市場壟斷。
9.產業風險。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抓住全球產業轉移的機遇,大力發展加工制造業,使制造業產業規模迅速擴張,經濟效益明顯提高,國際競爭力也顯著提升。然而,中國制造業規模大,但是不強,面對當前全球經濟衰退的新形勢,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力明顯下降。中國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受到來自新興市場國家的挑戰。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由于創新能力不足而缺乏競爭力,其市場呈現疲態。
二、完善發展開放型經濟的風險防范對策
1.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在中國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最重要的是建立和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一整套法律和法規,明確市場主體的法律地位,規范市場主體的經營行為,調整市場主體的矛盾和糾紛,同時,用法律、法規規范政府行為,嚴格實行政企分開,在此基礎上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以適應經濟全球化和中國開放型經濟發展的需要。
2.建立開放型經濟發展需要的風險預警和防范機制。開放型經濟風險預警和防范主體是政府和企業,因此,政府和企業應發揮主導作用,同時,中介機構、專業組織及有關部門應協同配合。在此基礎上,建立經濟風險監測體系、預警體系、信息發布體系、風險評估體系等,建立和完善風險防范的各種制度和規范。
3.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調整,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建立并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為適應國際金融發展新形勢,要進一步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和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尤其在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更應注重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對各種風險進行分析、判斷,采取相應措施,及時化解風險。
4.建立并完善國際貿易摩擦的應對機制。首先,政府、企業、中介機構要聯合行動,各司其職;其次,建立國際貿易摩擦的預警體系,對重點行業、重點產業、重點企業、重要產品及重點國家的法律、法規、政策、市場等變化情況及時分析、預警;最后,企業要建立應對國際貿易摩擦的應訴機制,積極主動應訴,爭取企業利益最大化。
5.建立適應開放型經濟發展需要的現代產業體系。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建立現代產業體系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要采取積極措施調整經濟結構、產業結構,淘汰低端產業、落后產能,改造提升制造業,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強基礎產業,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信息產業、旅游業等。
6.構建節約型社會。當前,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必須吸收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的經驗教訓,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變粗放型為集約型;變單純追求數量、速度型為質量、效益型,廣泛采用現代科學技術節約成本。與此同時,健全并完善保護生態、資源、環境的相關法律法規,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7.建立中國能源資源安全戰略體系。第一,大力開發并合理利用國內已探明的能源資源;第二,加強國際能源資源合作,選準重點地區,發展對外投資,建立國際能源資源供給國內的長效機制;第三,積極采用新技術發展新能源資源和可再生能源資源;第四,建立能源資源戰略儲備;第五,搞好能源資源節約。
8.積極開拓國際國內市場。首先,積極開拓國內市場。改變幾十年來經濟發展靠投資拉動的模式,采取有效措施鼓勵并引導消費,擴大內需,尤其要重視廣大農村市場的開拓,因為農村市場潛力巨大。其次,千方百計開拓國際市場。要積極推進外貿發展方式轉變,優化進出口結構,大力發展服務貿易,促進出口貿易穩步回升。同時,積極利用外資和發展對外投資。
9.努力提升國際競爭力。首先,要提高國家競爭力。要健全開放型經濟體系,優化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實現重點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其次,提高企業競爭力。企業應積極實施技術創新戰略、品牌戰略、人才戰略、市場戰略等,積極開拓國際國內市場。第三,國家應積極參加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等合作機制,為開放型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參考文獻:
[1] 張環.洞察世界經濟新形勢 探討中國應對危機策略[N].金融時報,2012-04-02.
[2] 張宇燕,徐秀軍.2011—2012年世界經濟形勢分析與展望[EB/OL].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1-12-23.
[3] 唐雙寧.世界經濟形勢很難說得清[EB/OL].新華網,2012-03-19.
[4] 畢吉耀,姚淑梅,等.2012年世界經濟形勢及發展趨勢[J].中國投資,2011,(11).
[5] 商務部.2012年中國外貿發展形勢不容樂觀[EB/OL].新華網,2012-04-27.
[6] 裴長洪.世界貿易形勢不容樂觀[N].經濟日報,2012-02-03.
[責任編輯 劉嬌嬌]
收稿日期:2012-04-19
作者簡介:劉琦(1959-),男,陜西華縣人,主任,教授,從事經濟管理教學與研究;石建瑩(1971-),女,陜西戶縣人,副主任,副教授,從事經濟管理教學與研究;李茜(1981-),女,陜西商州人,講師,從事經濟管理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