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廷
(南京師范大學 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6)
我國語文教材自從獨立設科至今,已經發展成為基礎教育的核心課程,語文教材的編制也漸趨科學。世界各國母語教材編制模式一般分為合編(綜合)與分編(分科)兩型,縱觀我國的語文教材,一直以來以合編(綜合)型模式為主,比如我國的人教版和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值得注意的是人教版在“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部分根據新課標的理念,采用合編的方式。人教版教材每冊分為六個單元,將“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合并在一個模塊,和“閱讀”模塊共同組成一個單元。在中學語文教材中,單元是使教材內容優化組合的基本單位,教材由一系列單元組成,從而達到整體的教育目標。在一個單元中,“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進行分編或者合編就會相應地產生不同的教育影響。這里我以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為例,探析“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模塊合編的理論基礎和利弊。
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的指導下,人教版中學語文教材強調語文與生活相互聯系,“致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力求課堂的開放性和教學的彈性,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審美情趣;遵循語文教育規律,加強語文與生活的聯系,突出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文”。
人教版的中學語文教材每冊分為六個單元,按照人與自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三大板塊組織單元。每個單元由“閱讀”和“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兩個部分組成。“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以“閱讀”中課文內容作主題分類。在同一主題下,要求學生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開展語文學習活動,內容和形式豐富多彩,既訓練了學生的寫作、口語交際的技能,又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體現了教材的綜合性和簡約化。
以人教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下冊為例,見下表。

?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構成人的認知發展的兩個重要因素分別是分析和綜合能力,人的認識過程就是分析和綜合相互結合、不斷深化的過程。德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赫爾巴特認為,新的知識只有與頭腦中舊的知識比較后才能內化獲得,如果說知識之間孤立的話,學習者就會受到阻礙。因此赫爾巴特學派提出了相關原則和集中原則,要求在知識之間建立聯系,促進學習者學習。而根據認知主義心理學的觀點,綜合知識的內容和形式,有利于學生內化所學的新的知識,從而納入本體的認知結構,進行知識和思維的遷移發散,培養綜合能力。
從教育學基礎看來,語文教材的編制不可避免地受到教育心理學、教育傳播學、教育目標分類、結構知識理論等教育理論的影響。中國古人對自然和社會的觀察就是從整體出發的,因此教育心理就偏向于綜合。這與西方是完全不同的,西方受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影響,偏于理性,對知識進行分門別類的研究學習。中國自古就偏向于綜合編制教材乃至教材單元模塊,而從21世紀以來,知識綜合化已經成為主流。
根據學科理論依據,漢字是象形文字,是一種符號,是形象語言,具有形象性、視覺化、空間化的特點。不同于西方的拼音文字,漢語言的語言規則靈活簡單,往往是在形象的符號中隱含著某些意思。在學習漢語時,應該是在長期的積累下,整體感知,學習運用。因此,在學習“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相關知識時,應該以整體感悟和形象思維為主,從而學習理性規則,最終學會運用。
受這些理論的影響,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將“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三者合編到一個部分,綜合了技能和知識的訓練,體現了新課標中“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的理念。
一方面,人教版將“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進行合編具有主題明確、和諧的特點。人教版的中學語文教材每個單元分成“閱讀”和“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兩部分,“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以“閱讀”中課文內容的主題為主題,這種編制模式能夠很明確地體現一個單元的教學目標,方便學生在把握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寫作和口語訓練。“和諧”體現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技能合理科學地安排在一起,以共同的主題內容為主線,就像不同樂器合奏出來的音樂,組成和諧的整體。例如人教版語文教材的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主題是“中外文化藝術樣式”。課文分別是《社戲》(小說)、《安塞腰鼓》(抒情散文)、《竹影》(藝術散文)、《觀舞記》(記敘文)、《口技》(文言文), 這些文學作品的主題都是表現什么是文化,表現中外主要的幾種文化藝術樣式(中國畫、西洋畫、戲劇、戲曲、音樂、舞蹈、書法等)。這個單元的“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部分安排的活動首先是要求學生介紹或收集不同藝術樣式的資料,讓學生產生表達欲,達到讓學生了解中國戲曲的寫意性、程式性、抒情性的特點的目的。其次介紹京劇知識(角色、流派、唱腔、臉譜等),欣賞京劇唱腔。最后要求聯系閱讀部分,選取一個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寫作介紹當地藝術樣式,寫出自己對當地文化藝術的熱愛。人教版以閱讀的主題內容為情景,將作文、口語交際與綜合性學習合編,有線索地將各部分和諧地組合,主題非常明確,讓學生在這些特定情境中產生表達欲,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從而自然地將口頭語轉換為書面語言,寫出有真情實感的文章,進行口語交際。
另一方面,人教版將“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進行合編符合學習者的認知規律,方便組織開展教學,能達到綜合性和整體化的學習效果。將“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進行合編,符合教育學、心理學和學科理論規律。教學時,教師不必自己尋找閱讀部分和寫作口語交際之間的聯系,方便教師開展教學計劃。學習者在閱讀部分已經理解了教授的知識,在此基礎上,進行“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部分的學習,又加深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在知識點互相聯系的基礎上,學習者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產生表達欲,促進口頭語言向書面語言的轉化。科學而又整體化地綜合訓練了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的能力。
“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的合編不可避免具有局限性。首先,“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的合編可能過于籠統,如果主題過大,就會導致頭緒繁多,像個“大雜燴”,聽說讀寫不能很好地融會貫通,一會兒“聽”,一會兒“說”。例如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主題為“名人傳記,學習名人的精神”,“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分別是指導學生閱讀名人傳記、召開討論會、交流自己崇拜的明星(介紹事跡,為什么崇拜)、作文(寫一篇記人的作文,要求刻畫人物特點、多種手法)。而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主題為“人物風采”,寫作是“觀察人物特點,寫出人物個性”,口語交際是“做一回小記者”。對比我們可以看出,人教版主題大而略顯空泛,學生學習起來不容易把握。而蘇教版比較貼近學生實際,學生有話寫,寫作口語交際分明,不容易亂,易操作。其次,“語言學和文學性質不同……性質既然不同,知識體系就不同,教學任務也就有所不同”。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的學習內容都有自己的體系,有自己技能訓練的系統,應該按各自的體系編排,方便學生學習聽說讀寫的技能,注意力集中,利于專精。如果只有內容,但沒有把握技能訓練體系,就會導致學生情感受到啟發,但技能不成熟,例如不會寫作,不知道如何把心中的情感表達出來。以人教版語文教材的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為例,主題是“中外文化藝術樣式”。“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中口語交際部分是要求學生介紹或收集不同藝術樣式的資料,介紹京劇知識(角色、流派、唱腔、臉譜等)。寫作是介紹當地藝術樣式。雖然學生借助閱讀部分加深了對內容的理解,產生了興趣,但主題過大,不好把握,而且沒有相應的技能訓練,會導致學生有感而不會發,不具有實際操作性。
人教版在“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的安排設置上體現了新的教育環境下的教育理念,體現了語文教材作為“例子”所具有的典范作用,體現了新課標所倡導的重視人文性和工具性、重視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的理念。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實際修改或者選用,也可以結合別的教材參考教學,取長補短。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2001,(第一版).
[2]顧黃初.語文課程與語文教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3]葉圣陶.關于語言文學分科的問題.語文學習,1955,(6).
[4]洪宗禮主編.母語教材研究.江蘇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