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麗群
(常州市武進區南宅實驗學校 初中部,江蘇 常州 213100)
中學歷史教學在傳統教育觀念及應試教育的影響下過分注重學科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歷史學科人文素養的功能開發,在教學中呈現出偏重單純的思想政治教育,忽視學生的自我發展和人文教育的特點。這已成為新時期中學歷史教學急需解決的問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歐美各國已紛紛進行課程改革,提出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以此為基準調整教學目標及教學方式。我國教育部也在2010年頒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對今后10年的基礎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更為具體的要求,提出了“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的工作方針,要求“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這就給歷史教學確定新目標,即歷史教學要向學生傳授人文知識,但更主要的是要培養學生通過教師的引導、自身的學習內化后所凸顯出來的高尚的思想品德、穩定的心理素質、良好的思維方式,和諧的人際交往等氣質修養、人文精神,即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培養人的靈魂、意識、情感和信念的知識”,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而課堂是人性養育的圣殿。“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而歷史教學課堂更是潛藏著豐富的道德因素。教師首先應努力挖掘并在教學中展示各種道德因素,做到“授之以魚”。其次要積極關注和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各種道德水平發展,做到“授之以漁”,使課堂成為學生培養高尚道德和豐富人生體驗的基地。以此,伴隨著學科知識的獲得,學生的人格也得到健全與發展,學生變得越來越富有愛心,同情心,越來越有社會責任感,以此不斷提高自身教養。
面對新的需求,老師又要如何具體實施,通過課堂教學來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呢?我認為可從以下方面入手。
教師教學觀念是教師專業的核心要素。教師教學觀念的先進或落后、正確或錯誤,直接決定了教師的專業水平和能力。在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鋪開、深入推進的今天,教學觀念的更新對指導教師教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傳統的教學觀念以教師為中心,片面追求知識的傳授。而新的教學標準要求我們更多地關注學生的自我發展及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我們應更注重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古代圣賢在《學記》中曾說:“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這就是我國古代教學相長的思想精華,這就要求歷史教師在參與學習過程中接受學生“教育”,使師生互學互教,來加快自身及學生知識結構的更新,使學生各方面素質都得到提高。
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教學設計、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及教學評價。傳統的傳教士般的教學模式將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新的教學模式,更豐富的教學內容,更多變的教學方法及更多元的教學評價,這些都有利于學生主體意識的激發、主體能力的提高、主體人格的塑造,有利于培養學生用歷史意識去分析、判斷問題的能力,并由此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新課標提出要不斷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使學生學會用全面、客觀、辯證、發展的眼光認識人類社會,與傳統的歷史教學過度強化學科結構化、體系化的歷史知識、技能的簡單傳遞相比,更注重歷史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在內的情意目標的培養。
根據教學目標改革的要求,教學內容也應有相應的變化。教師首先得從復雜的歷史現象中梳理出最具人文價值的教育素材。在各類教育素材中最具有代表性、教育性的就是對歷史人物的正確分析和評價。歷史人物的教學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在評價人物及事件中唯物主義史觀的形成,赫舍爾說:“有關星球的理論決不會成為星球的一部分;而關于人的理論卻進入到人的意識之中,決定著他的自我理解,改變著他的實際存在。”歷史人物的教學更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推動人認識自我、完善自我和發展自我。如,講甲午中日戰爭時抗擊日寇的民族英雄鄧世昌就是教學的一大重點。簡要介紹鄧世昌的事跡、播放黃海海戰影片片段使學生深入了解鄧世昌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以此讓學生更深地認識到個人的社會責任感,并以歷史成敗得失的眼光來看問題,注意社會群體的長遠利益,引起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共鳴。又如:講到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在一個發明與創新的時代,涌現出許多杰出的科學家。而這些科學家正是很好的教學素材。我選取了比較有代表性的科學家愛迪生,課前布置同學搜集相關資料,課堂上由學生自由發言講講愛迪生的小故事。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了解了愛迪生,在小故事中也明白愛迪生的一句話“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的含義,愛迪生的偉大成就是建立在勤奮努力的基礎之上的。通過整個歷史人物的教學設計,學生的思想感悟是很強烈的,他們紛紛表示自己也要刻苦學習為祖國的繁榮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歷史教學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需要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觀念。而傳統的授課方式把教學的基本定于教師講解教材,學生熟記教材這一基本模式,教材甚至成為唯一的歷史課程資源。學生在課堂中成為知識的接受者但很難參與學習活動,很難體會到歷史是一門充滿活力、思維性很強的學科,也就很難讓其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促使其綜合素質的提高。這些都不符合新課程的改革要求,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受到極大影響,這些貌似“主導”實為“主宰”甚至“霸道”的教學關系扼殺了教學生機,學生自由意志和人格被漠視,創造力、想象力也必然受到摧殘。新時代的教師要緊緊把握時代的脈搏,勇于拓寬教學空間,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從歷史課程出發,從課內外、環境氛圍、言傳身教等全方位、多渠道地開展,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在課堂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為核心,教會學生學會學習,主動發展。應充分解放學生的眼、口、手、腦,給學生提供動手動腦實踐的空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空洞抽象的講解,必將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的實踐活動卻將使人終生難忘。教師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通過靈活的組織方式會給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課堂中設問及問題解決的技巧:在對問題設問時,應注意重難點的解決,以及問題設置的梯度。之后根據學情預設學生的完成程度。當學生對問題較理解時可通過學生自主回答的方式解決。當學生對一個問題認識模糊,闡明一個問題需多角度、多層次進行時,就要把問題交給學生,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讓他們自由討論,各抒己見,共同交流,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結論。課堂內的交流互動,不同思維在合作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讓他們發現問題,激勵他們去探索,去創新。
除課堂教學外還可以利用本校歷史校本課程為載體,以學生興趣為切入點,結合鄉土歷史,從不同角度深入進行研究性學習;以歷史特色活動課為突破口積極組織學生搜集整理資料,并以此組織各種形式辯論賽;以歷史興趣小組為依托,利用本土資源組織學生參觀歷史遺跡,通過查閱檔案館資料、歷史網站、查閱圖書,調查訪問身邊的歷史見證者,觀看歷史影視劇等各種形式,指導學生撰寫歷史小論文,讓學生在實踐中親身感受祖國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和人民群眾的勤勞智慧,讓學生在歷史中感悟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歷史有其學科的特殊性,除歷史事件發生的具體時間是客觀唯一的外,其余的分析和評價都是沒有唯一答案的。課堂教學評價是依據測驗目的和測量結果,對學生行為變化或傾向變化給予價值判斷的系統過程。其評價范圍包括教與學兩個方面,其價值在于課堂教學課堂教學評價是促進學生成長、教師專業發展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所以教師要利用正確的教學評價指導自己的教學,要綜合采用觀察法、問卷法、談話法等方法進行多元評價,對學生能力進行綜合考查。要注意充分肯定學生的個性及學生的個性差異,肯定學生的創造性,發現,引導、鼓勵學生敢于推陳出新。“盡信書,不如無書”,讓學生敢于運用自己的思維能力去分析評判每一歷史人物和事件。例如:“如何評價李鴻章?”他簽訂了《馬關條約》,很多學生都認為他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條約,侵犯了國家的主權,破壞了國家的領土完整,是一個懦弱、無能的賣國賊。但縱觀李鴻章的一生,都在為國家的發展盡心盡力。特別是面對積貧積弱的中國,他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和民用企業,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但畢竟以個人力量無法攔住歷史前進的車輪,他最終還是為清朝所用背負起千古罵名。學生多角度的思考、更多的質疑,并將此內化為自己的評價體系,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社會進步、時代發展要求更重視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歷史教學評價還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參與評價過程。在評價體系中,教師不但要更新評價理念來指導自己的教學方式,還要構建學生的自主評價體系。教師設計有梯度的及價值導向的課堂反饋,讓學生積極參與其中,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對測試分數的解釋,并用非測驗因素如測試時的主觀狀態、平時的學習與學習態度、學習環境、學習中的一些其他問題等加以補充說明,從而提高學生自我接受與自我了解的程度,從而使學生形成正確的評價體系,穩定的心理素質,良好的思維方式,和諧的人際交往,并內化為自身的人文素養。在這一層面上如果能讓學生領悟并內化為自己的精神內在,就將是對教育教學活動最高的評價。
在歷史教學中,我們不僅要進行基礎的歷史知識教育,而且要關注學生人文精神的培育。通過課堂教學的改革,呼喚人性的回歸,呼喚心靈自由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