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衛東
手術為主綜合治療功能性排便障礙的臨床研究
李衛東
手術為主;功能性排便障礙
臨床表現為大便干結、排出困難或大便質軟、排出不暢、排便不凈或排便費力或手助排便,經檢查無器質性病變者,統稱為功能性排便障礙[1]。多由直腸黏膜內脫垂、直腸前突、盆底肌失馳緩或恥骨直腸肌痙攣等因素而引起。2007年 5月~2011年8月,按照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臨床觀察方案對 46例功能性排便障礙患者給予手術為主結合中醫外治法綜合治療,取得了顯著療效,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46例功能性排便障礙患者中,男25例,女21例;年齡最小22歲,最大79歲,平均(40±1.1)歲;病程最短1.0年,最長30年,平均(6.9±0.5)年;全部病例均有長期服用瀉藥史。經排糞造影及肛門直腸測壓檢查,其中恥骨直腸肌綜合征(PRS)11例,直腸前突(RC)19例,直腸黏膜內脫垂(IRP)16例。
1.2治療方法手術操作:在常規局部麻醉或鞍狀麻醉下,取側臥位或截石位,肛門內外常規消毒。恥骨直腸肌肥厚伴痙攣者,于肛門緣正后方約1.5~3cm處切開皮膚,用小血管鉗刺入(穿過部分肛門內括約肌及部分恥骨直腸?。?,從直腸內穿出,引出橡皮筋,切開皮膚及部分皮下組織,然后將橡皮筋拉緊結扎,約7~10天自然脫落。直腸前突者于肛門正前方距肛緣約1~2cm處切開皮膚并掛線;直腸黏膜內脫垂者在肛鏡下行點狀黏膜結扎術。
術后處理:每次大便后均用1:5000高猛酸鉀溶液坐浴,外敷黃連膏。7天后肛內灌注復方黃柏液20ml,每日1次。14天后擴肛,每周2次,堅持2月,防止術后復發。
2.1療效標準[2]治愈:每周排便≥3次,排出通暢、無費力,便質轉潤,便后無殘便感,并隨訪1a無復發。好轉:每周排便≥3次,排出欠通暢,或便時需用力努掙,或便后仍有殘便感,但較前有明顯好轉,或1a內又復發者。無效:治療前后無明顯變化。
2.2治療結果見表1、2。

表1 病因與療效[n(%)]

表2 癥狀消失[n(%)]
便秘癥狀極為常見,據報道其發生率高達20%,許多人以便秘或排便困難而就診,而且長期應用藥物治療收效不大,部分患者產生瀉藥依賴,并出現不同程度的毒副反應,如惡心、嘔吐、食欲減退、結腸黏膜黑色病變等[3]。近幾年來,筆者通過排糞造影、肛門直腸測壓等,發現排便障礙的原因大多系恥骨直腸肌肥厚并痙攣以及直腸前突、直腸黏膜內脫垂等所致。筆者采用手術為主結合中醫外治法(掛線法)綜合治療能起到松解肛門括約肌痙攣之目的,術后反復擴肛,防止再次痙攣而復發。結扎松馳的黏膜,使其黏膜固定與肌層發生粘連,腸道暢通,達到排便通暢之目的。通過以上處理,總有效率為91.30%,排便困難消失率達95.65%,取得了滿意療效,但有部分患者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排便不暢、排便費力,甚至出現肛內墜脹不適感。盡管臨床上采取了藥物內服加灌腸、腔內旋磁治療及射頻治療,仍收效甚微,其機理尚待進一步研究中。
[1]高巖,尚占民.應用羅馬Ⅲ標準研究出口梗阻型便秘的肛門直腸動力異常類型[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8,16(09).
[2]鄭偉琴,任東林,張大景,等.肌電介導生物反饋治療功能性排便障礙的療效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13.
[3]謝伶俐,范樹元,廖江濤,等.成人功能性排便障礙的生物反饋、聚乙二醇4000治療[J].臨床消化病雜志,2008(03).
河南省濟源市軹城衛生院,河南濟源 459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