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巧英
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種以慢性滑膜炎和關節結構破壞為特征的炎癥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確切病因迄今未明,現有的治療手段也僅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緩疾病的發展,臨床上大部分患者只在病情發作期才尋求專業的醫療幫助,在癥狀緩解期,則忽視了疾病的自我管理,從而造成疾病的反復發作,最終導致病情進一步惡化。國內外研究顯示,自我管理是用于慢性疾病管理的有效方法之一[2]。如果對患者實施自我管理,促使其行為發生改變,患者的病情就能得到有效的控制[3]。為了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醫務人員需要將類風濕關節炎最科學的防控知識和技術傳授給患者,采取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措施,最大限度地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達到阻止疾病進展,并最終改善其生活質量。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3月-2011年6月收治的89例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診斷標準符合1987年美國風濕病協會(ACR)提出的修訂標準。其中男22例,女67例,年齡27~79歲,平均(46.5±9.0)歲。隨機分成對照組44例和干預組45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程、病情及職業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健康教育,干預組在常規健康教育基礎上結合多形式自我管理教育,具體方法如下。
1.2.1 自我管理教育的干預形式 由專科醫生、高年資責任護師等具備專業自我管理知識的人員組成自我管理教育小組,作用是指導患者及家屬如何進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1.2.1.1 個體化教育 由醫務人員與患者家屬進行一對一的自我管理教育,針對患者具體情況制定階段性的自我管理計劃,并及時評價反饋,不斷改進。不斷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激發患者參與意識,使患者自我價值得到充分體現,自我管理行為能力提高。
1.2.1.2 群體教育 利用多媒體集體授課,舉辦類風濕關節炎知識講座,每周一次。每月召開病友聯誼會,鼓勵患者間相互交流及現身說法,由醫務人員進行講授并集中答疑。發放類風濕關節炎健康教育手冊,利用墻報宣傳等,科內成立風濕網站以供交流。出院患者發放聯系卡、開展電話隨訪及咨詢活動。
1.2.2 自我管理教育內容
1.2.2.1 類風濕關節炎的疾病知識 針對患者的文化水平、疾病程度、選用恰當的方法講解類風濕關節炎的病因、誘發因素、臨床癥狀、治療方案及預后等,告知治療的新進展及發展前景。
1.2.2.2 心理調適 有研究表明,類風濕關節炎屬于身心疾病的范疇[4]。應保持良好的心態和穩定情緒,給予患者關心體貼和心理安慰,鼓勵家屬親友的陪伴和支持。激發患者對家庭、社會的責任感,鼓勵自強,正確認識對待疾病[5]。
1.2.2.3 服藥知識的宣教 良好的用藥依從性是有效控制癥狀和減少并發癥的關鍵[6]。應熟悉抗風濕藥物的特性,告知患者堅持正規用藥的重要性,勿隨意增減藥量,以防反跳現象。同時應注意觀察有無胃腸道反應,定期復查肝腎功能及其他相關指標。
1.2.2.4 休息和活動 堅持以動靜結合為原則,加強治療性鍛煉。應用關節保護原則,做到能量節約技術。急性發作期應臥床休息,關節制動,保持關節功能位,穩定期應堅持有計劃地鍛煉,盡量做到生活自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1.2.2.5 飲食照顧 飲食要營養均衡,注意維生素、蛋白質的攝入。多食新鮮水果和蔬菜,食物要低鹽、易消化、含鉀豐富,避免刺激性及生冷硬的食物。注意補充鈣質。
1.2.2.6 日常生活照顧 居住環境要清潔干燥,陽光充足,通風良好。注意保暖,避免受涼,晨起后應用熱水浸泡僵硬的關節后再活動關節。生活作息規律,避免一切不良刺激,并做好口腔及皮膚護理,防止感染。
1.3 評價方法 采用自行設計問卷調查表,比較兩組的滿意度、遵醫行為。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施多形式的自我管理教育干預后,干預組非常滿意度和遵醫行為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和表2。

表1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例(%)

表2 自我管理教育對患者遵醫行為的影響 例(%)
類風濕關節炎是最常見的慢性風濕性疾病,70%~80%的患者呈慢性持續性發展[7],表現為多病理改變、多層次受累、多功能障礙,患者常常情緒低落、心理負擔加重,從而影響疾病的康復。而自我管理是在應對慢性疾病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一種管理癥狀、治療、生理和心理社會變化,以及做出生活方式改變的能力。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施多形式的自我管理教育干預是一種經濟、實用、患者易于接受的教育方式,能使患者的住院非常滿意度及遵醫行為有明顯提高。通過多形式的自我管理教育更能讓患者對自身的疾病有清醒的系統的認識,并主動參與到自身病情的治療、監測和管理中來,提高治療依從性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讓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對心理調適、功能鍛煉、飲食和用藥等做到自我主動控制,改進其不良生活行為,建立院外行為模式,提高患者遵醫行為,做到定期復查、規律用藥、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良好心態和穩定情緒,從而避免疾病的反復發作,控制疾病進展,提高生活質量,對減少或延緩殘疾的發生有著重要的意義。
[1] 龔艷暉,左曉霞.高遷移率族蛋白-1與類風濕關節炎[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07,11(5):51-54.
[2] 劉鵬飛,汪濤,王家芝.慢性疾病自我管理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4):354-356.
[3] Jerant A F,Von Friederichs-Fitzwater M M, Moore M. Patients’perceived barriers to active self-management of chronic conditions[J].Patient Educ Couns,2005,57(3):300-307.
[4] 張繼志.精神醫學與心理衛生研究[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240.
[5]李智梅.類風濕關節炎穩定期的康復護理[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24):112.
[6] 鄧三于,常彩云,李雪莉,等.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自我管理行為干預效果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6):532-535.
[7] 何成松,胥芳元,余茜,等.有氧訓練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華物理學醫學與康復雜志,2004,26(9):55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