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彬
摘要:小微企業在我國國民經濟占有重要作用,由于各種原因的約束,融資問題成為制約其發展的最主要的絆腳石,本文就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從融資現狀及融資難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小微企業;融資困境;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F832.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3-0-01
小微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地方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在解決就業、帶動經濟發展、增強經濟活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然而,由于各種原因的約束,現實中小微企業的發展一直面臨著種種困難,而融資難問題成為制約其發展的最大“瓶頸”。特別是在當前世界經濟危機的沖擊下,我國穩健的貨幣政策,對流動性控制加強的情況下,這一問題變得更為嚴峻,對大多處于產業價值鏈末端和融資邊緣的小微企業來說面臨著更大的壓力。
一、我國小微企業融資現狀
1.金融體制不建全,直接融資渠道不暢。我國金融體制不健全,資本市場發育不全,直接融資渠道狹窄。就小微企業的實力和自身狀況來說,不能滿足證券市場的要求,因而不能上市通過股票籌集資金。就債券而言,目前我國發行債券控制嚴格、要求的條件比較高,而且債券品種單一,債券市場極不發達。目前無論股票市場還是債券市場主要都是大型企業的融資場所,尚且不是中小企業融資的理想渠道。
2.銀行貸款門檻高,審批周期長。銀行貸款是企業最常見的融資渠道,但是對貸款單位的要求和限制也是比較多的,商業銀行對大型企業比較青睞,對于小微企業來說,能獲得貸款的少之又少。由于商業銀行加強貸款額度及投放節奏管理理企業貸款審批周期較以往明顯延長,何時獲批的不確定性增加,即便是有良好信用的小微企業在授信期內,從還貸、解除擔保、重新簽訂擔保協議、申請銀行貸款到貸款到帳至少需要1個多月的時間,如果是超出授信期或新增貸款,其過程更長。
3.一般通過民間借貸獲得融資。小微企業對資金的需求一般是要求比較快,時間短,別的融資渠道不能滿足其要求,迫使小微企業更多地求助于手續簡便的商業信用和民間借貸等非正規金融。正是因為民間借貸能夠在短時間內能夠為小微企業提供資金,民間借貸等各種非正規金融活動成為小微企業融資的重要補充。
二、我國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原因分析
1.宏觀政策方面。宏觀政策累積效應顯現。自今年以來,央行先后6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3次加息,穩健貨幣政策累積的效應逐步顯現。在流動性控制加強的情況下,企業融資環境總體偏緊。相對于企業數量快速增多、融資需求快速增長、融資渠道又較少的小微企業來說,“融資難”的狀況更為突出。
2.銀行方面。銀行針對小微企業的貸款方式和貸款品種偏少。小微企業往往分布領域廣泛,企業差異性較大,這需要銀行的信貸產品更加注重差異化。目前銀行信貸品種設計單一,手續繁雜,審查周期較長,使小微企業難以適應;金融機構普遍缺乏對小微企業的評估模型。小微企業雖然經營風險較大,但其成長性非常強,在對小微企業進行評估時,金融機構往往容易從單純的財務風險進行評估,而忽略對企業發展能力的評估,導致了企業貸款額度普遍難以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
3.企業自身方面。小微企業自身不足,導致銀行放貸積極性不高。一是小微企業大多規模小、固定資產少、投資周期短、承擔風險能力弱。在各商業銀行對貸款普遍實行嚴格責任追究制度的情況下,制約了信貸人員的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小微企業獲得貸款的機會。二是產權不明晰,信用基礎不穩定。大部分小微企業以家族式經營管理模式為主,未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企業內部產權界定不明晰,財務信息不透明,銀行對企業的信用、產權的歸屬以及生產經營狀況掌握難度大,不易對小微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和抵押資產進行有效監督,部分小企業雖然有一定的履約能力,但不排除少數企業抱有投機套利的心理,從控制風險角度考慮,銀行對小微企業放貸采取更加謹慎的態度。三是小微企業規模小,相應地,其資金需求規模也偏小,金融機構的放貸成本相應提高。在商業銀行追求節約經營成本和管理費用的要求下,制約了銀行放貸積極性。
三、破解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對策研究
1.實行小銀行戰略。“小銀行戰略”就是要通過發展小銀行,使民間資本能夠有序地、成規模地進入到銀行業。 “小銀行戰略”有利于化解市場風險,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有利于引導民間過剩的流動性流向生產領域,尋找合理的健康的出口,增加中國微觀經濟的活力。對于民間資本進入小銀行業存在的風險和問題,可從準入、監管和懲罰等方面來嚴加管控。
2.拓寬小微企業融資渠道。積極推進小微企業集合票據、集合債券、短期融資券發行,穩步發展私募股權投資和創業投資等融資工具。加快推進“新三板”試點工作。積極支持小微企業上市融資,對企業前期改制費用進行補貼和獎勵,解決企業因重組改制造成未分配利潤轉增股本稅收緩繳問題,減免資產整合過程中涉及的土地、房產等相關稅費,有效降低企業上市成本。
3.認真落實國家對小微企業支持政策。落實小微企業貸款的差異化金融監管政策,提高對小微企業不良貸款比率的容忍度。引導金融機構落實“有扶有控”信貸政策,確保小微企業貸款增速高于全部貸款平均增速,增量高于上年同期水平。認真清理糾正金融服務不合理收費,切實降低企業融資的實際成本。積極鼓勵金融機構到縣區和鄉鎮增設機構。強化政策扶持,鼓勵金融機構保障小微企業的有效融資需求。通過風險補償、稅收獎勵、考核獎勵等多項政策,鼓勵金融創新,優化小微企業貸款審批程序,提高審批效率。加快小微企業信用評價體系建設,完善貸款風險定價機制和信用評級辦法。支持銀行機構組建專營機構對小微企業進行集中化經營和管理,改善服務質量。創新小微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探索建立互利互保的信用擔保機制。廣泛開展銀企對接活動,提高對接成效。探索設立小微企業發展促進基金,為小微企業有效融資需求提供補貼。
4.提高小微企業的自身融資能力。小微企業要想徹底擺脫融資困境,根本在于提高自身的素質,重修煉內功,強壯企業體質,一方面注意規避經營風險,加速外部資金流動;另一方面要提高現金使用效率,加速內部資金流動,提高閑置資金使用。只有自身的發展壯大才能改變中小企業目前所處的劣勢地位。改善經營機制,加強科學管理,建立健全良好的內部管理制度。小微企業要樹立信用觀念、信用意識,尤其是管理者的信用意識,努力做到貸款資金及時償還,在銀行留下較好信用記錄。
參考文獻:
[1]張淑芳.我國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原因分析[J].中國證券期貨,2008(20).
[2]譚小芳.開發性金融扶持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J].經濟師,2009(6).
[3]何健聰.小微企業融資問題實證分析[J].遼寧經濟,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