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健
關于提升幼兒教育質量的幾點思考
■劉 健
劉健,天津市幼兒師范學校附屬幼兒園園長,中學高級教師;中國學前教育學會會員,國家職業技能鑒定(育嬰師)考評員,天津市教研室兼職教研員,天津市貫徹《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專家指導組成員,天津市幼兒園園長培訓工程實踐基地指導教師,和平區學科帶頭人,和平區幼兒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曾獲得天津市“八五”立功獎章獲得者、和平區優秀教師等多項榮譽稱號。
不斷提高幼兒教育質量,是我于多年的辦園實踐中始終在思考的問題。幼兒園首先應明確“以幼兒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并將這一理念貫徹于“以人為本”的園所管理實踐中,從而不斷提升教育質量,為幼兒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基。在幼兒教育中,實現“以幼兒發展為本”應該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我們把讓每個幼兒接受高質量的學前教育看作是幼兒應當享有的權利。在不斷地吸收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基礎上,針對傳統幼兒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我們開始反思:究竟什么樣的教育才是真正的幼兒教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教育是面向世界的科學教育。所以,幼兒教育要強調教育內容的建構性和過程性。也就是說,在幼兒教育的內容設計中,不能把知識簡單列為一些靜態的、脫離幼兒生活、僅僅要求幼兒記住的東西,而是要將知識掌握視為動態的、幼兒主動建構的過程。
我清楚地認識到,判斷“最初的教育”是否成功的基本標準,應該是看它是否提供了有助于幼兒終身繼續學習的動力和基礎。科學的幼兒教育應當從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出發,決不能以犧牲幼兒的長遠發展和掠奪幼兒游戲、活動的時間為代價來換取掌握一點點所謂的“知識”。對幼兒進行潛能開發,決不能拔苗助長,更不能搞掠奪式開發,不能將早期教育等同于早期智力開發,更不能把早期智力開發等同于讓幼兒提前進行讀、寫、算等技能訓練和知識傳授。
幼兒園活動,應該通過各種游戲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幫助幼兒對知識經驗進行總結、分類,使幼兒的原有經驗得到提升。同時,各種活動要注重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獨立精神和探索精神,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要做到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充分挖掘幼兒的潛能,鼓勵幼兒在各方面得到全面、協調發展。這樣,才能符合“以幼兒發展為本”的理念,才是科學的幼兒教育。
以往的幼兒教育實踐中,教師對幼兒的關注往往只是表面的、形式化的,只是從幼兒的能力強弱、智力高低、反應快慢等來看待幼兒的發展,卻沒有真正認識到幼兒存在個體差異,如幼兒智力發展水平、學習能力、已有經驗等的不同。“以幼兒發展為本”,一方面要實現全體幼兒的全面發展,還應當使每個幼兒都能實現個性化的自我發展。所以,在幼兒教育過程中,必須始終突出一個重點,即關注幼兒間的個體差異,并且真正做到尊重幼兒的發展差異,精心營造一個多元發展的教育環境,為每個幼兒提供適合的教育。教師要掌握多元智能理論,學會全方位地看待幼兒,從幼兒發展的多方面角度去理解個體間存在的差異,通過準確的評價和判斷幼兒的發展水平及特點,為幼兒提供多元化的發展空間,使幼兒在與人與物的互動中獲得富有個性的發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總目標提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在此,我們進行了反思。在以往的辦園過程中,我們往往忽略了家庭及社區的重要作用,對幼兒的教育僅局限于幼兒園這一狹隘的空間范圍內,家園之間的教育合力沒有真正發揮。家庭、社區是幼兒生活的重要場所,也是幼兒接受教育的重要途徑。實現“以幼兒發展為本”的教育,必須是一種全方位的家園共育。
在實踐中,我們把家庭、社區作為教育資源的重要部分納入了我園的園本課程,根據幼兒的發展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家園共育活動。一方面,為解決家長提出的幼小銜接問題,我們進行了家長參與式培訓。如通過舉行“幼小銜接辨析會”使家長認識到:幼小銜接并不是片面的知識傳授上的銜接,而是更重視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幼兒逐漸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學習,使其順利步入小學、獲得健康發展。另一方面,根據幼兒個體的差異,教師與家長共同制定教育目標,把幼兒園教育延伸到家庭中。總之,幼兒教育中的家園共育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只有做到統整各方面教育資源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實現高質量的幼兒教育。



“以幼兒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要全面貫穿于幼兒園教育的各個方面,幼兒園必須不斷完善“以人為本”的管理制度,為實現高質量的教育提供保證。
1.為師生發展營造民主平等的管理氛圍。
在“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指導下,我園在管理過程中,徹底改變過去對教師“管、卡、壓”的管理方式,主要以激勵的方式讓教職工實現自我成長與完善。通過在園內營造民主、平等的氛圍,變教師“被動”接受管理為“主動”參與管理,突出教師的主人翁意識,使教師的個體發展目標與幼兒園的整體發展目標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一是改革每學期的教師評價制度。以前我園是在每學期末對教師按評價指標進行評分,結果導致教師之間進行評價時,要么做老好人,“你好、我好、他也好”,要么就是相互猜疑,“誰給我打的分多了,誰打的分少了”。這樣的評價不僅不能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導向作用,反而造成教師內部不和。所以,我們采取教職工自評的方式,讓教職工自己找閃光點與不足,既避免了一些負面效應,又使教職工在這個過程中進行了反思、學習與提高。評價結果成為了教職工調整下一步工作的依據,評價成為教職工改進不足、完善自我的自覺行為。
二是管理者明確樹立服務意識。作為管理者應努力調整自己的工作方法,從過去處處事事指揮,變為和教師合作、對教師的支持和服務。過去深入一線課堂時,總是指手畫腳挑教師的毛病,造成教師看見園長就提心吊膽,非常容易出錯。現在,發現教師存在問題,我們不再急于去批評,而是與教師共同分析問題存在的原因,讓教師對自己的活動進行反思,然后再有針對性地就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具體問題進行分析,提出改進建議,使教師從被動研究變為主動研究。教師還會主動邀請管理者進班跟他們共同研究。
事實證明,寬松和諧的環境,本身就是一種教育,教師在這樣的環境中身受其益,形成良好的工作狀態。教師工作愉快了,幼兒才能每天快樂。
2.為教師提供適宜的幫助和指導。
在實踐中,只有管理者做到關注教師的差異,教師才能關注幼兒的差異。為此,我們首先認真分析了教師各自的能力、水平與優勢,并讓每個教師制定個人的專業發展計劃。根據教師自身專業發展計劃,管理者再有針對性地努力為其成長搭建適宜發展的平臺。如教師在教學中所選擇的活動內容、組織形式都有所不同,我們根據每個教師所面臨的不同問題,深入教學實際,提供具體指導。同時,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會遇到各種問題,在共同分析問題的前提下,我們會為其提供相關資料,或是在研究中我們發現一些問題時,也會主動找教師進行探討。這樣,通過為不同教師提供不同的、適切的幫助,有效地促進了教師的個性化發展。
3.為教師提供向他人學習的機會。
善于向他人學習是教師專業化成長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我園積極為教師創造外出學習的條件,并重視教師學習后的工作匯報,不是簡單的傳達,而是采用各種形式進行深入的研討,博采眾長。我園還購置了大量的體現現代教育思想的書籍,滿足教師學習的愿望與需求。同時,我園建立了“讀書學習激勵制度”,每年為每位教師報銷專業書籍購買經費,在園內營造了“人人讀書、人人受益”的良好學習氛圍。另外,我園在貫徹《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精神轉化為具體的教育行為等方面為教師提供機會相互學習。我園已經形成了一種不用領導安排,教師能主動向其他教師觀摩、學習,共同研究的氛圍。
4.為教師提供彈性空間。
在管理過程中,為了滿足教師自主教學的需要,我們積極為其提供彈性的空間,使教師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激發了教師創造性工作的熱情。考慮到教師的教育教學計劃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要根據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和他們原有的經驗與興趣,在結合教師上一階段教學實踐反思的基礎上擬定,我們允許教師寫好預定計劃后可根據幼兒的實際需要和教師平時的教學反思結果,隨時調整教學計劃。教師的教學計劃就成為了彈性計劃,我們的管理也隨之變為了彈性管理。教師有了彈性的發展空間,就可以更多地把工作重心放在與幼兒日常的交流與互動中。因為,我們更希望看到的是教師的教學反思和幼兒在自己感興趣的各種活動中的積極表現與經驗的獲得。教師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觀察幼兒、分析幼兒、指導幼兒,為幼兒提供最大的支持與幫助,使幼兒在真正的高質量教育中獲益。
總之,全面貫徹《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精神,創辦高質量的幼兒教育,沒有固定的模式可以套用,“以幼兒發展為本”更不是一種形式,而是需要我們扎扎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地去實踐。
(責任編輯 張 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