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英 鄧朝全 蘇 甜
(重慶大學圖書館 重慶 400044)
Seminar即討論,是充分挖掘參與者學習潛能、最大限度地進行多層次與多角度的互動活動。1737 年,德國著名學者格斯納在德國哥廷根大學創辦了哲學Seminar,把Seminar引入大學校園,并把它發展成一種教學模式——科研研討班,即為研究某一問題,研究者與教師、專家共同討論[1]。隨著Seminar影響力的日益擴大,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Seminar不僅是一種教學模式,更是一種科研模式。基于Seminar形成的科研小組的成員可以在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與其他成員和專家進行自由的學術探討。這種科研模式不僅能發現真理,還可以激發成員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拓寬其知識面[2]。
近年來,隨著圖書館界對科研工作的重視,圖書館已經不再是簡單的服務機構,而是具有服務性質的學術機構,這種“學術性”特點突出了圖書館科研工作的重要性。然而,目前大部分圖書館的科研工作是分散的,缺乏科學的組織模式,并因此產生了一些問題。例如,圖書館各部門之間的合作不緊密,研究信息交流渠道不通暢;圖書館與其他研究單位的合作甚少,圖書館的科研能力沒有充分得以發揮;圖書館的科研項目在立項中不注重實效性,缺乏前沿性,缺少協作精神,等等。這些問題最終導致圖書館在社會科學研究體系中的研究成果相對較少。因此,有必要在圖書館科研工作中引入Seminar模式,引導圖書館科研工作的有效開展,促進科研成果的產出。
近年來,我國圖書館科研工作迅速發展,圖書情報學論文數量增加,圖書館的研究項目增多,圖書館的社科基金項目數量逐年上升,總體而言,圖書館的科研工作具有良好的學術規范,應用廣泛,成果豐碩。同時,由此帶來的信息資源、人才及科研氛圍等方面的變化為Seminar模式在圖書館科研工作中的應用與實現創造了條件。
Seminar模式打破了傳統的科研方式,激勵館員主動進行知識探索,這個過程需要豐富的館藏信息資源以及熟練的信息搜集、過濾、整理技巧。在信息資源提供方面,圖書館以網絡為依托,其信息資源更新速度快、覆蓋范圍廣、質量較高;在技術應用方面,圖書館的信息收集、整理、存儲、控制和傳遞技術是其他機構無法比擬的。可見,圖書館在信息資源和技術方面都為Seminar模式的開展創造了良好的物質條件[3]。
Seminar模式注重科研團隊的學術水平和人才隊伍的科研素養。圖書館在把科學技術轉化為有用的科技信息并且反饋給用戶的過程中,促進了信息人才的成長,并逐漸成為各種人才的聚集地。目前大部分圖書館的人員構成除了圖書情報學專業人員外,還有英語、計算機、中文、政治、歷史、法律、經濟、物理、化學、醫學、農學等專業的人員。不同專業人員進行科研討論比單一專業人員進行探討的效果要好得多[4]。因此,信息人才隊伍的壯大為圖書館Seminar模式的開展提供了基本條件。
良好的科研氛圍能夠調動Seminar模式的參與熱情,使館員積極、大膽地參與討論。近年來隨著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圖書館的科研機制逐步健全,多數圖書館都能夠遵循學術公平的原則,鼓勵館員開展科研工作;同時,館員已經意識到科研工作是對圖書館業務的總結和升華,參與科研活動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對圖書館事業的發展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圖書館的科研機制和觀念促使圖書館形成濃厚的科研氛圍,為Seminar模式創造好了良好的環境。
圖書館科研工作內容包括:成立學術科研委員會,選拔學術帶頭人,根據圖書館的情況和發展方向與科研機構、企業之間開展合作,組織館員以討論的形式確定每年的研究方向。Seminar模式應用于圖書館科研工作(應用模式見圖1),能夠有效地組織館員進行科研項目的選題、立項、調查、設計、實施、執行、總結等,使館員通過參與專題報告發言、辯論、點評等活動掌握基礎業務的新方向、圖書情報學研究的新動態、項目的新成果。最終,Seminar模式將拓展圖書館科研工作的思路,提升研究成果的水平。

圖1 圖書館科研工作應用Seminar的模式
圖書館Seminar模式的實踐主體是具有認識能力和判斷能力的圖書館科研活動參與者,既包括圖書館的學術帶頭人、館員,又包括與圖書館合作的科研機構人員。社會科研機構根據工作的需要與圖書館合作是圖書館社會化服務的趨勢,因此把社會科研人員納入Seminar模式的實踐主體是強化圖書館與外界合作的需求。
圖書館應用Seminar模式的流程較為簡單,大體可劃分為以下步驟:(1)由學術帶頭人根據圖書館科研工作的需要對研究專題進行劃分。該步驟要求學術帶頭人通過討論,從整體出發擬定Seminar模式的籌劃綱要。Seminar模式的籌劃綱要應盡可能連貫并形成學術脈絡,使整個Seminar模式的演進層次得當、思路清晰、主題分明。(2)學術帶頭人將劃分好的專題分給館員討論,館員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業務能力及個人研究偏好確定選題。(3)館員按照所選題目的內容進行項目調查和研究。(4)館員對研究項目進行專題報告。館員確定選題后應對選題充分理解和調查,進行充足的研究和準備,這樣才能做出高水平的專題報告。(5)Seminar模式的所有參與人員對專題報告內容展開討論,并由學術帶頭人對整個討論點評,其點評內容應具有戰略前瞻性和理論統合性。
館員從事信息資源建設、信息服務、信息管理等基礎業務工作,是圖書館Seminar模式的核心。隨著網絡信息逐步開放、共享及用戶需求的多樣化,圖書館資源建設的方向、服務模式、管理方式已經逐步發生轉變[5]。館員通過Seminar模式提供的學術交流平臺自由地交流、分享、展現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創新思路,同時圖書館Seminar模式從多方面提高館員素養,并使其充分發揮核心作用。對此,圖書館應首先培養學術帶頭人。學術帶頭人的戰略眼光、學術水平、學術洞察力以及領導和組織管理水平決定著Seminar模式運用的成功與否。因此,培養和選拔優秀的學術帶頭人是圖書館應用Seminar模式的需要。圖書館可以在Seminar組織范圍內,從人品、學術、組織能力、公關能力等多個方面考察并精心選取學術帶頭人,以組織和帶動科研團隊的發展。其次,創新研究思路。Seminar模式組織來自教學、研究、業務等不同崗位的館員參與其中,他們的觀點各異,思想的沖撞有助于產生一些新穎的研究觀點[6]。這對于豐富圖書館科研工作的層次、擴展圖書館科研工作的空間具有積極的作用。再次,發揮科研團隊作用。圖書館Seminar模式不是由某個個體或部門來實現的,而是強調團隊作業。由館員構成的Seminar團隊可以互補信息專業技能,明確各自的責任,發揮整體分析問題的能力,促進科研團隊作用的發揮。
圖書館Seminar模式的管理機制主要由圖書館學術委員會負責。圖書館學術委員會是圖書館為進一步推進科學研究水平和服務能力而組建的學術機構[7],由學術帶頭人和部分館員構成。圖書館學術委員會避免了行政管理的干預,有助于營造適合學術生產的工作環境,從而保障館員的學術自由。
近年來,圖書館與外界的科研合作越來越密切,一方面,圖書館科研工作需要借鑒大量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圖書館科研合作可以實現具有不同知識背景的研究人員之間的知識碰撞、集成。雖然目前許多圖書館均通過科研合作方式提高研究水平,但是缺乏一個相互交流的平臺。Seminar模式將圖書館與社會科研機構的合作作為科研工作的一部分,在強調科研合作重要性的同時提供了一個圖書館與外界開展合作的交流平臺。通過這個多向性、互動性的平臺,既可以使外界了解圖書館教育、圖書館事業的發展狀況,展現圖書館在信息收集、信息研究方面的優勢,又可以使館員了解社會科研機構對信息資源搜集和處理的需求。
Seminar模式將提高館員的科研能力落實到學術交流中,促使館員尋找資料,對資料進行篩選、分析,提高了館員查找信息的能力。館員在探討交流的過程中可以從多角度分析問題,通過提問和作答提高應變能力,并在講解專題報告過程中培養科研表達能力。可見,Seminar模式打破了傳統的科研模式,將館員的內在知識結構充分激活并展現出來,激勵館員主動進行知識探索,完善了館員的知識結構,提高了館員的科研能力,培養了館員的合作精神。
Seminar模式將職能部門的管理職責和科研任務整合為一體,通過橫向業務的交叉、縱向科研的深入,把圖書館的科研工作由粗放型管理模式轉向集約型管理模式,使圖書館科研工作管理更為細化,部門之間的交流和協作更為靈活。Seminar模式使相對獨立和封閉的業務部門對外開放,使部門之間的相互交流暢通,從而使圖書館整體的科研功能得以發揮和實現。一方面,Seminar模式保障了科研工作不會脫離圖書館實踐工作;另一方面,Seminar模式促使符合實際的科研成果最大限度地應用于圖書館實踐工作。科研管理模式的轉型滿足了圖書館自身的功能需求和發展需要,使圖書館科研工作的整體效果更加突出。
在圖書館Seminar模式中,館員可以通過參與選題、立項、文獻查閱等過程掌握圖書館界的研究動態,通過調查研究過程掌握自身存在的問題,通過交流討論過程發現不同的研究思路、觀點,通過方案設計過程全面了解和掌握項目的申報流程,通過項目的執行、總結過程豐富科研經驗。可以說,館員在參與圖書館Seminar模式過程中掌握了全新的知識,提高了撰寫論文、申請課題的能力,從而促進了圖書館研究成果的產出。
[1]林培錦.Seminar在大學本科教學中的價值及應用[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1):33-35.
[2]張家勇,張家智.新世紀哈佛大學本科生課程改革及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6(1):28-32.
[3]秦忠范.知識經濟時代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的核心競爭力[J].情報科學,2000(5):431-433.
[4]張正光, 杜新中.以工作帶動科研,以科研促進工作:高校圖書館科研工作的管理與推進[J].圖書館,2004(4):77-79.
[5]徐 俊,殷向東,顏東陽.館員職能演變和圖書館的可持續發展[J].圖書館建設,2002(4):25-27.
[6]徐楚雄.圖書館學的研究特點與學科地位[J].圖書館學研究,2007(5):2-5.
[7]吳慰慈.中國圖書館學的發展與新一代圖書館學人的使命:在中國圖書館學會第八屆學術研究委員會成立大會暨工作會議上的報告[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9(5):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