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進
大學生是中國社會中文化層次較高的群體,一向被認為是最活躍、最健康的群體之一。大學生的心理發展還處于為成熟期,然而,面對現代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過多過快的變化,使許多大學生產生了心理上的不適應。隨著高校收費制度的改革,“貧困生”的比例越來越高,其心理問題會更復雜、多變,更獨特。心理健康直接關系到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早日成才。因而,研究貧困大學生心理特點,幫助他們培養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順利度過大學時代,使他們不僅具有較高的專業知識水平,而且具有完善的人格,對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來說是一項艱巨而緊迫的任務。
一、貧困生的基本情況調查與分析
“貧困生”是一種社會現象,他的出現有其相應的社會條件和時代背景,尤其高校收費制度改革以后,貧困大學生的比例越來越高。僅2012年入學的1600多名學生中就有200多名貧困學生,占總數13%。調查表明,貧困生多數來自與農村及邊遠地區。其中一部分來自災區,家中兄弟姐妹比較多,父母及親屬有重病,造成家中負債累累。另外一些貧困生家住城市,父母下崗或家庭收入極少,或個別同學處于單親家庭中等原因是他們陷于困境。大學貧困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各種原因交織在一起,導致貧困生生活、學習上遇到諸多困難,心理上產生了偏差和異常。
二、貧困生存在的心理異常分析
伴隨生活困難而來的是貧困學生的心理異常。物質上的品級往往導致精神上的悲觀消沉,大多數貧困生難以正視生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情緒低落,精神萎靡
入學初,學生對新的環境、新的管理制度、新的教學模式、新的生活方式都很陌生,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尤其是對貧困生來說,經濟問題多帶來的生活困難,很明顯的暴露出來,他們有的同學交不起學費,甚至連生活費用都很難支付,少數同學還想到退學,心理壓力頗大,造成情緒低落,精神萎靡不振,憂心忡忡。
(二)性格內向孤僻、不善于與人交往
貧困大學生家庭生活一般都很簡樸,往往又伴隨著許多不幸,心靈長期處于壓抑狀態,由于經濟條件差,參加社會活動少,能勉強讀書已經很不容易了,更談不上文體特長的訓練。他們加行為了維持生計,養家糊口,往往忽略了對孩子意志、性格及社交能力的培養,多種因素指示貧困生性格內向、孤僻、不善于與人交往。
(三)自尊感和自卑感相互交織
自尊感和自卑感是相互對立的兩種情感體現,在貧困大學生的身上經常交織出現。首先,他們家庭經濟狀況及以往的挫折經歷二引起的自卑感比較強烈,加之同學異樣的眼光,思想實事都處于緊張狀態,擔心別人瞧不起自己,貧富懸殊的對比、物質需要的匱乏,強烈的挫傷他們的自尊心,致使自卑感增強。在班級或年級的活動中,他們經常采取回避態度,自我封閉意識增強,缺乏社會活動的積極性,有嚴重的孤獨感。
(四)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弱
大學生涉世不深,經驗較少,觀察和思考問題的能力也比較片面,同時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比較弱,主要是由于長期家庭經濟條件差,脆弱的心靈對挫折知覺過于敏感,受過去挫折經驗的影響,貧困生同學害怕面對挫折,異想記的態度面對生活,悲觀失望,甚至自暴自棄。
三、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對策
通過對貧困生這一特殊群體的透視和分析,我們意識到對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如何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我,樹立信心,克服生活中的困難,如何使他們走出心靈誤區,變為自信、自強、自立全面發展的醫學人才,最重要一點是,根據貧困生的特點有針對性的進行思想教育與挫折教育。拓寬生活范圍,增加生活閱歷,拓展交往空間,積極參加活動,擴大社會實踐,才能多方面、多角度的認識自我,塑造自我。
(一)加強與貧困生的心靈溝通
作為貧困生的師長要經常同他們談心,了解他們的實際困難,并幫助其分析為所在,做他們的朋友,學習中給與指導,生活中歌與關懷。同時,教育周圍的同學不要其實他們,加強心靈的溝通,讓他們脆弱的心靈得到安慰。
(二)廣泛尋求助學途徑
一方面,號召同學開展捐款捐物活動,解決貧困生生活必需用品;一方面,向上級申請特困補助及貸款,爭取企業集團的資助,如:王同學是在阿城市電廠的救助下才能順利就讀醫科大學;哈醫大飲食服務中心解決了基礎學院19名同學的餐飲問題。另外,還有同學之間竭誠互助對子,發揚同學之間團結、互助、友愛的精神,如:李同學們把節約的生活費資助給貧困生張同學。保證同學們能夠維持正常生活,基本上是大部分貧困生學習、生活得到保障。
(三)用榜樣的力量鼓舞他們
為了樹立同學的信心,我們請來前幾屆優秀貧困生學生干部代表開座談會,與貧困生進行交流,現身說法,來證實貧困生雖不能選擇自己的家庭,但是他們可以選擇自己未來的道路,人與人在思想上是平等的。使貧困生正確認識自我,放下思想包袱,敢于面對挫折,克服困難,努力學習,早日成才,引導他們樹立遠大理想和抱負,自強自立。
(四)以集體活動為載體,增強與人交流的主動性
人是不能脫離集體而獨立存在的,組織貧困同學參與到集體活動中,參加各項文體活動,給他們自由發揮的空間,充分施展他們的才能,在不斷的磨練中塑造自我。實際上,有許多同學具有較強的領導才能,但因缺乏自信心而自我封閉。根據同學的不同特點,年紀是他們與集體融合,并成為其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這樣不僅培養和提高了同學的能力,還使他們的心態得以平衡。從而樹立起信心和勇氣,改變自卑心理,使其積極主動地與人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貧困生問題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解決貧困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問題,是當前在教育戰線最前沿工作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們的緊迫任務,為了使這部分學生人貧志不貧、弱勢群體不示弱,讓他們徹底走出思想誤區,振奮精神,要以真誠、真心、啟迪、鼓勵、推動的積極態度與方式在思想上、生活中幫助他們,使其能夠對生活充滿信心,對,以健康的心理狀態去迎接未來的挑戰,成為祖國的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