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鈺鈺 李 軻
21世紀是人類已經進入了知識經濟時代,國家的實力發展、科技進步需要大量的新興人才,而學校更是在社會發展、國家創新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隨著社會教育事業的進步,一所大學,怎樣才能培養出適應時代要求、符合社會需求的專業人才?北京聯合大學信息學院李哲英院長用實踐給出了答案:堅持科學發展觀的正確指導,打造高水平有特色的應用型名校。
李哲英1982年哈爾濱工業大學電氣工程系研究生畢業并獲碩士學位,至今多年從事電工電子基礎課程教學科研工作。作為一名教師,李哲英教授從教近三十年來形成了“敬業是教師之本色”的工作作風,始終以飽滿的熱情和科學的態度對待教學工作。李哲英教授認為,“教科書+試卷”的方式,是最無效的教學方法,教師必須以科學研究為基礎完成教學工作。針對專業課程的學科特征,多年來,李哲英教授堅持以科學研究作為專業課的教學基礎。
隨著教育事業的發展,2003年,北京聯合大學也開始探索“建設應用型大學”,而李哲英作為北京市教委創新拔尖人才和高層次人才,一貫秉持“應用為本”的辦學理念。擔任院長以來根據學校“發展應用型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建設應用型大學”的宗旨,帶領著全院師生向應用型大學的高層次發展。他要求學院教師必須要有過硬的技術和本領,能夠適應企業和社會不斷發展的需求。
電子信息工程作為一項前沿學科,具有極其廣闊的發展前景,聯大通信工程特色專業建設點的第一項工作,就是確定專業的特色。李哲英在這一領域勤懇耕耘了近三十年,提出了通信工程的三個基本特色:
一、以專門人才為目標的培養方案——成長環境。這個特色體現了打破現有“知識傳授”的培養模式,建立專業人才成長環境,提供了“人才發展”的培養模式?!叭瞬虐l展”為核心的培養方案,其本質是以培養學生成才為工作目標、學生以能力提升為目標。因此,培養方案考慮按“人才成長”需求構建教學環境,從而形成學科素質、技術素質的協調。學科素質和技術素質再加上人文素質構成了現代工程師的基本工程素質,學生能力的提升與工程素質直接相關,因此,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以素質為核心,而不是僅考慮知識體系的簡單銜接。這樣,所培養的學生具有“工程素質”,而不僅僅是“課程素質”。
二、以工程素質為核心的課程體系——能力基礎。工程素質包括學科知識素質、專業技術素質和工程相關的人文素質。以工程素質為核心的課程體系所考慮的是作為工程師所必需的專業素質,以及這些素質所體現出來的能力提升。所以,以工程素質為核心的課程體系提供了能力提升的基礎。以工程素質為核心的課程體系,所考慮的是學生專業理論與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因此,這種課程體系是一種基礎課程體系,之所以叫做基礎,是因為這種課程體系的核心內容設置,是建立在能力相關的學科素質和技術素質之上,從而形成了面向能力提升的課程框架。
三、以技術應用為基礎的考核方法——工作鍛煉。傳統專業人才培養的結果檢查,基本依據是考試成績,對于學生工程能力的提升沒有任何體現。因而比較容易形成高分低能的現象。以技術應用為基礎的考核方法,則提倡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的考核。李哲英教授堅持“掌握系統、學習方法和實際應用”的教學目標,總結出了有“實踐、認識、應用”特點的“三臺階”“四階段”的基礎課程和專業技術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把課程作業和實驗內容作為研究對象,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正是在這種辦學理念指導下,在通信工程特色專業建設的過程中,聯合學院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工程、和軟件工程三個專業通過整合,建立了“工程技術應用中心”,打破了按課程設置實驗的管理,實現了按技術體系建設實驗環境的目標。中心與校外人才培養基地相結合,形成了較完整的培養實踐環境。李哲英教授對此說到,“我們的目的,就是給學生四年的大學生活甚至整個人生增加一點厚度,使他們步入社會后更具競爭力。不僅僅滿足于課堂教學,使學生具備雙手創事業、雙腳走世界的實踐能力。”
為了滿足應用型大學的教學需要,李哲英主持建立了北京聯合大學信息學院遠程電工電子實驗系統,主持建立了北京聯合大學微電子應用技術研究所,主持建立了北京聯合大學-臺灣掌宇公司新技術聯合研發中心。在北京市科委和東城區科委的支持下,與北京計算機一廠凱虹技術中心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共同成立了“北方通用電子儀器研發基地”。這些工作為進一步發展技術應用教學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技術環境。
辛勤的勞動換來了豐碩的成果,他的工作也得到了社會和同行的認可,也因此獲得了無數的榮耀。2006年完成了多種處理器綜合系統的研制工作,獲得北京市教委科技成果轉化80萬元資助,實現了產學研相結合。2007~2008年,完成了200MHzADC和數?;旌蟂oC的設計、流片和測試,成為北京聯合大學的已完全掌握集成電路設計技術、并具備集成電路設計人才培養能力的標志性成果。2011年,李哲英的實驗室獲得北京教委科技強教計劃2009~2011首批高層次人才資助基金300萬元,與此同時,李哲英近年來主持完成了多項國家級、教育部、鐵道部、北京市教改項目,出版了有關電子技術方面的專著和教材300萬字。
李哲英教授行走在教育治學的道路上已三十年,他對工作的熱情仍然不減,基本保持一天14小時的工作時間,廢寢忘食更是常事。“三十年來磨一劍,薪火相傳梨園美。”距離未來的建設“應用型大學”的理想道路還很長,我們相信,李哲英教授的光芒則會更加燦爛,他的教育事業也會更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