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聰聰
有人說:種子,如果害怕埋沒,那它永遠不能發芽;鮮花,如果害怕凋謝,那它永遠不能開放,我說:作為年輕教師,如果害怕課堂改革,那他永遠都不能贏得自我。
作為一名走上講臺不足三年的年輕教師,我一直為能給母校做出些許貢獻而感到無比光榮,也為能趕上素質教育的春風而自覺榮幸,更為能成為課堂教學改革大潮中的一份子而倍感驕傲。魯迅先生曾說:“同是不滿于現狀,但打破現狀的手段卻不同:一是革新,一是復古。”那么面對課堂上以教師為中心,先入為主的現象,我們就任此而袖手旁觀嗎?作為一名執著于創新的年輕教師,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隨著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出臺,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得到更為顯著的強調,這與生本教育提出的“以學生為本”是不謀而合的。
以學生為本,就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鼓勵學生敢于堅持自己的獨到見解,敢于對書本的“定論”提出挑戰,敢于對不合時宜的權威解釋說“不”。據此我在課堂上將教學過程大致分為提供方法、自學研讀、質疑答疑、歸納小結四個步驟。老師不當“救世主”,而是和學生平等相待;學生不只是回答問題,而且也提出問題,不只是驗證真理,也在尋求真理。如學生質疑信陵君為了憐“姊”而犧牲魏國的利益,這是否算得上“義勇”?就此在我的指點下學生以八人為一小組各自成立了以“士為知己者死”為課題的研究型學習小組,學生課下搜集資料,分工合作并撰寫成論文,在班內以研究型學習報告的形式做了匯報。
以學生為本就是從實際出發,不盲目模仿。任何教學方式一定要服從教育內容的需要,由內容決定形式,不能因為追求課堂的活躍而脫離學生的實際,脫離課堂授課內容和課堂環境的實際,生搬硬套新的教學模式。我們提倡探究式學習,但不能夸大它的作用,要知道不是什么科目、什么時候都適用于探究式學習,傳統的教學方式也有其存在的空間,不能一味否決,要結合新的教育理念批判地繼承。對于那些淺顯的、沒有深度的問題,要讓學生獨立完成,不必大兵團作戰,否則會導致探究的淺層化、庸俗化;那些難度很大、學生的能力無法獨自完成的問題,交流討論也得不出什么結果時,教師的講解還是必要的,新課程不是排斥教師講,而是主張“精要地講”,有利于培養學生主體性、創造性地講。總之,選擇哪一種教學方式,取決于學生、教學內容、教學環境等,不能盲目行事。
以學生為本就是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從人文關懷出發,讓學生在一種自由、愉悅的心理狀態中展示自我。如我們從高一就堅持開展的札記展評,學生先分組研讀同學札記,進行自由討論,最后,各組派一名代表以課件的形式在全班作輪流展示。一學期還進行兩次評估小結,評出印象最深的札記、最佳講評、最佳評語等。在這樣一種氛圍中,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思維空前活躍,好文章、新創意層出不窮。最讓我感動的是一次分班前的札記展評課上,二組同學寫了一首現代詩歌來作為我們師生間的送別禮物,感謝我為他們所付出的一切,也感謝同學們對他們一年的熱心幫助,那是我第一次在公共場合淚流滿面,也是從那以后我更加堅信“愛心”是教育事業最有力的法寶。在札記展評這個平臺上,學生表達出了自己的真心,我們都切身感受到了校園里暖暖的真情。
三年的教師生涯我曾苦于教學頭緒的忙亂,也曾急于對前輩們的教學風格進行模仿,但俄國偉大文學家高爾基曾說:“如果學習只在模仿,那么我們永遠不會有科學,也不會有技術。”教學亦如是。青春是智慧的加油站,是創新的發源地,是改革的主戰場。讓我們好好地把握青春,學那搏擊風雨的海燕去展翅翱翔,學那高大挺拔的青松去傲雪經霜,在課堂教學改革的大潮中,讓青春因創新而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