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會芳
閱讀是與生命相伴的精神旅程,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是一個現代人增長知識、提高修養、豐富情感的重要手段。《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凸顯了閱讀對于學生成長的重要意義。然而,縱觀學生的閱讀現狀,不禁讓人生憂,不求甚解者有之,淺嘗輒止者亦有之……學生閱讀不少是處于“無主”“無序”“無法”的迷惑之中。那么,怎么閱讀,才能讓學生真正讀有所獲、讀而得法呢?筆者以敘事類文學作品閱讀為例,提出自主“設問”導讀法一說,希望給學生自主閱讀以啟發。
【閱讀過程】
就題設問,感知文本——就文設問,理解文本——就旨設問,感悟文本。
【閱讀示例】
現以閱讀法國作家都德的小說《最后一課》為例,試作應用說明。
第一步,就題設問,感知課文。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能引起我們的好奇和疑問。可以在閱讀前先圍繞題目提出許多問題,然后帶著這些問題閱讀。這樣可以自我創設思考的情境,使閱讀時注意力更加集中。帶著這些問題著重探究文章“寫了什么”,可以促進全文內容的整體感知。如:①為什么說是最后一課?②最后一課有何不同尋常之處……
帶著問題閱讀課文,我們可以在讀中進行自主探究。這樣,通過自主“設問”,自行探究的方式通讀課文,我們就能真正進入個性化閱讀和探究性閱讀狀態之中,根據“設問”的指向和小說的文體特點就能快速地進入文本,捕捉信息,了解小說的要素——人物、情節和環境,總體感知“最后一課”的內容,初步感受到悲壯的愛國主義主題。
第二步,就文設問,理解課文。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更進一步地根據課文內容設問,標出文中可疑之處,著重探究閱讀疑難,領悟關鍵詞句的含義,賞析精彩描寫的作用,以求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如:①教室的氣氛為何異乎尋常?②為什么“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我們也可以從小說的要素入手,提出閱讀疑難,尋求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①小說開頭寫普魯士士兵操練和人們看布告牌,交代了怎樣的社會環境?環境描寫有何作用?②小說如何設計情節?對刻畫人物有什么作用……
通過以上讀中生疑,設問解疑,我們可以把握故事情節,了解人物形象,解決閱讀疑難,領會關鍵詞句的含義,理解環境描寫的作用和人物的外貌、語言、行動、心理描寫以及對比手法的作用,做到深入地理解小說的內容,從而更好地把握小說的主題。
第三步,就旨設問,感悟課文。在理解小說的內容之后,再根據小說的主題進行設問,重點探究作者是“怎樣寫的”和“為什么這樣寫”,以求對文本遣詞造句、謀篇布局、表達方式、表達技巧的感悟。小說主題是歌頌法國人民在國土淪亡時迸發出來的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我們可以設問:①小說為了表現法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如何塑造韓麥爾先生這一典型形象?為什么這樣刻畫?對表現主題有什么作用?②小說怎樣設計情節?對刻畫人物,表現主題有何作用?
我們還應該去設問的是,“最后一課”上,韓麥爾先生表現出一個感人至深的愛國者形象,在這之前,作為一個教育者,他是一個怎樣的教師?這前后對比中又告訴讀者什么呢?
以上我們從小說的情節和人物形象入手,聯系小說的時代背景, 分析人物語言、動作、細節的描寫,從多方面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思考和發掘人物形象的思想意義。通過諸如此類問題的探究,我們不僅可以深刻感悟小說環境描寫、人物刻畫以及對比運用等方面的作用,更深刻地感悟小說的主題,而且能夠領悟語言運用的精妙,同時習得寫作的技巧。
【方法評點】
自主“設問”閱讀法,由感知到理解再到欣賞,由淺入深、由表入內,以“問”導讀,讀中探究,層次清晰,合乎閱讀的一般規律。我們帶著問題閱讀,注意更集中,思維更專注,閱讀效率會更高。整個閱讀過程,我們設問于己,求諸于己,自主探究,不再是消極地接受別人的理解,而是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甚至是創造文本意義。這樣,讀者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更有利于自主性的學習方式、習慣和能力的養成。
自主“設問”閱讀法,最適宜敘事類文學作品的閱讀。用以閱讀小說,可以幫助我們由初步了解到基本理解,再達到深刻理解。不僅可以理解小說的內容,而且可以理解小說的寫作技巧,懂得小說文體的基本特點,從而逐步學會閱讀和欣賞小說。運用這種閱讀法的關鍵是要結合作品的文體特點學會設問,學會質疑,學會探究。就學會設問來說,除了示例中所述,還有就文首設問,就文末設問,就重點段落設問,就寫作方法設問等諸多進入作品閱讀的方法。設問還要善于抓住重點,尤其是抓住“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對探究的內容要善于梳理歸納,從而形成對文本整體系統的理解、感悟。
這種方法的運用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就題設問,有時提出的問題與文本內容會沒有關系,在閱讀時要逐步舍棄這些問題。就文設問,有時會因為覺得文本理解沒有障礙,提不出具體問題,這就要善于挖掘文本的矛盾,多問為什么。就旨設問,可能會因為對主旨把握不準,對文體特點不理解,導致設問和理解產生偏差。所以,在整體感知的過程中,要努力把握作品的主旨;通過對若干篇同類作品的閱讀,探索這種文體的基本特點。對不能獨立解答的問題,則作為疑難,通過查閱資料,與別人合作探究,請教老師等多種途徑獲得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