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娜娜(南開大學 高等教育研究所,天津 300071)
在天性與教育的關系上,盧梭主張性善論和感覺論,這也是其自然主義教育的理論基礎。他認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1](P5)因此,教育的責任就是要培養社會環境下的自然人。盧梭認為知識來源于人的心靈中存在著的認識世界的感覺,所有一切都是通過人的感官進入人腦的。所以,人的最初理解是一種感性理解,然后形成理性認識,孩子們不成熟、不完善的感官需要通過教育加以逐步提高。
自然主義的核心是“歸于自然”,即教育必須遵循自然,順應人的自然本性。盧梭所說的自然教育就是服從自然法則,順應兒童天性發展進程,促進兒童身心自然發展的教育。他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兒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事情;我寧愿讓一個孩子到十歲的時候長得身高五尺而不愿他有什么判斷的能力。事實上,在這種年齡,理性對他有什么用處?它阻礙著體力的發展,兒童是不需要這種阻礙的。”[2](P91)而這種教育“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們的才能和器官的內在發展,是自然的教育;別人教我們如何利用這種發展,是人的教育;我們對影響我們的事物獲得良好的經驗,是事物的教育。”[3](P7)
盧梭認為自然教育的目標是培養“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長、身心調和發達、能自食其力、不受傳統束縛、能適應社會的一代新人。其特征為:(1)不受傳統束縛,按本性發展;(2)不依附他人,能自食其力,具有獨立性;(3)具有社會適應性,能夠承擔社會責任;(4)體腦發達,身心健康,具有獨立思考力。
正確看待兒童,這是自然教育的一個必要前提,要給兒童充分的自由,其具體要求就是依據兒童不同年齡階段的特征進行教育。盧梭認為,在嬰兒期(0—2歲),主要是進行體育鍛煉和身體養護,促進兒童身體健康發育。因為健康體魄是智慧的基礎,是兒童接受自然教育的條件。在兒童期(2—12歲),主要是進行感官教育,這一時期兒童的身體活動能力和語言能力都發展了,他們的感覺能力也發展了,但還不適宜進行抽象的概念和文字知識方面的教育。由于兒童的理智還處于睡眠狀態,因此,不要強迫兒童去讀書。盧梭把這個時期也稱作“理性睡眠期”。在少年期(12—15歲),主要是進行智育和勞動教育。由于兒童已受到良好的體育和感覺教育,因而已經具備了進行智育和勞動教育的條件。在青年時期(15—20歲),主要是進行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和性教育。由于青年人處于激動和熱情階段,需要用道德準繩的力量加以調節,指導他們處理好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盧梭《愛彌兒》一書中,以培養理智健全、具有社會責任感的“自然人”為目標。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在吸取回歸自然這一理念的基礎上,有了更大的突破,更加科學化、具體化。我們借助余文森教授的設計圖做進一步分析:A代表知識和技能;B代表過程和方法;C代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OD代表人的發展,處于三維立體圖標之中,并不是一條單獨孤立的直線,他不僅關注知識技能的掌握,也重視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并始終關注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4](P78)但不論怎樣,新課程的培養目標與盧梭所追求的“自然人”的培養目標都服從于人的健康、全面、和諧的發展。

在《愛彌兒》中,盧梭倡導在自然界中、在生活中進行教育,并根據年齡分期安排不同的教育內容,涉及到體育、道德、勞動、生存、宗教等各個方面。新課程倡導回歸生活,通過從自然、生活到課本內容的認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并領略大自然的美好。在原有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添加綜合實踐課,并注重情感領悟與探索性學習,注重知識的個體建構。但總體來說,新課程與盧梭倡導的自然教育都強調兒童的生活體驗,注重生活教育。
盧梭《愛彌兒》中,一切以兒童的自然發展為評價標準。新課程評價,既包括對學生的評價,又包括對課程本身的評價,并注重吸收科學實證主義課程評價觀和人文自然主義課程評價觀,揚長避短,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體系、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體系、促進課程不斷發展的評價體系。綜合兩者,都以學生的自然、全面發展為最基本的評價標準。
在課程實施方面,盧梭的教育原則與方法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新課程加強適應性,實行民主化管理;重建課程結構,促進學生和諧有個性的發展;提升學生的主體性,注重學生的經驗;向日常生活回歸。吸收盧梭的年齡分期,整體設置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課程,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學校應努力創造條件開設選修課程。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在開設必修課的同時設置豐富多樣的選修課程,積極實行學分制管理。從小學到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技術教育。農村中學課程要為當地經濟發展服務,城市普通中學也要逐步開設職業技術課程。
生命缺失,是現實教育的一個病理性存在。從本真的教育來看,當我們面對一個具體的人時,從他身上其實可以看到一種來自命運的很震懾人的、也令人畏懼的力量。所以我們能做的首先只能是順從自然,敬畏生命,這也是生命化教育的訴求。而何為生命化教育呢?生命化教育是在生命的視野中,對教育本質的一種重新界定,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正像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一樣,人類中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生命化教育所成全的是一個又一個活生生的資質稟賦各異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這與盧梭提倡的順應兒童自然發展,培養道德公民,接受生存教育是一脈相承的。
其次,盧梭主張自然后果法。讓兒童在生活中接受教育,通過自身體驗,感到不方便之后自己發現錯誤,改正錯誤,不進行說教,卻避免其走向錯誤的深淵。而功利化的社會,讓我們的教育不堪其痛!我們都知道符合人性的教育比懲罰要困難的多,而且并不是不知道正道在哪里,而是走正道太難;不是不知道正面教育最終有效,而是堅持正面教育太麻煩了,太辛苦了。我們總想借助懲罰的方式來使孩子受到威脅,這樣的方式并不好。生命是一個沉潛的過程,我們孩子的成長也是需要等待,需要細心呵護。生命化教育呼吁自然的回歸,現代的兒童需要像愛彌兒一樣美好自由的童年!
參考文獻:
[1] [2][3][法]盧梭.愛彌兒——論教育(上卷)[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
[4] 余文森.有效教學十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