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孟康
(中山職業技術學院 經濟管理系,廣東 中山528404)
近兩年來,國內學者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開展了廣泛研究,但關于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的研究較少,尤其是基于區域視角的戰略新興產業選擇研究更少。綜觀國內研究文獻,大致包括以下兩方面內容。
一是從屬性和特征的角度對區域戰略產業的含義加以研究。如連瑋認為區域戰略產業即區域主導產業和先導產業,區域戰略產業具備成長性、帶動性、先進性、規模性和外向性等特征[1]。郝明麗認為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戰略地位、成長潛力和帶動性、不確定性和高風險性等特征[2]。向曉梅認為相對“國家戰略產業”來說地區戰略產業更強調產業的市場化特征和較高增長力以及對提升地區競爭力的帶動作用[3]。張?,摰日J為區域戰略產業主要以產業潛力效應和產業引力效應為基準[4]。燕雨林認為基于市場需求與技術進步共同作用下而形成的新興產業是戰略產業發展的基礎,區域戰略產業即未來的區域支柱產業[5]。
二是從機制和選擇原則的角度對如何選擇戰略性新興產業加以研究。如肖興志等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基于擴散作用、產生新的社會需求、吸收先進科技成果三個方面對產業升級實現拉動,其選擇應遵循技術前沿與適宜性的統一、市場容量、產業關聯效果、產業集群四個基準[6]。胡振華等提出了基于“AHP-IE-PCA”組合賦權的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模型[7]。歐陽佳妮基于生態學視角研究戰略性新興產業,認為應補充產業鏈的缺失環節,確立產業結構系統生態化轉型的技術路徑[8]。連瑋基于產業勢能理論,認為區域宏觀戰略產業選擇應注重產業發展質量、產業發展環境和產業梯度差等關鍵要素[1]。張巖認為產業的增長潛力和帶動效應是新興產業確立的基本條件,其次應該是產業的比較優勢、技術進步、外向性水平、可持續發展和就業能力等[9]。賀正楚等認為從政府支持,資源環境,市場,技術研發,戰略新興性五個方面進行選擇[10]。綜合來看有以下觀點[2][11]-[16],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遵從比較優勢原則、市場需求原則、技術自主原則、低碳生態化原則、產業關聯原則、產業規模原則、市場供求原則、經濟效益原則、投資強度原則和國家意志原則等。
由以上綜述可以看出,國內學者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的研究基本都是基于傳統的主導產業選擇理論,筆者認為,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不同于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和主導產業,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應重點考慮區域特征和戰略特征,概括起來應符合以下原則。
一是國家意志與區域特征相結合的原則。戰略性新興產業能夠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和引導產業結構升級,事關國家總體戰略和經濟安全,任何國家都會從戰略層面對新興產業做出總體規劃。如文件《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國發〔2010〕32號)就是國家依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做出的總體規劃部署,體現了產業選擇導向的國家意志。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壯大都是市場培育和政府扶持相互作用的結果,所以各地區應參考國務院所發布的7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所包含的23個細分領域選擇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而取得國家產業政策的扶持來更好的培育和發展。同時,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要特別結合地區經濟發展現狀和特點,充分考慮當地的經濟水平、資源稟賦、技術水平和支持政策等各種條件選擇比較優勢大的產業部門,這種比較優勢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具備產業間競爭優勢。指該產業與其他產業相比在資源配置方面具有特殊的競爭優勢,具有相對于其他產業更強的獲取稀缺資源的能力,稀缺資源可以表現為資源稟賦、人力資源、融資環境、自主技術、地理區位和基礎設施等一個或幾個方面。二是具備產業內競爭優勢。指該地區與其他地區相比在該產業領域具有特殊的競爭優勢,具有相對于其他地區較大的市場份額,該地區在該產業領域內應具有比其他地區更好的發展條件和更強的市場開拓能力。同時具備上述兩方面的比較優勢是區域選擇戰略性新興產業時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13]
二是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原則。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二者統一且相互補充,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本前提,定量分析后也需要定性分析加以綜合評估。戰略性新興產業成長空間復雜,需求、競爭和技術發展的不確定性導致了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環境的不確定性,既要體現市場發展的客觀規律,又要考慮現有產業數據缺乏的現實基礎,單一主觀選擇模型或客觀選擇模型都難以滿足決策需要,必須構建主客觀結合、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結合的新的選擇模型[7]。另外,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要有明確的含義和準確的計算方法,能夠按照一定標準對其賦值并恰如其分地反映指標的性質,要堅持依據客觀的歷史資料,探索原始數據內在的信息規律,結合引進主觀定性評估,力爭得出客觀真實的選擇評估結論。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可以綜合參考的主要方法有:因素分析法、AHP分析法、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Delphi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等。本文綜合運用層次分析法(AHP)和Delphi法所建立的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模型就是一種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系統分析方法。
三是增長潛力與關聯帶動相結合的原則。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的直接拉動力是市場需求,市場需求又可以分為現實需求和潛在需求,其中重要的是潛在需求,即產業的增長潛力,它是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生存、發展和壯大的決定因素。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居民收入增加,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未來支柱產業,其市場潛在需求不斷釋放,市場現實需求快速擴大,進而拉動產業快速增長,因此應選擇市場前景廣闊、符合需求結構發展方向的產業作為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來優先培育和發展。另外,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還要考慮產業的關聯帶動性,即對區域經濟的帶動和推進作用。根據美國發展經濟學家赫希曼的理論,國民經濟任何產業部門都與其他部門之間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橫向和縱向聯系,彼此間相互聯系和相互依賴并形成產業鏈條,關聯度較大的產業部門具有較高的國民經濟地位和對經濟增長有較大的貢獻。因此,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要納入以下兩個因素進行考量,一是未來有較高的產業比重,二是較高的產業關聯度。帶動性強、關聯度高的產業能夠增加總產出和總就業,能夠帶動相關配套產業的發展,改善經濟總體的運行質量。
無情的打擊接連到來,理想的頭顱不斷碰撞在現實的巖石之上,這些經驗使他進一步認識了中國的社會,對于那些麻木的群眾,不是靠一時熱烈的呼聲所能奏效的,而應該進行長期的、韌性的戰斗。
四是技術創新與持續發展相結合的原則。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新興科技與新興產業的深度融合,是優先發展可能成為未來支柱產業的先導產業,其中科學技術是其發展的核心推動力量。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要考慮其是否具有科技進步優勢和吸納技術創新的能力,必須堅持自主研發和引進技術相結合的原則,要選擇自主創新能力強、科技含量較高、創造較高勞動生產率和較高產品附加值的能促進產業內部升級的產業。具體來說,各地區要重點考察是否具備培育某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技術和發展該產業的科研能力,如科研機構、專業人才和經費投入等,各地區應在自身優勢產業領域率先實現技術突破,搶占經濟科技和未來競爭的戰略制高點,支撐和引領區域經濟社會走上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軌道。另外,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先導產業,地區在選擇培育和發展時理應具有前瞻性,可持續發展和社會生態效益也是一個重要考慮因素,具體體現在就業吸納、資源消耗和環境保護等方面。選擇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要綜合考慮區域社會發展和區域就業穩定二者的平衡,培育和選擇的產業一方面要能促進產業間優勢互補和協同發展,另一方面又能全面提升區域就業吸納能力;要選擇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具體表現在使用清潔能源,發展低碳技術,實現清潔生產和實施“零污染”排放等方面,真正實現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通過以上原則分析,本文認為,選擇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應重點關注“區域性、戰略性和新興性”三個特征,基于以上觀點構建出“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五力模型”,如圖1所示。“五力”因素具體分解構建出包括14個指標的選擇指標體系,各指標的含義和計算方法見表1。

圖1 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五力”模型

表1 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指標體系[15]
“產業慣性力”:重點考慮區域經濟現狀和產業特征,代表具有一定產業基礎和比較優勢的產業指標。
“產業發展力”:重點考慮產業的增長潛力特征,代表具有較高的增長速度和發展前景的產業指標。
“產業帶動力”:重點考慮產業的關聯帶動特征,代表具有經濟引領和帶動作用的產業指標。
“產業創新力”:重點考慮產業的技術創新特征,代表具有技術先導和科技進步的產業指標。
“產業持續力”:重點考慮產業的持續發展特征,代表具有資源保護和低碳生態的產業指標。
依據以上的選擇指標體系,本文綜合運用層次分析法(AHP)和Delphi法,建立起一個主客觀方法相結合的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模型。大致分為以下兩個步驟。
1.計算選擇指標的權重。利用層次分析法(AHP)來確定,層次分析法(AHP)是一種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系統化、層次化的分析方法,計算步驟如下:
(1)建立層次結構模型。將各個因素按照不同屬性分解成三個層次,分別為目標層A、準則層B和方案層C,如表1所示。
(2)構造二層次判斷矩陣。根據層次結構模型圖,利用專家打分和1-9評分標度法對指標的相對重要性進行兩兩比較,構造出1個“目標-準則(A-B)”判斷矩陣和5個“準則-方案(B-C)”判斷矩陣。
“目標-準則”判斷矩陣A如下:

“準則-方案”判斷矩陣Bi如下:

上式中 k=5,n=2、3、4。
其中:cij和bij表示某個層次內第i個因素相對于第j個因素的比較結果,運用1-9分評分標度,取值為1、3、5、7、9及它們的倒數,取值越大表示相對重要性越強,且有cij=1/cij且bij=1/bij
(3)計算相鄰層級指標對應權值及進行一致性檢驗。計算出判斷矩陣最大特征值λmax及對應的特征向量經歸一化后記為W=(Wa,Wb…Wi);Wi為同一層次因素對上一層次因素相對重要性的權值。
(4)計算最終層級指標的權值。通過兩個層次指標相對權值的加乘計算,得出每個三級指標對應總目標的最終權值W1、W2…W14,其總和為1,如圖2所示。

圖2 最終權值
2.綜合評價選擇[16]。根據指標體系表設計Delphi調查表,對區域內需要評價的所有產業的每一個對應3級指標設置由高到低A、B、C、D、E五檔,分別定性分值為好,較好,中等,較差,差,然后請企業、高校、研究機構和政府的專家進行Delphi調查,若對區域內產業的j指標選擇“A”、“B”、“C”、“D”、“E”的專家人數分別為N1、N2、N3、N4和N5,則區域內產業的j指標的得分值為Fαj,則有:
Fαj=(95×N1+85×N2+75×N3+65×N4+30×N5)/(N1+N2+N3+N4+N5)
同理計算出區域內所有產業的綜合評價分值,并根據綜合評價分值的大小進行選擇。以上計算的產業評價得分應用了主觀和客觀、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現實指導意義。
[1]連瑋.區域戰略產業通用選擇模型研究—以廣東省的戰略產業選擇為例[D].廣州:暨南大學,2008.
[2]郝明麗.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評價研究[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社科版),2011,(8):92-93.
[3]向曉梅.地區戰略產業特征與形成機理[J].廣東社會科學,2006,(5):28-29.
[4]張海瑩,戴衛華,李國平.區域戰略產業選擇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1):70-71.
[5]燕雨林.區域戰略產業及其發展政策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09,(21).
[6]肖興志,等.發展戰略、產業升級與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J].財經問題研究,2010,(8):45-46.
[7]胡振華,黎春秋,熊勇清.基于“AHP-IE-PCA”組合賦權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模型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1,(7):105-108.
[8]歐陽佳妮.基于生態學視角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以武漢城市圈為例[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78-79.
[9]張巖.吉林省新興產業選擇和培育戰略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6.
[10]賀正楚,張訓,周震虹.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與評價及實證分析[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0,(12):62-65.
[11]趙西君.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選擇研究——以北京市昌平區為例[J].中國能源,2011,(5):29-31.
[12]謝瑞軒.天津市產業結構分析與戰略性產業選擇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6.
[13]孫洪波.新興產業的辨識及選擇方法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07.
[14]劉洪昌.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原則及培育政策取向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1,(3):88.
[15]賀正楚,吳 艷,周震虹.戰略性新興產業評估指標的實證遴選及其應用[J].中國科技論壇,2011,(5):12-14.
[16]賀海強.區域潛在戰略性主導產業的評價與篩選[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