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玲,張 潤 彤
(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北京市100044)
隨著經濟全球化與科學技術的發展,企業的競爭環境、競爭模式和組織形態發生了根本變革。一方面,技術的頻繁更迭和顧客需求的多變使得企業競爭環境呈現出動態性和復雜性的態勢;另一方面,信息和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改變了企業競爭的基礎,基于分工的協作模式,使得企業需要通過聯盟與合作來滿足顧客不斷變化的需求。對此,動態能力理論和商業生態理論分別從不同視角提出了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獲取問題。
1.商業生態系統含義與競爭優勢獲取。商業生態系統是由消費者、供應商、主要生產者、其他風險承擔者、金融機構、貿易團體、工會、政府以及類似政府的組織等集合構成的經濟聯合體。[1]同一商業生態系統內占據著不同生態位的成員企業間通過資源和能力互補,形成企業生態共榮圈,為顧客提供核心產品和服務。在商業生態系統中,企業價值的創造不僅來自企業本身的競爭優勢,還來自企業所在商業生態系統的關系網絡優勢。商業生態系統的網絡資源是系統內企業與其合作伙伴共享的可利用因素的存量,來源于生態成員間的學習效應、溢出效應、協作效應和互補效應。除具有傳統資源的價值性(Valuable)、稀少性(Rare)、不可模仿性(Imitable)、不可替代性(Non-substitutable)外,系統網絡資源與生態成員間的競爭模式高度相關,還具有共享性特征。企業通過參與商業生態系統獲得并分享系統集成收益,如相互學習,獲得互補資源與共享知識,進而提高企業創新績效與產品競爭力,使企業獲得持續的關系租金。[2]、[3]成員企業通過選擇和構建健康的商業生態系統,憑借在商業生態系統中的關鍵位置,獲取范圍經濟和規模經濟,取得競爭優勢。商業生態理論解決了網絡環境下如何從系統出發通過企業間相互關聯實現協同效應的問題,其局限性在于很少探討個體企業具備何種資源和能力才能實現與商業生態系統資源的有效耦合。
2.基于商業生態系統的動態能力概念模型。動態能力是企業整合、構建、重組內外部能力以適應快速變化環境的能力。[4]動態能力理論認為,在動態環境下,擁有核心能力的企業僅能獲得暫時的競爭優勢。這是因為,競爭對手通過模仿和創新,可很快取代其優勢地位,企業必須不斷更新能力以適應快速變化的環境,依據一系列先動優勢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目前,對動態能力框架和維度的研究呈現出分散狀態,不同的研究者分別從知識、技術、整合等視角進行了闡述。將動態能力延伸到跨組織的層次進行分析來自于關系理論的視角,[5]即將組織所在的網絡作為分析單元。動態能力最近的研究成果也認為,在進行戰略分析時應以商業生態系統取代產業,動態能力有助于企業選擇、培育、構建商業生態系統。[6]
在動態能力的 3P(這里的“3P”是 Process、Positions、Paths三個單詞首字母的縮寫)框架模型中,企業競爭優勢來源于嵌入在各種各樣組織過程中的勝任和能力,而組織過程由企業資產位勢(特別是專用性和互補性資產)和歷史演化路徑塑造。[7]本文認為,3P框架的局限性在于,靜態看待企業互補資產和關系資產,沒有考慮企業與商業生態系統的動態協同演化,即企業能力和知識既嵌入在企業內部運行過程中,又嵌入在與商業生態系統及環境互動的過程中。因此,商業生態系統視角下,動態能力應是企業構建、整合、重組、匹配企業內外部資源,以適應環境和商業生態系統變化的能力,企業在商業生態系統的嵌入方面具有路徑依賴性。本文認為,識別能力、網絡能力、資源運營能力、開放創新能力、優勢保護能力為其主要構成維度,其概念模型如圖1所示。
商業生態系統視角下動態能力概念模型的戰略邏輯為,通過對信息空間的搜尋和過濾,錨定企業創新機遇,決定商業生態系統愿景和本企業戰略選擇。根據戰略選擇確定資源需求,選擇合作伙伴,構建價值網絡,以獲取互補資源,對企業內外部知識和資源進行配置與共享并保護本企業資源優勢,取得新的競爭優勢。商業生態系統進入衰退期后,重新尋找新的創新機遇與合作,通過健康的商業生態系統和不斷創新實現企業超競爭環境下的持續發展。

圖1 商業生態系統視角下的企業動態能力概念模型
1.企業動態能力的同質性和異質性。動態能力理論在指導企業實踐過程中難以操作和測度,影響了該理論的應用性。為解決該理論的應用問題,首先要探尋不同企業中的動態能力是否具有同質性。蒂斯(Teece)[8]認為,動態能力是異質性的,表現為個體異質性和特定的路徑依賴。艾森哈特和馬?。‥isenhardt&Martin)[9]認為,動態能力在關鍵特征上具有共性,但在不同的市場環境中具有不同的表現形態,在具體形成過程和培育方式上,也因企業不同而可能異質,如本田公司的產品開發程序、英特爾(Intel)公司的資源配置流程、惠普公司的并購整合流程等。本文認為,動態能力不是單一能力而是一組能力束,具有多維性、多層次性,在不同的情境和領域中具有不同的表現形態,在企業實踐中必須對其進行有效識別。
2.數字環境下出版商業生態系統的特征。出版指通過對作品或著作物的編輯加工、復制發行,以出版物形式實現知識從私人空間向公共領域傳播的活動。出版活動的核心在于知識的物化與傳播,兼具經濟性和文化性,這使得出版活動與出版競爭有其獨特性,如經濟的外部性、競爭的規制性等。在以紙質圖書為主的傳統出版產業鏈中,信息傳播模式為線性傳播,出版企業處于產業鏈的核心位置。
計算機通信和網絡技術發展帶來的信息傳播與復制方式的變化,改變了媒介生態和版權生態,從而對圖書出版業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隨著知識與信息獲取方式、讀者閱讀習慣的改變以及傳統出版概念的消解,出版業、傳媒業、通信業呈現融合態勢,跨媒介的出版商業生態系統逐漸形成??缑浇樯鷳B系統由出版生態、報紙生態、期刊生態、廣播生態、電視生態等子系統構成。在模擬技術時代,出版和報刊種群通過文字信息占據視覺生態位;廣播種群通過聲音信息占據聽覺生態位;電視種群通過聲畫信息占據視聽生態位。數字復制與傳播技術改變了上述種群生態位相對分離的狀態,使之相互重疊交叉,種群間競爭加劇,促進了新的出版商業生態系統即跨媒介出版商業生態系統的產生。與傳統出版產業鏈相比,跨媒介出版商業生態系統成員更加復雜多樣,不僅包括傳統出版產業鏈上的成員,還包括數字出版企業、平臺企業、數字技術服務商及終端閱讀器提供商等;傳統出版商核心地位下降,擁有技術的平臺商和服務商地位逐漸上升,但兩者在資源擁有上呈現互補態勢;用戶取代技術成為決定媒介生態系統演化的序參量,而電子協同、信息共享、標準化則構成系統運行的基礎。
3.出版企業市場環境的不確定性。研究發現,不同市場環境下有效的動態能力呈現出不同的形態。[10]、[11]、[12]大多數文獻將環境動態性視為動態能力與績效之間作用的調節變量,這種處理背后所隱藏的邏輯是原子主義視角。[13]從商業生態理論出發,企業行為內嵌于商業生態網絡之中,企業與環境之間不是作用與反作用的關系,而是互相聯系與協同變化。因此,應將環境作為影響動態能力類型的前因變量考慮。
動態性一般的市場具有穩定的產業結構、明確的邊界、清晰的業務模式和可見的競爭者,變革總體上是線性和可預測的;動態性較高的市場具有不明確的產業結構、模糊的邊界、變化的業務模式和不固定的競爭者,變革總體上是非線性和難以預測的。本文認為,在穩定環境下,動態能力為漸進型,表現為對企業資源基礎進行持續的調整和改善,以避免現有資源基礎優勢隨時間變化而貶值;在適度動態環境中,動態能力為更新型,表現為對現有資源基礎的更新;在高度動態環境中,動態能力為再生型,表現為對能力進行更新以確保企業有能力對現有資源基礎進行適當改變。
環境不確定性指“市場交易環境變化的不可預測性”,反映了企業所處環境復雜、未知、動蕩的程度,一般通過市場動蕩、技術變革、競爭強度加以衡量。[14]出版活動除具有經濟性外,還具有特殊的政治性和文化性,因此對出版企業環境的評價,不僅要考慮市場因素,還要考慮非市場因素,故本文增加制度變革與文化變遷兩個評價維度,見表1。
通過綜合評價可以得出,出版企業目前面臨的環境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因此出版企業的動態能力表現為更新型動態能力和再生型動態能力,其重點在于對現有資源和能力的更新。
4.出版企業動態能力的識別。動態能力的異質性不僅與企業更新資源和能力的方式有關,還與企業“最佳實踐”活動的有效采用有關。[15]根據本文動態能力概念模型,我們對20家成功出版企業的高管進行了訪談,探析出版企業成功與動態能力各維度的關系,并結合出版企業環境不確定性特征,對出版企業動態能力要素進行識別,然后根據動態能力的本質屬性(學習、整合/協調、重構)進行檢驗和判定,確定了出版企業動態能力的構成要素為市場導向能力、企業家能力、柔性聯盟能力、資源整合能力、產品協同創新能力、知識產權保護能力(圖2)。根據出版企業動態能力構成要素,給出各構成要素的測量項(表2)。
跨媒介出版商業生態系統借助媒介互補效應與網絡資源效應,同時占據視、聽及視聽覺生態位,為讀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和體驗,具有傳統出版產業鏈無法比擬的競爭優勢,改變了整個媒介生態的競爭格局與競爭方式。傳統出版企業要獲得生存和發展,必須選擇加入一個或幾個商業生態系統,通過互補資源、共享知識與協同效應逐漸占據網絡核心,確立自己的領導地位。因此,動態能力的構建和培育成為傳統出版企業應對外來種群威脅、獲取持續競爭優勢的關鍵。

表1 出版企業環境不確定性評價

圖2 商業生態系統視角下的出版企業動態能力要素

表2 出版企業動態能力構成要素及測度
[1]詹姆斯·弗·穆爾.競爭的衰亡——商業生態系統時代的領導與戰略[M].梁駿,楊飛雪,李麗娜,譯.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18.
[2]Dyer J.H.,Hatch N.W..Relation-specific Capabilities and Barriersto Knowledge Transfer:Creating Advantage Through Network Relationship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6,27:701-719.
[3]、[5]Dyer J.H.,Singh H..The Relational View:Cooperative Strategy and Sourc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4):660-679.
[4]、[7]、[8]Teece D.J.,Pisano G.,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09-533.
[6]Teece D.J..Reflections on Profiting from Innovation[J].Research Policy,2006,35(8):1131-1146.
[9]、[10]Eisenhardt K.M.,Martin J.A..Dynamic Capabilities:What are They?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21:1105-1121.
[11]、[15]Keskin H..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Explicit and Tacit Oriented KM Strategy,and Firm Performance[J].Journal of American Academy of Business,2005,7(1):169-175.
[12]Marsh S.J.,Stock G.N..Build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Through Intertemporal Integration [J].Journal of ProductInnovation Management,2003,20:136-148.
[13]Leenders R.,Jo M.L.,Kratzer J.Virtuality.Communication,and New Product Team Creativity:A Social Network Perspective[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3,20:69-92.
[14]Appiah-Adu K.,Ranchhod A..Market Orientation and Performance in the Biotechnology Industry:An Exploratory Empirical Analysis[J].Technology Analysi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1998,10(2):197-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