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辛百
“博陵(河北蠡縣)崔護,唐朝貞元(公元785—805)年間進士。為人潔凈,容貌俊美,孤高寡合,飄逸不群。”
清明那天,天清氣朗,想起游春,獨自一人走到都城南,青草剛剛展葉,暖風撲面而來,心里一陣暢快。行至一畝方圓一個小莊,有戶人家,花叢綠樹,寂寂無聲。也走熱了,也走渴了,敲門尋點水喝。等了一會兒,似若無人,忽而從門縫透出細聲嬌語:“誰呀?”崔護自報姓名,“出來踏青,走渴了,尋點水喝。”女子應聲而入,捧出一碗水來,遞給崔護,回頭又把門扇推到墻根,搬出一張胡床(交椅),請他坐下歇乏。自己則倚在桃樹旁,目不轉睛地上上下下打量著他,時而發出會心的微笑。崔護也真渴了,一氣兒把水喝完,抬頭一看,大吃一驚,怎么在此荒郊野外,竟有如此天生麗質,出水芙蓉,不由地喜上心頭,問她姓名,她羞怯得滿面紅暈,就是不說。兩人目光相對,久久無言,各自內心似有相屬之意。崔護想說什么,就是不知說什么是好。人家是個姑娘,又不能問年齡。這么久坐下去,也不合適,只得告辭作別。女送至院門,好不勝情,崔護連說不送,悵惘而歸。
爾后竟因事務煩擾,也沒有機會再去都城南。到來年清明,忽然想起都城南的小莊,思念之情,無法遏止,徑直前去尋訪。時桃花盛開,綠柳穿插其間,房門卻是鎖的。這下給崔護的打擊可太大了,一心樸實而來,滿懷希望,乘興而來,能敗興而歸么?他踟躕很久,忽然想起題詩,于是在左扇門上寫下前面的詩句,恨恨而返。
回來之后,天天想著這事,都城南的小莊的情景,總在眼前呈現。睡也睡不好,吃也吃不下,不得不再去探看。
到了郊外,遠遠望見小莊,桃花已謝,走至近前,花瓣飄落滿地,小院寂寂如初。仔細一看,房門沒鎖,心里一亮,再仔細一聽,里面隱隱有哭泣之聲。崔護心里著實不安。緊走幾步,輕輕叩門,等了好一會兒,有一老父出來,看了半天,才問:“你是不是崔護呀?”崔護答:“是呀!”于是老父拉著崔護的袖子淚如雨下,斷斷續續地說:“你可把我的閨女……坑苦了呀!”崔護大驚失色,不知如何是好。老父又喘了口氣擦把淚說:“我閨女識文斷字,知書達理,雖說已到出嫁年齡,但是至今未嫁。自從去年,常常精神恍惚,就像丟了魂兒那樣。前些天,我倆出去一趟,等回來,看見門上有字,閨女讀后,進門就病了。過不幾天,連飯也不吃了,接下來連氣兒也喘不上來了。我老了,就這么一個閨女,就是想找個善良的君子,好托付我這老身,才沒讓她出嫁。沒料到,看見你的字,就不思飲食了,如今不不幸而死,難道不是你連累的么?”說著,拉著崔護的手,便放聲大哭起來。
崔護大為感動,請求到屋里再說。于是攙扶著老父,進入室內,見姑娘已停在床,就不顧一切,抱起姑娘的頭,放在自己的腿上,招呼著:“你醒醒,你醒醒吧!崔護來啦,來看你啦!來看你來啦!”同時也就大哭起來。抱著姑娘的頭,拍著姑娘的背,哭了又說,說了又哭,也不知過了多久,只見姑娘眼睛眨了眨,接著,慢慢睜開一線,崔護喜極,也顧不得哭了,抱起她的頭,輕輕地拍著她的背,說:“別愁啦,崔護這不來了么,渴了吧,餓了吧,我先給你倒杯水去!”慢慢將頭放到枕上,倒了一杯溫乎水,放下水,小心抱起姑娘的頭,一點一點喂水,喂了一小口,看著姑娘咽下去了,又喂了一小口,老父也大喜過望,用襖袖子擦著淚說:“你也別瞎想了,崔護這不來了么!別再胡思亂想了,害得你死去活來!這不,你也大了,該出嫁了,我就把你許配給崔護吧!崔護,你說呢!”這時,只見姑娘的四肢也逐漸活動開來,由崔護扶著,姑娘也慢慢兒坐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