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會計學院 嚴小喻
回顧世界銀行的發展歷史,創新已經成為全球銀行業發展的重要內在推動力量。各型各式的金融工具、金融業務層出不窮,現代商業銀行形成了一股新業務開發的浪潮。與此同時,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不斷完善以及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逐步推進,商業銀行的傳統盈利模式正在遭受巨大的沖擊。在此背景下,商業銀行的業務創新發展已經成為我們亟需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傳統的計劃經濟時代的銀行稱不上是商業銀行,而改革開放之前,中國實行單一銀行制,中國人民銀行是唯一的銀行機構。在“大一統”的銀行體制下,銀行是國家集中管理和分配資金的部門,發揮現金中心、結算中心和信貸中心三大職能和作用。銀行的業務主要是存款(定期存款、活期存款和儲蓄存款)、貸款和結算。[1]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銀行體制開始改革。1979年到1984年,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等相繼成立形成了中國人民銀行與4家專業銀行各司其職的二元銀行體制。與此同時,外資、僑資銀行也陸續入住內地,銀行開金融中介職能加強,業務產品種類逐漸增多存貸款業務規模大幅上升。
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明確規定分業經營的政策,規定:“商業銀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不得從事信托投資和股票業務,不得投資于非自用不動產”,“不得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
而200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規定:商業銀行可以經營下列部分或者全部業務,其中包括:吸收公眾存款;發放短期、中期和長期貸款;辦理國內外結算;經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批準的其他業務。商業銀行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可以經營結匯、售匯業務。
當前,商業銀行業務范圍可以具體細分為如下:
(1)資產業務(商業銀行的主要收入來源):它包括放款業務(信用放款;抵押放款;保證書擔保放款;貸款證券化)和投資業務(國內證券投資和國際證券投資)。
(2)負債業務:負債是銀行由于受信而承擔的將以資產或資本償付的能以貨幣計量的債務。存款、派生存款是銀行的主要負債,約占資金來源的80%以上,另外聯行存款、同業存款、借入或拆入款項或發行債券等,也構成銀行的負債。負債業務主要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儲蓄存款、可轉讓定期存單、可轉讓支付命令存款賬戶、自動轉賬服務存款賬戶、掉期存款等。
(3)中間業務:中間業務,是指商業銀行以中介人的身份代客戶辦理各種委托事項,并從中收取手續費的業務。中間業務主要包括結算業務、信托業務、租賃業務、代理業務、銀行卡業務、咨詢業務。
(4)表外業務:商業銀行的表外業務,是指對銀行的資產負債表沒有直接影響,但卻能夠為銀行帶來額外收益,同時也使銀行承受額外風險的經營活動。表外業務包括擔保類業務、承諾業務、金融衍生交易類業務。
由此看來,我國商業銀行業務創新的步伐較慢,開辦的新業務品種少、規模小、收益低,在整個銀行資產負債業務中的占比不大,難以達到優化結構、提高整體經營效益的目的。[2]
通過比較分析得出,商業銀行業務創新的動因分為以下兩個方面。
資本市場的發展沖擊了商業銀行的負債業務,越來越多的存款從銀行流出進入到股市、基金等。另外,資本市場的發展拓寬了企業獲取資金的渠道,直接融資的發展沖擊了商業銀行傳統的信貸業務。過去5年中國已逐步放寬了對外資銀行業務的限制,并允許外資銀行開展人民幣零售業務,取消所有對地域和客戶的限制,以及任何限制所有權、經營、設立內部分置機構和牌照的現有非審慎措施。外資銀行的迅速擴張與發展也制約了國內商業銀行的發展,國內商業銀行面臨著外資銀行爭奪國內市場的嚴峻挑戰。因而,國內商業銀行業務創新勢在必行。[3]
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的商業銀行體系得到了很快的發展, 商業銀行之間競爭十分激烈, 目前存貸款客戶市場已經分割完畢, 新增的客戶群體十分有限。另外,我國商業銀行傳統的盈利模式正受到挑戰。我國的商業銀行目前仍主要以存款,貸款,結匯等傳統業務為主,產品品種少,利潤來源單一。而外資銀行大部分已進入現代銀行業務階段,風險小,成本低,利潤高。我國商業銀行要縮小與外資銀行的差距,提升自身實力,必須大力開展現代銀行業務,進行銀行業務的創新。[3]
本文選擇中國工商銀行作為樣本來考察我國商業銀行業務創新的效果。主要通過分析銀行業務影響銀行收入結構的變化情況的數據來考察我國商業銀行業務創新的效果。
由于銀行的存貸差始終是收入大頭,在收入結構的數據分析部分很有必要單獨提出做分析。下面是工行2005年到2010年營業收入關于凈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的收入結構表。
表1
從2005年到2010年,中國工商銀行的凈利息收入增長了302,370.42,但其占營業收入比重下降了11.81%。于此同時,工行非凈利息收入增長了76945.07,占營業收入比重上升了11.81%。從側面說明由于業務的創新和改革,使得商業銀行在保證收入增長的情況下,逐漸使得收入結構偏向形成新利潤增長點的非利息收入項目。業務創新改善了銀行盈利結構,降低了銀行的經營風險。
依據現有數據,我們可以通過分析利息收入及其明細、非利息收入中的手續費及傭金收入等來對比2005年到2010年工行主要收入結構的變化。2005年到2010年,工行主要業務收入中,利息收入比例不斷下降,其中客戶貸款及墊款占比略有下降,存放和拆放同業、中央銀行款項及債券投資小幅上升。相較之下,手續費及傭金收入在這幾年間大幅增長,由4.93%攀升至14.31%。其他項目是指其他非利息收益/費用,該項目期間有虧損,略有下降。成本收入比由2005年的37.7%下降到30.61%,成本控制效果顯著。由此可見工行業務創新的成效顯著,改變了銀行主要業務收入構成,使得以中間業務為代表的創新業務收入占比不斷上升,在增加收入的同時也幫助有效控制了成本,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我國商業銀行應該逐漸轉變傳統的經營理念,不斷提升市場競爭意識:從單純的追求規模發展專項追求股東價值持續增長轉變。商業銀行有必要對中間業務進行重新定位,切實轉變經營理念,調整經營戰略。[4]全面貫徹“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根據不同客戶群體的不同需求提供可選擇、多方案的產品設計和創新業務。最大程度地挖掘和滿足客戶的金融需求,有效控制業務風險,實現公司業務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商業銀行需要借鑒國外機構調整的成功經驗,對組織體系按照合理規范的原則進行調整。實行扁平化管理,加強商業銀行對各分支機構的直接指導和控制。加強對各部門的管理和規范,明確各部門的權限和職責。建立嚴格的責任制度,及細化各部門間業務創新的獎懲措施。建立部門內創新激勵機制,使每一個員工充分發揮才智,為業務創新工作作出更大貢獻。[5]
在創新產品的開發設計階段,應遵循“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的原則進行產品的開發設計,這一原則尤其在保住優質客戶方面非常重要。商業銀行要保住優質客戶必須開發符合人性化的產品,滿足客戶的具體需求。[3]銀行應當主動為客戶出謀劃策,積極引導居民消費觀念的轉變。
在宏觀層面上,國家應該加大力度完善金融市場的管理體制,嚴厲打擊銀行同業間不正當競爭行為,大力鼓勵商業銀行自主創新。并且通過具體法律規章的制定為商業銀行的業務創新指導方向。[3]我國入世后,外資銀行在金融產品和服務的創新方面占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在外資金融機構對其采取了法律保護措施后,我國商業銀行將面臨著侵權的巨大風險。
通過對商業銀行業務創新動力及成效的相關研究,本文認為,商業銀行業務創新要想取得實質性進展,需要從轉變經營理念、構建有效組織體系、產品開發設計和營銷、完善市場管理機制這幾方面做文章,從而創造更多的收益、實現利潤最大化。
[1]牛淑珍.我國商業銀行債券業務的發展歷程[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2(1).
[2]朱剛,陳小慧.我國商業銀行業務創新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證券期貨,2011(8).
[3]潘麗娟.論我國商業銀行業務創新[J].現代商業,2008(5).
[4]李文波,張俊.商業銀行業務結構改造與創新[J].北方經濟,2005(7).
[5]中國工商銀行四川省分行課題組.我國商業銀行業務創新的現狀、問題和對策[J].城市金融論壇,2000(12).
[6]交通銀行青島分行課題組.對商業銀行制度和產品創新的思考[J].濟南金融,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