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遠剛
摘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邏輯分析法等方法,以90年代以來對武術技術和武術文化進行大眾傳播的武術類期刊和武術類書籍為研究對象。分析90年代后,造成我國印刷傳媒的發展呈現下滑趨勢的主要原因和應該采取的對策方法。
關鍵詞:武術;傳播;印刷傳媒;影響
一、90年代后影響武術印刷傳媒傳播發展的因素
(一)外部因素
1.受眾需求的轉變。根據有關專家的研究,“讀者對體育項目報道的喜歡程度與對體育項目的喜歡程度相關,與體育項目參與度的關系不大。分析表明,運動項目的激烈性、對抗性、競技性、觀賞性、刺激性是決定受眾喜歡某類運動報道的關鍵”。隨著受眾對武術的觀賞性、競技性等不再熱衷,受眾對于進行武術報道的期刊、書籍也就不會那么關注,一些受眾的需求必定會發生轉變,選擇其它體育運動報道,武術刊物銷量出現下降也是必然的結果。
2.信息流轉速度加快,大眾媒介之間的競爭加劇。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電子媒介發展逐步成熟,它從時間、空間上對人的視覺和聽覺都產生了立體的、強大的、形象的震撼力,從而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通道。從廣播電視的普及上來看,目前廣播電視的綜合人口覆蓋率接近100%。根據CNRS數據顯示,城市居民中,有98.49%的人是電視觀眾,廣播聽眾的比例為45.92%,報紙讀者比例為82.67%,期刊讀者則占42.89%。另外,互聯網的發展相當迅速,僅從2000年1月至6月的半年內,網民人數就由890飚升到1690萬。這表明我國大眾傳播媒介的傳統格局已經發生改變,大眾傳媒的受眾面有了進一步擴展。在這種大環境的影響下,對武術進行傳的大眾媒介的內部結構也必然會發生相應的改變,武術印刷傳媒的需求量也必然會受到影響。
(二)內部因素
1.武術拳譜的大量登載,缺乏可操作性。理論的滯后匱乏,也是一種文化底蘊欠缺的表現。因為理論既承擔著追蹤的功能,更具有設計、引導的意義。理論的滯后,必然會給刊物的發展帶來負面影響。不進行對武術傳播觀念上的突破,就必然會導致武術理論發展的窒息。作為武術技術和理論發展、傳播過程中的有效載體,印刷傳媒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縱觀武術印刷傳媒傳播的內容,我們可以看到武術技術傳播的內容遠遠大于理論傳播的內容。據不完全統計,從1977年~1998年,武術技術類圖書的出版大約占到90%,到2000年這種現象才有所改觀。
2.傳播內容的單一、重復性。對于任何一種大眾傳媒來說,它總是以傳播動態信息為主,也就是說它總是側重于傳播有關知識、技能的新變化、新發展,而不是側重靜態介紹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只有這個才能不斷為受眾提供新的知識和技能,滿足受眾的不斷需求。然而,從90年至今,根據對歷年武術類書籍的出版統計來看,主要是集中在武術傳統套路的挖掘和整理上,雖然這對于武術學科的建立和早期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但由于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版內容大多集中在太極拳、八卦拳、形意拳等集中拳種和器材上,套路 形式固定,內容單一,且重復性較大,讀者根據這些拳譜學習可能也學不會,久而久之受眾就會失去興趣,影響購買欲望,對武術運動的參與也減少了。
二、武術印刷傳媒發展對策
(一)明確武術印刷傳媒的編輯方針
武術印刷傳媒傳播的編輯方針,也就是武術印刷傳媒在編輯、出版時的指導原則。無論是武術期刊的創辦,還是武術書籍的出版,都要有一個總體的指導方針,作為從事編輯工作的依據,并受其指導和約束。武術印刷傳媒的總體原則就是:必須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黨的“三個代表”的重要精神為指導;堅持為人民服務、為 服務的方向,貫徹“雙百”方針,弘揚社會主義旋律;傳播一切有益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正確宣傳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
(二)了解人口結構,細分讀者群,找準武術印刷傳媒發展的方向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口總數逐年增加,人口結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老齡人口的比重越來越大,家庭規模越來越小,人口文化程度結構大有提高,知識化進程加快。根據以上的人口結構的分析,我國人口結構的巨大變化,各個年齡層面的人必然會對武術提出不同的要求,武術印刷傳媒傳播的對象不會是那么集中、單一,各個年齡段、階層的人通過眾多的媒介也可以比以前獲得更多的資訊,其需求情況也將千差萬別,呈現個性化發展的態勢,不能再以一種傳播內容來滿足所有的大眾的要求。武術印刷傳媒應該對讀者進行細分,找準自己的傳播對象,進行市場定位,并制定相應的傳播策略,才能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積極、穩定的擴大武術的傳播面。
(三)大力培養專業型印刷傳媒人才
人才匱乏問題長期以來是困擾我國武術印刷傳媒傳播的關鍵性問題。現如今,我國武術印刷傳媒傳播媒介人才的素質難以適應時代發展需求。這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第一,武術印刷傳媒外延和內涵的擴大及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致使對人才的需求進一步擴大;其次,專業型印刷傳媒人才比較匱乏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最后,人民群眾對武術傳播的內容需求也越來越大,而傳媒人才不僅數量有限,而且水平不高,這就致使傳播內容、形式很難上一個層次。要實現專業型人才的培養與武術事業的發展形成良好的循環,并非一蹴而就的。這就要求我們加大專業型人才培養的力度,培養一批專業的武術印刷傳媒傳播人才,以期為武術傳播和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
參考文獻:
[1] 中國武術百科全書編委會編.中國武術百科全書[M]. 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618.
(作者單位:湖北美術學院公共課部體育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