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琴
摘要:數學自學能力的培養,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目標之一。培養小學生的數學自學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長期堅持不懈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適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傳授給學生自學的正確方法,教會學生學會合作,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通過創造性的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來達到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培養;小學生;數學;自學能力
1996年國際二十一世紀教育委員會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了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關于教育的目的,即教育要使學習者“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以及“學會生存”。其中學會認知即是學會學習。而自學能力則是學生學習所必須的一項基本能力,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可靠保證。《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數學自學能力的培養,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改革的目標之一。”小學階段是學生發展奠基性階段,同時也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關鍵階段。
一、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直接關系到自學的效果。數學源于現實,扎根于現實。從現實中抽象概括出數學知識,再把數學知識應用于現實,必然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師適時的表揚和鼓勵,對學生的學習給予肯定的評價,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總之,濃厚的學習興趣是學生數學學習的基礎和動力。只有在濃厚的興趣之下,學生的數學自學能力才能更好地得到培養。
二、傳授方法
方法是成功的基礎。小學生知識儲備和認知水平有限,在數學自學的過程中,如果只布置給學生自學的內容,沒有相應的方法指導,學生是不可能達到預期的目標的。由于小學生自控能力很差,大多數的時候是以完成任務為主的。因此,傳授學生自學的方法,引導學生學會自學就成為教師的一大任務。 在實際的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教會學生動手動腦,動手畫、圈知識要點,標記重點知識;動腦思考問題。
(一)教會自學例題
在預習的問題上,教會學生學習例題。要求學生弄懂例題講了什么,通過閱讀知道了什么,弄不明白的地方注上記號或是做好記錄,便于與同學交流或課堂發問,試做習題。哪里有障礙要做好記錄,這樣便于學生做抓住教學重點和難點。
(二)教會運用知識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服務生活,學習的目的在于運用。生活中時時處處都有數學,可以要求學生試著找找生活中的原型,并用知識來解決問題。如“從一樓爬到五樓要10分鐘,那么爬到10樓要多少分鐘?”可以要求學生自己試驗后再驗證自己的答案。
三、教會合作
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形式,更是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環節之一。
(一)創設合作情境
在課堂教學中,如果能適時引導,不僅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而且可以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因此,作為教師,要善于尋找機會、創造情境,激勵學生合作。
(二)養成合作習慣
每一次的合作,不是一搞完就完了,而是要以此為契機,使學生養成合作習慣。根據便利教學與組織的原則,通常是前后桌形成一個“四人小組”,必要時交叉進行。部分情況,可建立若干個“六人小組”或多人小組,以便利教學和組織為準。分組母的在于便于學生進行合作、討論。在日常教學中,有意識地強化“小組”的力量和魅力,增強集體榮譽感,讓學生在集體小組的活動中成長,從而形成良好的合作習慣。
(三)提高合作效果
合作的目的就是要實現 的效果。教師自己從始至終都是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因此,對小組合作必須適時進行引導,讓合作目的實現,不是為了合作而合作。例如:要求學生合作探究“長方形的周長一定,面積在長和寬相等(即為正方形)時面積最大”、“面積一定時,在長和寬相等(即為正方形)時周長最小”,一定要讓學生各自做完這兩個探究,并進行交流總結匯報。
四、放手探究
雄鷹能翱翔藍天,是因為雄鷹的父母敢于放手讓它在藍天試飛;成年獅子能獨立的生活,是因為母獅敢于讓幼獅獨立進行捕食訓練。學生存在個體差異,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我們應該大膽放手,給學生一個自主探究的自學時間和空間,這樣既能夠讓學生充分體驗學習過程,也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更重要的是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從而實現學是為了不學的目的。在課堂上可以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形式來組織教學。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提升能力,獲取知識,為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
總之,培養小學生的數學自學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長期堅持不懈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適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傳授給學生自學的正確方法,教會學生學會合作,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通過創造性的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來達到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目的。
(作者簡介:杜 琴(1983.4-),女,貴州大方人,大方縣牛場鄉中心小學一級教師,主要從事小學教育教學、研究與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