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琳
嬰兒肝炎綜合征是嬰兒極為常見的臨床疾病之一,導致患兒出現該疾病的原因諸多,患兒的主要臨床癥狀表現為嚴重黃疸、肝脾腫大以及肝功能損害等。目前臨床對于嬰兒肝炎綜合征沒有特效藥物[1]。本研究采用茵陳蒿湯聯合熊去氧膽酸治療嬰兒肝炎綜合征取得了顯著療效,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于2010年6月到2011年12月共收治肝炎綜合征患兒148例。所有患兒均符合肝炎綜合征的臨床診斷標準。148例患兒就診時均表現為皮膚鞏膜黃疸,肝臟明顯腫大,肝功能各個指標檢測顯示均存在明顯異常,部分患者并伴有嘔吐、納差以及大小便呈黃色,脾臟顯著腫大。超聲檢測顯示患者均無肝外膽管阻塞性黃疸。148例患者按照隨機分組法隨機分為三組,茵陳蒿湯組、熊去氧膽酸組以及聯合組;聯合治療組48例,其中男32例,女16例,平均年齡(5.32±2.23)個月;茵陳蒿組52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0例,平均年齡(5.13±2.42)個月;熊去氧膽酸組48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22例,平均年齡(5.12±2.34)個月。三組患者在年齡、性別以及病情等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療方法 茵陳蒿湯組、熊去氧膽酸組以及聯合組三組患者均進行保肝、降酶等基礎性治療,并對患兒的并發癥進行積極的治療。茵陳蒿組采用茵陳蒿湯進行治療;熊去氧膽酸組患兒口服熊去氧膽酸15 mg/kg,2次/d;聯合治療組采用茵陳蒿湯和熊去氧膽酸進行治療。2周為一個療程。一個療程后對三組患兒的肝功能以及治療效果進行評估。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比較采用卡方檢驗,計量比較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三組患兒肝功能各指標變化 茵陳蒿湯組、熊去氧膽酸組以及聯合治療組治療前后肝功能各指標的變化如表1所示,與治療前比較,三組治療后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以及血清總膽紅素等指標顯著性下調,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聯合治療組的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以及血清總膽紅素等指標的下降水平明顯高于茵陳蒿湯組和熊去氧膽酸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三組治療效果比較 結果如表2所示,聯合治療組肝臟正常以及黃疸消退顯著性優于茵陳蒿湯組和熊去氧膽酸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茵陳蒿湯組、熊去氧膽酸組以及聯合組療效比較

表1 茵陳蒿湯組、熊去氧膽酸組以及聯合治療組治療前后肝功能各指標的變化
2.3 不良反應 茵陳蒿湯組、熊去氧膽酸組以及聯合治療組患兒均未出現不良反應。
嬰兒肝炎綜合征在中藥中醫理論中屬于“黃疸”范疇,疾病發生的原因是由于患兒濕邪內蘊,郁而發黃,因此在治療過程中主要應以利濕退黃為主。茵陳蒿湯在治療嬰兒肝炎綜合征方面具有顯著的療效[2]。茵陳蒿湯來源于張仲景的《傷寒論》,是利濕退黃的主要方劑,其主要由茵陳蒿、梔子和大黃三味中藥組成。茵陳蒿具有清熱、利濕以及退黃功效,同時可促進膽汁分泌;梔子具有苦寒,清解功效;大黃具有攻積導滯以及推陳出新等功效。現代中藥中藥理論認為大量大黃具有促進膽汁分泌功效,同時具有利膽作用。茵陳蒿、梔子和大黃三種中藥相互作用具有清熱解毒、利濕、利膽退黃的療效[3]。
熊去氧膽酸是一種親水性膽汁酸,其具有表面活性較弱的特性,所以不易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研究顯示其具有保護肝臟細胞和損傷肝組織修復的作用,同時其也具有促進肝臟合成和釋放膽固醇以及分泌膽汁酸的作用,具有顯著的保肝、利膽以及退黃效果。熊去氧膽酸同時不良反應較小,最為常見的副作用表現為腹瀉以及皮疹,但是不影響治療,停藥后患者會明顯好轉[4]。
本研究將茵陳蒿湯聯合熊去氧膽酸治療嬰兒肝炎綜合征,在肝功能各指標方面,聯合治療組肝功能改善程度明顯由于中藥和西藥單用組。聯合治療組在促進肝臟功能恢復以及退黃等方面也具有獨特的效果。綜上所述,茵陳蒿湯聯合熊去氧膽酸治療嬰兒肝炎綜合征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劉冰芝,渠秋芝.中西醫結合治療嬰兒肝炎綜合征42例臨床研究.四川中醫,2007,23(7):123.
[2]黃修伙.水飛薊賓聯合茵陳蒿湯治療灑精性脂肪性肝病62例.當代醫學,2010,16(22):160-161.
[3]曹寧,李鵬.論大黃在茵陳蒿湯中的作用和地位.陜西中醫學院學報,2009,32(6):35-54.
[4]吳祥瑞,洪敏,華永慶,等.茵陳蒿湯與肝細胞結合成分保肝作用研究中藥藥理與臨床,2007,23(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