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梅 王新志 代景娜
急性腦梗死嚴重危害老年人的健康,并且近年來逐漸趨向年輕化。本病臨床具有“三高一低”的特點,即發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高、治愈率低。本病急性期有效的治療,能明顯降低減少病死率、減輕致殘程度,而溶栓有嚴格的時間窗限制。我們采用尤瑞克林治療急性腦梗死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我科收入急性腦梗死患者120例,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兩組。對照組56例,男30例,女26例,年齡36~85歲,平均年齡(65±10)歲;治療組64例,男34例,女30例,年齡40~86歲,平均年齡(69±11)歲。治療前兩組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腦梗死診斷標準,經CT或MRI證實為急性腦梗死的患者;發病時間6 h~7 d;NIHSS評分介于4~22分;無嚴重心、肝、肺、腎等器質性病變;排除腦出血、GCS≤7、腦疝、嚴重精神異常。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參照衛生部疾病控制司、中華醫學會發布的《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給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腦循環,根據本患者病情給予控制血壓、血糖,調節血脂,維持水電解質平衡以及對癥支持治療等常規治療。治療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用尤瑞克林0.15 PNA單位加入生理鹽水100 mL中靜脈滴注,1次/d,嚴格控制滴速30~40滴/min。兩組療程均為14 d,未用其他溶栓、抗凝等治療。
1.3 觀察指標
1.3.1 主要觀察指標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用來評價治療前后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
1.3.2 次要觀察指標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共14項,總分最低為14分,為完全正常;>14分為不同程度的功能下降;最高為56分,用來評定治療前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1.4 療效標準 采用1995年中華醫學會第四次全國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腦卒中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定標準”[1]評定臨床療效。
療效判定標準為:①基本痊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1%~100%,病殘程度為0級;②顯著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 ~90%,病殘程度1~3級;③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 ~45%;④無變化:功能缺損評分減少或增加≤18%;⑤惡化:功能缺損評分增加﹥18%以上;⑥死亡。
2.1 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尤瑞克林治療急性腦梗死治療前后臨床療效(例,%)
2.2 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況見表2。
表2 尤瑞克林治療急性腦梗死日常生活能力改善(±s)

表2 尤瑞克林治療急性腦梗死日常生活能力改善(±s)
注: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
2.3 不良反應 在治療過程中治療組1例患者輸液10 min后開始心慌、頭暈、血壓明顯下降,停藥給予對癥升壓治療后患者病情趨穩定,經了解,患者在輸液前服用了半片卡托普利,以致血壓由150/110 mm Hg降至80/60 mm Hg,考慮為尤瑞克林聯合ACEI類降壓藥的不良反應,治療組及對照組其他患者無明顯不良反應。
急性腦梗死是目前嚴重威脅中老年的健康的疾病之一,給社會和家庭帶來巨大災難。近年來,溶栓治療取得良好的療效,但是有嚴格的時間窗以及適應證限制,且有出血、再栓等嚴重不良反應,只有少數的患者接受溶栓治療。
腦梗死是指腦局部供血區血流減少或者中斷,腦組織缺血、缺氧、神經細胞變性壞死,出現相應的神經系統癥狀和體征,所以恢復或改善缺血組織再灌注,減輕神經元的損傷,降低病殘率是治療的關鍵。尤瑞克林即人尿激肽原酶,是從男性尿液中提取精制的糖蛋白。是正常人體產生的生理活性物質,能作用于激肽原產生激肽,激肽與激肽受體結合激活NO-cGMP和前列環素-cAMP信號轉導途徑,進而發揮生物學效應和介導細胞的功能。尤瑞克林有兩點突出于其他藥物的作用:①尤瑞克林引起血管平滑肌的舒張[2]。尤瑞克林的這種舒張的血管作用具有選擇性,它選擇性擴張腦部閉塞的細小動脈,擴張較小的細小動脈明顯強于較大的細小動脈,較大的細小動脈又明顯強于較小的動脈,對小動脈擴管作用不明顯,這種擴血管作用與尼卡地平胞二磷膽堿明顯不同[3],不會引起盜血綜合征。②促進損傷部位新生血管的生成[4],促進毛細血管網的形成及側支循環的建立。尤瑞克林可以開通閉塞的小血管,建立側支循環來保證缺血部位腦灌注,微血管新生的范圍與程度直接關系到缺血邊緣區血流的改善,影響神經元生理功能的恢復,從而決定患者的預后。
本研究從神經功能缺損、日常生活能力評價數據顯示,尤瑞克林可提高急性腦梗死的治療效果,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療效優于傳統的常規治療,可使患者早日回歸家庭和社會,因此,尤瑞克林治療急性期腦梗死是安全、有效的。另外,由于尤瑞克林與ACEI類降壓藥合并應用有協同降壓作用,易導致急劇降壓,故應避免聯合應用,并加強血壓監測。
[1]樂俊,吳輝.楓蓼腸胃康膠囊治療腹瀉型腸應激綜合征療效觀察.時珍國醫國藥,2008,19(1):191.
[2]范清宇.馬保安,等.骶骨腫瘤的綜合治療.中華骨科志,2002,22(8):488.
[3]王季,蔡鄭東,朱曉東,等.術前DSA在骶骨腫瘤外科治療中的應用價值.中國骨腫瘤骨病,2007,6(2):96.
[4]Xia CF,Yin H,Borlongan CV.da1.Kallikrein gene transfer protects against ischemic stroke by promoting glial cell migration and inhibiting apoptosis.Hypertension,2004,43(2):452-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