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華
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險因素,原發性高血壓占高血壓病的95%以上,高血壓的并發癥較為常見,致殘率、病死率高,如何選擇合理的降壓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尤為重要[1]。大多數高血壓患者為使血壓達標,需應用2種或2種以上藥物聯合降壓治療。我科自2009~2011年應用氯沙坦鉀片、苯磺酸氨氯地平片聯合治療高血壓患者136例,臨床觀察
1.1 一般資料 所有患者均為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其中1級高血壓患者12例,2級高血壓75例,3級高血壓49例,男性83例,女性53例,平均年齡65歲,診斷符合WHO/ISH制定的高血壓診斷標準,排除繼發性高血壓。
1.2 方法 本組病例采用自身對照、開放單一治療試驗設計方法,所有患者均停用原來降壓藥物1周,給予口服氯沙坦鉀片50 mg/d、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 mg/d,每日清晨口服,觀察療效,治療期間每周兩次測坐位血壓(用標準水銀柱袖帶血壓計測右臂坐位血壓,連測3次取平均值),并記錄不良反應。治療前及治療8周結束時測量血壓、心率、肝功能、腎功能、電解質、血脂、血糖。
1.3 療效評定標準 顯效:舒張壓下降10 mm Hg并降至正常,或下降20 mm Hg以上;有效:舒張壓下降雖未達到10 mm Hg,但下降至正常,或下降10~19 mm Hg,收縮壓下降30 mm Hg;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者。以上根據心血管系統藥物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觀察血壓下降的平均值,觀察治療后血壓<140/90 mm Hg和135/85 mm Hg病例的比例。
治療1周后收縮壓舒張壓平均值較治療前明顯下降,治療至第8周,收縮壓平均值比治療前下降30.2 mm Hg,舒張壓下降16.2 mm Hg。
2.1 治療期間血壓變化觀察表
表1 氯沙坦鉀聯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療,不同時間的血壓變化(±s,n=36)

表1 氯沙坦鉀聯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療,不同時間的血壓變化(±s,n=36)
注:與治療前比較 P<0.01
?
兩組治療前后對心率、肝功能、腎功能、電解質、血脂、血糖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降壓效果 試驗至隨訪8周時,顯效115例,有效12例,總有效率93.2%。
2.3 不良反應 該研究在隨訪中發現輕度頭痛、頭暈2例,雙足踝部輕度水腫3例,面色潮紅2例,其余無不良反應,不良反應發生率5.8%。
高血壓病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是多種心、腦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險因素,影響重要臟器如心、腦、腎的結構與功能,導致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收縮壓下降10~20 mm Hg或舒張壓下降5~6 mm Hg,3~5年內腦卒中、心腦血管病死率與冠心病事件會有很大減少[2]。高血壓的發生由交感神經系統活性亢進、腎性水鈉潴留及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激活等多種因素參與。每一種降壓藥只能針對某一發病機制起作用,為達到有效地控制血壓,70%的高血壓患者需要聯合降壓藥物治療。
苯磺酸氨氯地平是一種長效二氫吡啶類鈣拮抗劑,其為左右旋體的混合體,左旋體是發揮降壓作用的主要成分,右旋體可激活內皮一氧化氮合成酶,促進一氧化氮的合成,同時抑制一氧化氮降解,具有保護內皮及抗動脈硬化的作用。口服吸收良好,降壓作用迅速、平穩,療效顯著,一般在1~2周內出現明顯降壓效果,6~8周效果達到最大;因其血漿半衰期長35~50 h,偶爾漏服一次也不影響降壓效果,不會造成血壓波動。氯沙坦鉀是血管緊張素II受體拮抗劑,可阻滯內源性和外源性血管緊張素有關的生理作用。氯沙坦鉀在體內經代謝生成代謝產物EXP3174而起作用,它可擴張血管,改善心力衰竭,防治高血壓并發的血管壁增厚和心肌肥厚,具有腎臟保護作用,增加腎血流量、腎小球率過濾,增加尿液、尿鈉和尿酸的排出,可減少腎上腺醛固酮和腎上腺素的分泌,達到降血壓作用。這兩種藥物聯合應用不僅對靶器官具有保護作用,而且耐受性好,二者聯合有良好的降壓效果。本研究表明,氯沙坦鉀片聯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對高血壓患者降壓效果良好,不良反應小,對代謝無明顯影響,依從性好,可作為高血壓患者的理想用藥。
[1]徐振華,杜微.淺談老年高血壓病的診治及主要并發癥的降壓治療.中國實用醫藥,2009,4(8):143-4.
[2]葉任高.內科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