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 義
(川北醫學院校醫院,四川 南充 637000)
亞健康(Sub health)是指人體處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一種狀態。表現為一定時間內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適應能力減退的癥狀,但不符合現代醫學有關疾病的臨床或亞臨床診斷標準。我們調查了四川省某醫學院校教職工亞健康現況及其危險因素,現報告如下。
選取某醫學院校教職工不同年齡段1123 人發放問卷,排除患病的25 人,收回有效問卷1098 份。其中男性733 人,女性365 人。
1.2.1 問卷記分:采用美國康奈爾大學編制的自填式健康問卷。男性CMI 總分>35 分,女性CMl 總分>40 分為亞健康狀態。
1.2.2 煙、酒、睡眠不足度量及體育煅煉情況測定:吸煙的度量:每日吸1 支以上,連續吸1 年以上。酗酒的度量[1,2]:每天飲酒24g 以上,連續6個月以上。睡眠不足度量的測定[3,4]:每天睡眠時間少于6 小時。體育鍛煉情況的測定[5]:偶爾鍛煉每周少于2 次,經常鍛煉每周超過3 次,每次至少30 分鐘。
1.2.3 數據統計:經統一計分標準處理,測查所得原始數據使用SPSS 12.0 軟件系統進行χ2檢驗、χ2趨勢檢驗。
在收回的1098 份有效問卷中,健康者366 人,占33.33%;亞健康者732 人,占66.67%。
男性教師亞健康狀態發生率均比女性教師高(χ2=36.452,p <0.05),不同年齡組的教師亞健康狀態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5.373,p <0.05),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大亞健康狀態發生率也在增高,見表1。

表1 不同性別、年齡教職工亞健康狀態發生率
不同工作性質組間教師亞健康狀態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721,p <0.05),行政人員亞健康狀態發生率較高,見表2。

表2 作性質與“亞健康”狀態人數發生率
由于女性吸煙、酗酒者較少,因此,未計入。由表3 結果可知,吸煙與亞健康狀態發生有一定關系,吸煙量越多亞健康狀態發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吸煙量不同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471,p <0.05)。酗酒者組與對照組比較,亞健康狀態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5.628,p <0.01),酗酒會增加亞健康狀態的發生。本次調查還顯示,吸煙、酗酒、睡眠不足者亞健康發生率為80.95%,既不吸煙、不酗酒、正常睡眠者亞健康發生率為32.19%%,二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31.625,p <0.01)。

表3 吸煙、酗酒、睡眠不足與教職工亞健康狀態發生的關系
不同體育鍛煉情況的亞健康狀態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4.843,p <0.05),見表4。
亞健康的主要臨床表現以軀體癥狀中疲勞最高,發生率為65.03%,這與有關文獻一致[6,7]。其次為咽部有異物感,發生率為31.56%,以及精神心理癥狀表現中的心煩意亂,發生率為34.97%,社會適應能力下降表現中的情緒差,發生率為42.62%,見表5。

表4 體育鍛煉情況與高校教師亞健康發生率的關系

表5 亞健康的主要臨床表現
上述研究發現,四川省某醫學院校教職工亞健康發生率較高(66.67%),男教師的亞健康發生率(68.49%)、女教師(63.01%),且隨著年齡的增大而增高。行政人員亞健康發生率較高(77.5%),其癥狀以活力減退、慢性疲勞、多夢休息不好為主要特征。發生亞健康的教職工普遍不鍛煉或偶爾鍛煉。由于高校教職工職業的特征,易出現與職業相關的一些癥狀,如咽部有異物感等,應針對以上特點預防教師亞健康狀態的發生。高校教職工亞健康狀態的發生與個人的生活習慣有密切關系,吸煙、酗酒、睡眠不足與缺乏體育鍛煉等都會導致亞健康狀態發生率的增高,特別是4 項因素同時存在時,危險性更高[8-10]。針對高校教職工這一特殊的人群,應采取以下對策:首先,教職工要多了解一些健康、科學的生活保健知識,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工作壓力,改變不良工作生活習慣,提高疾病預防意識;其次,健康教育作為預防亞健康的一種有效手段,應在教職工中持續、規范地開展。另外,高校要定期開展健康體檢,做到防患于未然。
[1] 金綠英,楊 俊.適量飲酒與心血管疾病的關系[J].心臟雜志,2010,22(1):143 -145
[2] Thompson TG,Veneman AM.Alcoholic Beverages:Dietar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R].America:Department of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HHS),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USDA),2005.Chapter 9
[3] 柳愛蓮.41 歲-50 歲中年人體質與睡眠時間的相關性研究[J].河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08,27(3):43 -45
[4] 賈麗娜,王興娟.睡眠不足對機體代謝的影響[J].現代預防醫學,2007,34(6):1061 -1062
[5] 張虎祥,崔雪梅,楊建文,等.影響高校教師亞健康狀態的成因分析[J].職業與健康,2008,24(21):2254 -2256
[6] 劉秀珍,韓冠宙,洪 峰,等.安徽省高校教師亞健康與運動現狀分析與對策[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14(4):107 -108
[7] 李白坤,王 艷,朱繼民,等.高校師生亞健康狀態表現特征文獻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1,32(2):178 -179
[8] 霍云華,王學良,李 俊,等.廣東省某醫學高校職工亞健康狀態調查分析[J].廣東醫學,2007,28(2):294 -295
[9] 霍云華,王學良,李 俊,等.廣東省某高校職工亞健康狀態的臨床表現調研分析[J].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06,27(4):448-449
[10] 吳 杰.構建高校教師亞健康預防機制的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06,(9):51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