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麗,許澤兵,胡 勁,周業琴
(1.川北醫學院醫學影像學系;2.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腫瘤科,四川 南充 637007)
患者,女,61 歲。6 年前,患者無明顯誘因出現右側鼻塞,右耳脹悶感伴頭痛,遂來我院行鼻內窺鏡檢查發現鼻咽部新生物,在鼻鏡下行“鼻內病損切除術”,術后病理示:鏡下瘤細胞胞質寬,嗜酸性,核小,偏位。免疫組化示:S-100(+ + +),CK (+ + +),CD68(+ + +),Vimentin(+ + +),病理診斷為漿細胞樣肌上皮瘤,見圖1。

術后患者癥狀好轉,之后未行進一步治療。一年后患者又感右側鼻塞伴頭痛,經相關檢查后診斷為腫瘤術后復發。在我院行“右咽側壁腫瘤切除術”,病檢示肌上皮瘤,術后癥狀改善。2007 年8月,患者因右側鼻塞、間歇性血涕、右耳脹悶感伴頭痛第三次入院,入院查體:雙中鼻甲增生結構可辨,雙后鼻孔、鼻咽部新生物堵塞,聽力下降,右側第五顱神經征(+)。鼻咽鼻腔CT(圖2)示鼻咽部偏右側有一巨大軟組織腫塊,大小約6cm ×6cm ×5cm,向前上侵入篩蝶竇,向下達鼻腔、口咽,腫塊幾乎填充整個鼻咽腔及鄰近區域病變伴顱底骨質破壞。病理活檢示:(鼻腔)漿細胞樣肌上皮瘤。再次手術難度大,故予局部放療,Dt64Gy。放療后鼻塞消失,頭痛好轉,腫瘤縮小。之后,患者未按期復查和治療。2011 年8 月,患者因右側鼻塞、右眼視物模糊伴頭痛第四次入院,鼻咽鏡活檢仍為漿細胞樣肌上皮瘤。CT 顯示右側后鼻孔、鼻咽部、雙側蝶竇、篩竇(右側為主)可見大片團狀軟組織密度影,病變較前明顯進展,顱中窩及顱前窩骨質破壞范圍擴大。其余各項常規檢查未見明顯異常,診斷為鼻咽肌上皮瘤放療后復發。患者再次來我科要求放療。

肌上皮瘤是主要起源于涎腺的良性腫瘤,是世界衛生組織(WHO)在有關涎腺腫瘤的組織學中新分出的一種獨立的腫瘤,由肌上皮細胞構成,不含導管上皮成分。肌上皮瘤多發于腮腺、頜下腺、口腔內各處小涎腺和乳腺等,在大、小涎腺腫瘤中所占比例低于1%[1]。據其細胞形態的比例可分為:上皮細胞型、梭形細胞型、漿細胞樣細胞型、透明細胞型、混合型等五型[2]。肌上皮瘤的臨床特點通常為緩慢生長的無痛性腫塊,其基底對骨壁有侵蝕吸收作用。本例位于鼻咽部,系漿細胞樣細胞型,其病理特征:肉眼見腫物為類圓形、實質性、界限清楚、表面呈暗紅色、光滑;鏡下示瘤細胞似漿細胞,胞漿嗜酸性。因其臨床、影像學無特異性,此類型腫瘤極易與鼻腔內翻性乳頭狀瘤、出血壞死性鼻息肉以及海綿狀血管瘤混淆。明確診斷需經組織病理學檢查及免疫組化測定。在病理診斷上,漿細胞樣肌上皮瘤還應與多形性腺瘤相鑒別,后者除肌上皮成分外,還有腺上皮組成的管狀結構,并可見較多的粘液及軟骨組織。目前認為,肌上皮瘤是有潛在惡性生物學行為的腫瘤,并有復發傾向,部分切除或因復發多次切除可引起惡變[3,4]。本例患者因經濟原因,未能行規范化治療及按期復查,導致病情逐漸加重,顱底骨質破壞范圍進行性擴大,并出現神經功能障礙,預后變差。本病治療主要以手術為主,應力求徹底切除,輔以放化療,減少復發機率。若早期完全切除腫瘤效果良好,預后佳。
[1] 陳志光,黃穗喬,曾斯慧.鼻腔肌上皮瘤一例并文獻復習體會[J].影像診斷與介入放射學雜志,2006,15(1):8 -10
[2] Savera AT,Sloman A,Huvos AG,et al .My oepithelial carcinoma of the salivary glands: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 25 patients[J].AmJ Surg Pathol,2000,(24):761 -774
[3] 黃 龍,翦新春,姚志剮.涎腺肌上皮瘤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4,14(19):133 -134,137
[4] 楊耀武,毛天球,孫勁東,等.涎腺肌上皮瘤31 例臨床病理學分析[J].口腔醫學,2003,23(2):79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