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漢奇,潘池梅,高曉鳳,張學鋒,章麗霞
(川北醫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0)
大學生正處于身心發育的最佳時期,合理的飲食營養對他們的健康成長極為重要。多項調查顯示,大學生普遍存在營養知識缺乏,飲食不合理的問題[1,2],其中也包括醫學生[3]。研究已經證實,營養教育是改善人群營養狀況的重要方法,也是指導人們平衡膳食及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4,5]。營養教育是通過增加營養知識,改善飲食行為,從而達到提高健康水平的一種有計劃的行為。
為了解我院護理新生在營養知識、態度和行為方面存在的問題,以及評價營養教育的效果,我們分別于2009 年6 月-2009 年12 月對我院2008 級護理學生進行了營養狀況調查和營養教育活動。
整群抽取川北醫學院護理本科學生為調查對象。選取2008 級1 個合班10 個小班進行調查。營養教育前共發放問卷320 份,回收問卷300 份,其中有效問卷297 份,有效回收率為99.00%;營養教育后共發放問卷310 份,回收文件298 份,其中有效問卷293 份,有效回收率98.3%。
1.2.1 問卷調查:調查問卷經查閱文獻后自行設計,問卷項目及答案均在查閱相關資料后確定,調查內容包括以下四個部分:①一般資料:性別、年齡、生源地等;②營養知識:共35 題,每題1 分,滿分35 分。③營養態度:共6 題,滿分6 分。④飲食行為:共12題,滿分12 分。使用相同的問卷,分別于營養教育實施前和營養教育實施6 個月后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前由調查員現場解說,而后由調查對象無記名填寫調查問卷,問卷當場收回。
1.2.2 營養教育:采用集體授課為主,實驗和討論為輔的方法,以《醫學營養學》[6]為教材,進行講解和討論,內容包括基礎營養知識、公共營養知識和臨床營養知識,共安排36 學時(理論講解24 學時,實驗和討論12 學時),每次3 學時。
資料收集和整理后,對有效問卷采用EPidata3.0 軟件錄入數據,經過2 次輸入和邏輯檢錯后,用SPSS13.0 統計軟件對問卷評分結果進行分析。干預前后,各KAP 評分均數間比較采用成組t 檢驗,樣本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從表1 可知,健康教育前,除態度得分外,學生其他得分均偏低;而健康教育后,學生知識得分、行為得分和總分明顯提高,教育前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1),態度得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表1 護理新生營養教育前后營養知識-態度-行為得分比較( ±s)

表1 護理新生營養教育前后營養知識-態度-行為得分比較( ±s)
教育前后 例數(例) 知識得分 態度得分 行為得分 總分教育前 297 15.76 ±4.15 5.22 ±0.93 4.87 ±1.57 25.85 ±4.89教育后 293 25.17 ±4.26 5.36 ±0.76 6.77 ±1.57 36.29 ±4.75 t 值 22.46 1.587 5.69 21.54 p 值0.000 0.113 0.000 0.000

表2 護理新生營養教育前后對部分營養知識知曉率比較(%)
健康教育前護理新生對營養知識了解不夠全面,對問卷設計中的15 道主要營養知識題的平均知曉率僅為50.73%;營養教育明顯提高了護理新生的營養知識水平,平均知曉率提高到80.71%,營養教育前后對部分營養知識知曉率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 或p <0.01),見表2。
營養教育前后,護理新生均表現出良好的營養態度。營養教育使學生對“營養知識的興趣”、“把所學營養知識用于指導日常飲食”和“認為自己的飲食結構存在問題”等方面的態度得到進一步的提高,教育前后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1),見表3。

表3 護理新生營養教育前后營養態度的比較(%)
營養教育前后相比,護理新生的飲食行為有一定的轉變,其中經常吃早餐、喝牛奶、體育鍛煉的學生人數比教育前有明顯增加,偏食挑食的學生人數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4。

表4 護理新生營養教育前后飲食行為的比較(%)
健康行為的轉變過程是由知識-態度-行為的轉變,只有具備一定的知識和良好的接受教育態度,才有可能實現這個轉變[7]。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我院護理新生對營養知識缺乏全面了解,營養知識得分較低,部分營養知識的平均知曉率僅為50.73%,這與其他調查結果一致[8,9]。經過營養教育之后,學生營養知識平均得分顯著提高,部分營養知識的平均知曉率達到80.71%,說明對護理專業醫學生開設《醫學營養學》這門必修課程在提高學生營養知識水平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雖然提高人群營養知識水平有多種途徑和方法,但對醫學生而言,營養課程可能是獲得營養知識,改善營養行為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徑[10]。醫學院校應結合學生專業的特點,開設營養必修或選修課程,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方法和技巧,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營養知識,提高教學效果。
調查結果顯示,護理新生營養態度得分在營養教育前后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 >0.05),教育前多數學生具有良好的營養態度,愿意學習營養方面的知識,有必要進行營養知識的宣傳,說明在護理新生中開展營養教育的可行性。教育后學生的營養態度有了進一步的轉變,愿意把所學的營養知識用于指導日常飲食,為提高自身的健康改進不合理的膳食結構,說明學生的健康意識得到了加強,大多數學生接受營養教育的態度更加積極。
有研究顯示[11],營養態度和行為與其知識呈正相關,提高營養知識水平可以影響到其營養態度,進而引導其采取正確的飲食行為。經過一定時間的營養知識健康教育后,學生不良飲食行為有一定的改善,經常吃早餐、喝牛奶、吃新鮮蔬菜水果和體育鍛煉的人數明顯增加,挑食偏食行為有良好的糾正,購買食品的時候更加注意閱讀食品的標簽,說明營養教育對護理新生的飲食行為起到積極的作用。但是,教育后學生的營養行為平均得分僅為6.77,仍有一部分學生在教育后存在不良的膳食行為,說明有些飲食行為一般在短時間內很難發生改變,營養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工作,需要反復教育強化,才能收到理想的成效[12]。
醫學生正處于青春后期和向成年過渡期,是生長和發育的又一關鍵時期,身體的生長發育和一定的營養水平聯系在一起,而人群營養水平的提高又與營養宣傳和教育密不可分[13,14]。加強我院護理新生營養教育,通過早期開設營養學或臨床營養學課程,通過講座、專題報告、網絡等多種形式,著重向學生介紹各種食物的營養價值、營養素的生理功能、食物來源及其與健康、疾病的關系,疾病營養和特殊人群營養等相關知識,提高學生的營養知識水平,促使其形成有益于健康的營養態度,糾正不良飲食行為習慣,做到均衡膳食,合理營養,為我院護理專業學生畢業后在工作中向患者宣傳、指導營養知識及對患者進行營養治療和護理打下良好的基礎[15]。
[1] 艾爾肯·買買提吐爾遜,蘇力坦·阿巴白克里,馬哈木提·哈力克.新疆大學大學生營養知識態度行為的調查[J].新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5(4):474 -479
[2] 郭振新.對大學生營養狀況、知識和態度的現況調查與研究[J].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6(5):14 -15
[3] 陳觀進,陳新妹,李華文,等.醫科院校大學生營養知識、態度及飲食行為的調查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07,34(4):794-797
[4] 解瑞寧,龐道華,張孝霞,等.護理專業學生營養教育效果分析[J].中國校醫,2008,22(1):57 -58
[5] 孫要武,祁艷波.某醫科大學生營養教育效果評價[J].中國學校衛生,2003,24(1):57 -58
[6] 蔡美琴.醫學營養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7
[7] 邵佩蘭,徐 明.寧夏大學農學院494 名大學生營養知識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04,25(2):183
[8] Kim D,Frank A,Laura C,et al.Methods,results and lessons learned from process evaluation of high 5 school ~based nutrition intervention[J].Health Educ Beha,2000,27(2):177 -186
[9] Steven J,Glasgow K,Russell M,et al.Randomized trial of a brief dietary intervention to decrease consumption of fat and increase consumption of fruit and vegetables[J].Am J Health Prompt,2002,16(3):129 -134
[10] 許 潔,汪 洋,俞 捷,等.從醫學生營養知識調查談營養課程設置改革[J].遵義醫學院學報,2010,33(4):396 -398
[11] 朱明元,黃憶明,方 繼,等.醫學生營養知識、態度、行為的調查[J].實用預防醫學,2002,9(5):465 -467
[12]王運良,孫翔云,萬修偉,等.營養健康教育對大學生營養KAP的影響[J].中國學校衛生,2010,31(9):1044 -1046
[13] 王南平,郭 秀.健康教育對女大學生膳食營養的影響[J].中國學校衛生,2003,19(5):635
[14] 王佩渠,黨曉紅.新沂市育齡婦女缺鐵性貧血及其營養改善相關知識、態度調查[J].中國健康教育,2006,22(2):158 -159
[15] 吳漢奇,巫幸福.川北醫學院護理新生營養知識、態度、行為調查分析[J].川北醫學院學報,2010,25(2):112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