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英 尚廷慧
近年來,剖宮產率不斷上升,術中遇到合并子宮肌瘤患者也逐漸增多。對于剖宮產術中是否同時進行子宮肌瘤切除術,傳統觀念認為,剖宮產合并其它手術時,手術范圍增大,產后出血率及出血量相應增加。由于妊娠后期子宮下段變形,有的肌瘤深達宮腔不易切除,或者胎兒娩出后,子宮收縮變形,肌瘤原來位置改變,此時將肌瘤切除,難免術中出血較多,故不主張切除[1]。有學者術中發現足月妊娠時子宮肌瘤的邊界清晰,容易分離,且子宮對催產素較敏感。故認為剖宮產術中同時行肌瘤切除術是可行的。現就我院2007年1月~2011年5月行剖宮產同時剔除肌瘤且資料完整的13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總結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7年1月~2011年5月行剖宮產術同時剔除子宮肌瘤且資料完整的13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并與同期1812例單純行剖宮產的產婦作對照分析。
1.2 方法
1.2.1 麻醉方法 均采用連續硬膜外麻醉。
1.2.2 手術方法 對照組采用stark剖宮產術式,觀察組采用stark剖宮產術,待娩出胎兒后,探查有子宮肌瘤,設計合理剔除方案。如瘤體位于切口附近,可就切口處稍加分離快速剔除肌瘤后縫合子宮下段切口。如距切口較遠,則先縫切口再做肌瘤剔除。如為多發性肌瘤,盡可能選擇一個能剔除幾個肌瘤的切口。同時在瘤體周圍注射催產素或橡皮條環扎子宮下段暫時阻斷雙側子宮動、靜脈,以減少術中出血。切開宮壁肌層,暴露好瘤體后盡快鈍性剔除子宮肌瘤,盡量避免穿透子宮內膜。剔除瘤體后快速縫合。術后抗生素及縮宮素應用兩組相同。
1.2.3 觀察項目 觀察并記錄兩組術中、術后24h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病率、術后肛門排氣時間、疼痛程度、術后住院天數。術中、術后24h出血量≥500ml為產后出血。術后病率為產后6d內用口表每日測體溫4次,有2次≥38℃。出血量估計采用容積法和稱重法[2]。
表1 兩組術中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術中情況比較(±s)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觀察組 130 44±16.2 219±51.7對照組 1812 25±3.5 205±41.3 P值 <0.01 >0.05
表2 兩組術后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術后情況比較(±s)
組別 例數 術后24h出血量(ml) 術后病率(%) 術后肛門排氣時間(h)術后住院天數(d)觀察組 130 95±37 7.58 22.7±8.3 7對照組 1812 90±31.8 6.57 22.4±8.9 7 P值 >0.05 >0.05 >0.05 >0.05
2.1 兩組術中情況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因肌瘤數目不同而較對照組延長,術中出血量稍有增加,但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 兩組術后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24h出血量、術后病率、術后肛門排氣時間與對照組比較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妊娠合并子宮肌瘤剖宮產時是否同時剔除肌瘤,以往的觀點認為,妊娠期間子宮肌瘤血供豐富,剖宮產同時剔除肌瘤易出血,且此時剔除肌瘤增加了術后感染和產后出血的可能,故不主張在剖宮產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3-4]。但剖宮產時將肌瘤留在子宮上,這實際上是給患者留下病根和隱患。肌瘤可影響子宮復舊,導致惡露時間延長,甚至繼發感染[5]。術中剔除肌瘤后可避免術后再次手術增加盆腔創傷、感染、粘連的幾率,減輕患者的精神及經濟負擔。本研究表明,產后出血、產后感染、惡露時間>42d、平均住院天數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本手術方法解除了患者的病痛及恐懼,減輕了患者的心理壓力,節省了醫療費用及住院時間,同時還避免或減少了二次手術的風險,于醫患雙方均有利。因此,我院認為剖宮產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是安全可行的。
[1]何萃華.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的診斷及處理(附108例分析)[J].中華婦產科雜志,1980,15(2):84.
[2]樂杰.婦產科學[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257.
[3]連利娟.妊娠合并子宮肌瘤的處理[J].實用婦產科雜志,1987,3:17-18.
[4]董明慧,王維香,許芙蓉.剖宮產術同時行子宮肌瘤剔除術139例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11,17(29):48-49.
[5]連利娟,林巧稚.婦科腫瘤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