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拉?巴托克(Bela Bortok ),是匈牙利最杰出的作曲家、鋼琴家。他的鋼琴曲集《小宇宙》,作于1926 一1939 年,整整用了十三年完成這部鋼琴教學的鴻篇巨作,曲集中共有153 首作品,編成六冊。樂曲中展示了他這十三年全部的創作風格和思想,其中的樂曲以短小的形式陳述了二十世紀音樂的基本特征,充滿了新音樂語言和新觀念,是一部出色的鋼琴教材、精美的鍵盤史詩。
《小宇宙》是一部內容豐富、廣泛、由淺入深,是鋼琴技巧循序漸進的完整課程。其范圍:從開始極其簡單的單聲部和兩個聲部的曲子,直至最后幾冊中非常難的作品。前三冊曲目短小、精致,多以解釋各種調式,各種奏法和各種織體為主。從四冊起,一些經典作品出現。如:109 首《來自巴厘島》、141首《主題與倒影》等。這些作品的技巧性和藝術性都有相當的高度,不僅適合中學生,也適合大學生學習。又如:130 首《鄉村笑料》和148首《保加利亞舞曲六首》等,經常出現在音樂會和比賽場上。
巴托克是布達佩斯音樂學院的鋼琴教授,多年來從事鋼琴教學創作和演奏,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創作《小宇宙》時用鋼琴教師的經驗來考慮此作品,在作品中直接為教學提出了具體而嚴格的要求,從目的、奏法、選材以及在教學中會遇到的問題,應如何解決等,都寫下了生動而具體的建議,這些對今天的鋼琴“教”與“學”都具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
《小宇宙》中的每一首作品,都有明確的創作目的和訓練課題。除了樂曲標題外,巴托克還在注釋中詳加說明。如第%條《顛簸》,他說“這是一首有益于手指平行動作的練習,增強手指和手臂的協調。”
關于樂曲的演奏方法,他提出了許多詳細的建議,如第60 條《帶有持音的卡農》,他說:“(這是)四部卡農,節奏從和 拍輪換,分聲部的每一個音要實彈,持續音要聽到。”
關于教學方法,他也提出了一些啟示:首先他要求教師應熟悉樂曲的曲式。如114 條《主題與轉位》,他說:“彈之前應先將主題明確劃分,教師應予以說明,解釋其結構以及主題出現的順序。”
針對不同學生選適合的作品,是鋼琴教師最下功夫的地方,巴托克幫助我們提出了很好的解決辦法。如第19 條《雙手交叉中》中,他說:“雙手調式不同,對某些學生困難,應先教導復調及減七和弦的理論。”
《小宇宙》中有許多記譜方式,是學生在傳統的教材中從未見過的。如第21 條《四首齊奏旋律》之四,在第8 小節處有一個從未見過的符號“|” ,是巴托克獨有的,他解釋說:“表示具有停頓感,并顯示即將在左手彈出樂句。”(譜例一)

譜例一
《小宇宙》的調式非常豐富,各式各樣的調式,成了他手中的一個極其靈活的道具,它們帶來豐富效果,在聽慣了傳統和聲的耳朵里,會產生異樣的新鮮感。如第70 條《旋律配雙音》,注意調號的特別之處。他指出:“此曲為復合調式,右手是‘B’大調,左手是‘b’小調的。”這種調號的寫法,有意突出了調性的安排,給人們印象十分深刻。這種在同一樂曲中出現多調性手法,在現代音樂中屢見不鮮。(譜例二)

譜例二
節奏,作為音樂中最有活力的要素,得到作曲家高度的重視。由于他采集的匈牙利、羅馬尼亞及眾多斯拉夫民族的民歌和民間音樂被大量的運用在《小宇宙》 中,這些異域風格的素材給音樂帶來了各式各樣的節奏。《小宇宙》中從基本的傳統模式開始訓練,最后至各種復雜的交換,這就要求學生必須以最小的單位時值為基本拍。在節拍方面《小宇宙》包含了從單拍子到復拍子到混合拍子在內的各種節拍,在節奏方面,除常用的附點,切分音等節奏外,經常顛倒強弱規律,有時整首作品在速度的結構上,也區別于傳統,速度的頻繁轉換,導致速度的變奏產生。如第126條《節拍的改變》,樂曲中出現呈、互、里、旦、旦等多4 4 8 88 種節拍,并進行了密集的交替,這種“不尋常的結構及節拍,與羅馬尼亞的民間音樂很相似。變換節奏的樂句,超過了全曲的二分之一。”(巴托克語)(譜例三)
在我國傳統民間音樂中,旋律線條感要遠遠多于節奏感,節奏訓練是我們的一個弱項。《小宇宙》 中有數條節奏訓練,如:第133 條是專門練習切分音的,第140 條《自由變奏》,他說:“(此曲)對技巧與節奏方面是一個很完善的教材。”

譜例三
除以上幾方面將學生引入一個與傳統寫作截然不同的領域外,身為作曲家和鋼琴教師的巴托克,還將作曲和視唱的思維運用到《小宇宙》 中,并開拓了多種形式,這些方法為學生學琴帶來了靈活多變的可能性。如第13 條《移位》和第17 條《雙手反向彈奏》,這兩首作品采用的曲調是相同的,但編配的織體卻大不相同。其中,13 條為雙手齊奏,旋律整齊有序;而17 條,左手伴奏發生變化,是一個陌生的旋律,他稱為“不協和的曲調”。他讓學生在學習時將兩首樂曲對比著彈,收益會更好,也很有趣。
作品在視唱方面的運用,主要出現在匈牙利、羅馬利亞等地的民歌中。如:第74 條《匈牙利歌曲》,分A、B 兩段,可以獨立彈奏。其中,A段是為鋼琴而作,右手是伴奏聲部,左手是民歌旋律。而B 段是以視唱的形式亮相。作者對彈奏此條特意指出:“開始時應只用鋼琴彈奏,不加入人聲,只有練熟后才可嘗試鋼琴配合人聲。”
( 1)生動的標題,能方便老師講解,又便于學生理解
《小宇宙》中每一首樂曲都設有標題,有些說明音樂織體形式,有些說明風格特點,有些說明技術類型,有些概括表現形象,有些說明觸鍵方法,有些說明調式調性,有些說明節奏特征,有些說明表情變化等。作為一套教材,這些簡潔明白的標題,對方便教師講解和幫助學生理解,都有很大益處。如第7 條《 六度音程與三和弦》,其標題既說明了訓練目的,又指出了技術類型。
( 2 )鮮明的形象,有利于培養學生表現音樂
《小宇宙》 是為初學者而作,形象生動、鮮明就顯得尤為重要。音樂本身是抽象的,學生要將沒有生命的音符彈得富有生命,并非易事。作者讓學生初學琴時就注重通過彈奏來表現他身邊的一些形象鮮明的事物,使他們將來能更好的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如:第24 首《田園曲》、63首《竊竊私語》、125 首《劃船》 等。
( 3 )豐富的內容,能讓學生了解不同風格的樂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樂感
巴托克創作《小宇宙》的動機是:“培養學生良好而富有樂感的、完善的鋼琴音樂的風格。”這套教材內容豐富,大致可歸納為:技巧性的訓練;音級構造4的練習(調式、節奏等);形象生動的標題小曲;民族風格的樂曲等。通過這些樂曲,讓學生能接觸更多的不同風格的作品,培養學生的樂感。
( 4 )讓學生開始就接受復調音樂訓練
復調音樂訓練,是鋼琴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以往的鋼琴教學都是要待學生具有一定程度后才開始進入復調音樂的訓練。而《小宇宙》從鋼琴入門就為學生提供了非常良好的復調音樂訓練曲目,并貫穿始終。
《小宇宙》在鋼琴教學中,在世界范圍內廣泛使用,尤其是在歐洲,從小孩入門到大學生考試,《小宇宙》都是很受歡迎的。但在我國還處在“久聞其名,少聞其聲》的境地。目前,我國鋼琴教學中使用的教材以拜厄、車爾尼、巴赫和湯普森等為主。
拜厄教材,是一本以古典及浪漫派時期音樂為背景的鋼琴曲集,是當前我國絕大多數初學者的首選教材,使用率相當高。此教材作為技巧性的練習,確實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它為初學者提供了比較系統的練習內容。但此教材也存在不足之處,如:一律大小調體系;節奏僅僅包含傳統的4/4、2/4、3/4,基本上采用主調寫法,旋律在右手,缺乏左手訓練,而每一首都沒有標題。另外,在開始兩手都由高音譜表,影響學生對低音譜表的熟悉。最后部分(流暢性的訓練)納入了民歌,豐富了學生的音樂語言,但缺乏復調訓練。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將《小宇宙》 中與之同等程度的練習來加以補充、調劑,則可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車爾尼練習曲比拜厄要求高一些,偏重純粹的手指訓練,特別重視音階、琴音的訓練,樂句方整,結構均勻,偏重顆粒均勻,富有彈性、波浪起伏的快速音群,學生通過此曲練習,可以了解古典時期的音樂風格。另外,OP、599 對左手的訓練不夠。如果將《小宇宙》搭配使用,可以開闊學生視野,還可以讓學生掌握更廣泛的風格類型。
這本教材比“拜厄”和“車爾尼系統”出現得較晚,但受到廣泛歡迎。此教材吸收了不少民歌,改編了一些著名音樂主題,顯得生動,增加音樂知識,還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小宇宙》在這方面顯得更有目的性和系統性。
巴赫的復調音樂是每一個學琴者必須學習的曲目,《小宇宙》的復調訓練和巴赫的復調作品相比,各自鮮明的體現了時代特征。巴赫復調是按嚴格的大小調體系而作,結構嚴謹,聲部協調,可以使學生了解巴羅克時期的風格,掌接觸鍵的方法,把握熟悉復調思維。而《小宇宙》復調訓練貫穿始終,體現出這套教材的特色。它的復調經常建立在雙調式上,音響新穎奇特,體現了20 世紀的音樂風格。如將兩首搭配穿插使用,可以使學生更加全面地掌握各種復調風格。另外《小宇宙》中的一些簡易復調練習曲,在技術上還可以作為進入巴赫復調作品的預備練習。
《小宇宙》也有它不足之處,雖然它仔細安排了進度,要求學生要有全面的素質,但相對來講它并不側重技術本身,而偏重于學生把握現代音樂風格,因此,對一些音階、琴音等重要基本技巧練習較少。
從以上對《 小宇宙》 的分析看,巴托克不拘一格的寫作手法和新穎的安排,對我們今天的“教”與“學”都有很大的幫助,由此可見,他對待鋼琴同行和學生是真誠的,而毫無保留的。同時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看出《小宇宙》和現行的鋼琴教材都有不夠完善之處,如果將《小宇宙》 納入我們現行的鋼琴教材體系之中,讓它與傳統教材結合使用,相輔相成,互補長短,可以為學生提供一種嶄新的音樂,又與傳統音樂保持著一定的聯系,更重要的可以完善我們今天的鋼琴教學內容,這是具有現實意義和實踐意義的。
[1]《 <小宇宙>初級鋼琴教程》 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
[2]董學渝《 巴托克——<小宇宙>分析及演奏法》 臺灣全音出版社出版。3、《巴托克傳》拉約什萊斯瑙依著,顧連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