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
自發性氣胸是臨床呼吸系統的常見病癥,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原發性氣胸指的是在常規檢查中沒有發現明顯的氣胸癥狀,而繼發性氣胸則繼發于各種肺臟疾病,例如慢性肺結核、彌漫性肺間質纖維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等,該病通常不難診斷[1,2]。但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自發性氣胸疾病在診斷上常會產生困難,而且該病發病急,病情發展速度快,十分容易引發嚴重的呼吸衰竭。而且老年患者的肺功能相對較差,加之縱膈擺動和回心血量的減少,易導致心、肺功能的衰竭,嚴重時可能危及生命,是內科重癥病之一。本文選擇了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自發性氣胸患者進行觀察分析,現將結果呈現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文選擇了2008~2011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自發性氣胸患者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為52~76歲。所選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診斷標準[3]。本文中所選擇的這些患者在年齡、性別以及其他相關因素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該患者中行胸腔閉式引流23例,行胸膜穿刺抽氣減壓19例,在絕對臥床休息后實行肺復張的閉合型氣胸患者8例。觀察患者的發病誘因與臨床表現。
1.3 統計學方法 研究中所得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包SPSS15.0進行統計學方面的分析,采用Excel進行表格統計,以P<0.05代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發病誘因:屏氣用力(如舉重物、用力排便等)10例(20%),呼吸道感染且伴有嚴重咳嗽患者22例(44%),情緒出現異常波動患者4例(8%),未發現明顯誘因14例(28%)。臨床表現:41例患者呼吸困難情況加重,煩躁不安患者3例,具有刺激性咳嗽患者6例,有胸痛現象患者2例。

表1 該患者發病誘因統計表

表2 該患者臨床表現統計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肺泡內壓力增高持續時間長,肺泡毛細血管供應的血量減少,肺組織的營養障礙使得肺氣泡的彈性與耐受壓力功能減弱,易引發自發性氣胸[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自發性氣胸的臨床特點:①該疾病多發生于男性群體。②發病誘因多是呼吸道感染伴有嚴重咳嗽。③呼吸困難是該病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胸痛現象發生較少,這是由于老年患者的病程較長,肺功能較差,基礎病變嚴重,長期病痛使得患者對疼痛耐受性好或者反映遲鈍,即使是輕微的肺壓縮也能夠使代償肺功能失去代償,致使肺功能衰退進一步加重,這也極易導致該疾病反復發作;④合并癥和原發病癥經常將該疾病掩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通常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喘息、呼吸困難,當這些病癥嚴重時,總會被誤認為存在酸堿失衡、心功能不全、哮喘等[5]。⑤病情嚴重且發展速度快,當患者的肺壓縮>30%時,除接受一般的治療外,還需盡早接受胸腔閉式引流術或者胸腔穿刺抽氣減壓治療,以緩解或阻止病情發展。⑥自發性氣胸的發生受不同分型的影響:氣腫型并發氣胸是三種類型中最為常見的,其癥狀嚴重,病程發展快,需要立即進行胸腔閉式引流排氣,才能緩解癥狀。支氣管型并發氣胸發病率較低,并且癥狀輕微,常采用胸腔穿刺或保守治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自發性氣胸臨床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加重。如在就診時發現呼吸困難、呼吸衰竭、肺部感染,并且在相關治療后不能取得良好效果,則應懷疑存在自發性氣胸,并且要注意有無氣管移位和單側呼吸音減弱,及早檢查胸部X線片,及時明確氣胸診斷。老年患者年齡大,身體素質較差,病情變化速度快,治療時要以綜合措施為主要措施,及早排氣,緩解患者病情,以減少死亡人數。
[1] 李友林,郭亞紅,倪健,等.阻塞性肺氣腫的首診癥狀與診斷.中國全科醫學,2008,7(6):367.
[2] 郝偉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國全科醫學,2008,7(6):365.
[3] 蕭柏薔.呼吸內科學.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9:333-336.
[4] 陶仲為.自發性氣胸診治的五個問題.臨床肺科雜志,2009,9(3):205-206.
[5] 陳杭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國全科醫學,2009,5(6):499-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