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乃君
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以嬰幼兒發病為主,大多數患者癥狀輕微,以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為主要特征。少數患者可并發無菌性腦膜炎、腦炎、急性遲緩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個別重癥患兒病情進展快,易發生死亡。少年兒童和成人感染后多不發病,但能夠傳播病毒[1]。
疫情資料來源于我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08~2011年疫情資料,經統計學處理,進行各個方面的對比分析,人口資料來源于舒蘭市統計局。
2.1 流行情況 據我市疫情報告統計,2008~2011年手足口病發病情況為2008年發病198人,發病率為31.43/10萬,2009年發病696人,發病率為110.48/10萬,2010年發病1161人,發病率為184.29/10萬,2011年發病97人,發病率為15.40/10萬。從這幾年的發病率可以看出,每隔2~3年為一個發病高峰。
2.2 年齡分布 分布年齡大多分布在0~20歲范圍內,其中0~3歲發病1466人,占發病人數的68.19%,4~7歲發病627人,占發病人數的29.16%,8~20歲發病57人,占發病人數的2.65%。發病年齡以0~5歲嬰幼兒童為主。
2.3 人群分布 手足口病在各種人群中發病差異很大,以0~5歲嬰幼兒童最多,為2062人占發病人數的95.91%,學生發病70人,占發病人數的3.26%,其他行業很少發病。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4 地區分布 手足口病在我市城區及17個鄉鎮均有發生,其中城區居民發病人數為385人,占發病人數的17.91%,鄉鎮居民發病人數為1765人,占發病人數的82.09%,鄉鎮的發病率遠大于城區人口的發病率。
2.5 季節分布 手足口病分布極為廣泛,無嚴格的地區性,四季均可發病,以夏秋季多見,冬季發病較為少見。本病呈暴發流行后散在發生,該病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復雜,在短時間內可造成較大規模流行。
3.1 通過對我市2008~2011年手足口病發病情況的分析,手足口病患者主要是5歲以下嬰幼兒童,占全部發病人數的85~95%左右,原因在于人體在感染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之后,無論是顯性感染還是隱性感染人體都會攜帶一定數量的病毒,感染后都可獲得一定的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別感染后抗體缺乏交叉保護力,因此人群可感染發病。成人由于機體免疫機制發育成熟、抵抗力強,很少出現臨床癥狀。嬰幼兒童由于免疫系統發育不成熟,抵抗力低,因此已被感染而出現一系列臨床癥狀,所以發病率高。
3.2 我市手足口病發病鄉鎮遠高于城區,這與人們的認知度有很大關系。鄉鎮環境衛生、食品衛生都比較差,不良的個人衛生習慣等都可引起該病的傳染與傳播。
3.3 夏秋是手足口病的高發季節,主要與溫暖、潮濕、多雨以及氣候變化等因素有關,是腸道傳染病發病的高發季節,雖然目前還沒有相關疫苗,但是要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是完全可防、可治、可控的。
根據引起手足口病病毒的特點和傳播途徑,要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和飲食習慣,如飯前便后要洗手、勤洗澡等,要飲開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飯剩菜要完全加熱后再食用。
家長要經常對孩子居住的房間進行通風換氣,盡量少帶孩子去擁擠的公共場所,特別是盡量避免與發熱、出疹性疾病的兒童接觸,減少被感染的機會。注意孩子營養的合理搭配,還要讓孩子休息好,適當曬曬太陽,增強自身的免疫力。
因此我市在以后的預防控制工作中,要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以農村為重點,加強監測。提高監測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關鍵,要做好疫情報告。托幼單位要做好晨間檢查,及時發現患者,明確病原學診斷,并做好患者糞便及其用具的消毒處理,預防疾病的蔓延擴散。衛生工作人員要認真做好各項預防控制措施的組織和落實,以降低我市手足口病的發病率。
[1]衛生部發布的《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