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綱
目前在臨床上,冠心病為由于冠狀動脈狹窄以及供血不足等諸多因素所導致的心肌機能障礙或者是器質性病變。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存在相對較高的血管滲透性,能夠對血管形成產生促進作用,對于冠心病患者的病情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超敏C反應蛋白為炎癥標志物的一種,能夠獨立于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從而對患者的預后進行預測[1]。在本次研究,我們對在過去一段時間里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和同期健康體檢者分別進行清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以及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檢測,并對檢測結果進行比較分析。以下內容為本次研究中的結果報告。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中的所有研究對象均為在過去幾年時間里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病例37例以及同期體檢健康者35例。冠心病組男21例,女16例,患者年齡46~79,平均年齡為(61±12.36)歲;健康組男19例,女16例,年齡47~79歲,平均(60±12.17)歲。本次研究患者的年齡以及性別等一般資料之間存在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中的冠心病組患者均符合冠心病診斷標準,且不存在腫瘤、心肌病、糖尿病、肝腎功能不全以及自身免疫性病等癥狀。
1.2 方法 ①研究方法: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病例37例,并另抽取同期健康體檢者35例。將其分為冠心病組和健康組。在分組結束后分別對這兩組研究對象進行血清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水平檢測和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檢測,并將所有的檢測結果進行統計處理,而后對這兩組研究對象的檢測結果進行比較分析。②檢測方法:本次研究對象均在清晨空腹靜脈予以采集血液約4 ml,在3500 r/min的轉速下進行高速離心處理,在離心10 min后,對標本進行低溫保存留以備用。檢測時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對血清中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和超敏C反應蛋白含量進行測定。
1.3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數據均采用SPSS 18.0統計學數據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比較分析,冠心病組患者的血清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以及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檢測結果比較情況()

表1 兩組患者檢測結果比較情況()
冠心病組37 312.39±42.15 22.17±10.03健康組 35 136.62±37.21 0.84±0.21 P值-<0.05 <0.05
對于在正常情況下而言,人體內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的含量相對較低,而在發生炎癥以及腫瘤等一些病理條件下該物質的含量會顯著升高。經相關的臨床研究已經證實,在發生心肌缺血或者是缺氧時患者的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的表達會發生顯著增加。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能夠對血管新生、血管內皮細胞增殖以及血管活性物質的合成等產生顯著的促進作用,該物質在冠心病的發生以及發展的過程中均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已經越來越受到臨床工作者的重視[2]。對于健康人群而言,血清中的超敏C反應蛋白的含量相對很低。而在發生炎癥反應以及組織損傷的急性階段,其含量會發生急劇升高的現象,并且還會表現出升高水平同組織損傷程度呈現一定的正比關系。相關臨床研究證實,超敏C反應蛋白同冠心病的發生、發展以及預后等存在十分密切的關系,超敏C反應蛋白為導致心血管疾病發病的一個獨立的危險因素[3]。
動脈粥樣硬化為冠心病的一個主要的病例變化,相關研究證實,hs-CRP、白細胞介素、基質金屬蛋白酶-2以及基質金屬蛋白酶-9等幾項血清學檢查指標同同患者的冠狀動脈粥樣斑塊進展以及破裂、心肌缺血、冠心病心臟重構具有十分密切的關系。目前對冠心病二級進行預防的常用藥物主要包括有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阿司匹林、β受體阻滯劑以及他汀類藥物等。
在本次研究中,分別對冠心病患者和體檢健康人群進行了血清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以及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檢測,并對這兩組的檢查結果進行了比較分析,發現冠心病組的兩項指標的檢測結果均顯著高度健康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一結果與相關文獻報道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冠心病患者的血清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以及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會顯著高于正常人,因此對冠心病患者進行這兩項水平的檢測,對患者的診斷、治療以及預后均具有顯著的意義,在今后的臨床診療工作中值得其予以高度的注意。
[1]王會玖.冠心病患者血清中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與超敏C反應蛋白的變化及臨床意義.醫藥論壇雜志,2011,32(21):298-299.
[2]朱琳琳.冠心病患者血清中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與超敏C反應蛋白的變化及臨床意義.新鄉醫學院學報,2010,27(13):367-368.
[3]涂江虹.不同類型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應蛋白含量變化的臨床意義.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08,12(32):1291-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