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愛新
慢性心衰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疾病,是各種心臟病患者走向死亡的最后“共同通道”,其預后差,發病率較高,研究其發生發展機制,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研究表明:尾加壓素有介導血管收縮、心肌缺血、循環障礙等一系列心血管效應。對于慢性心衰的臨床診斷、病情評估可能起重要作用。本研究通過觀察UⅡ在慢性心衰患者血漿中含量的變化,探討其參與慢性心衰的病理過程的可能機制,同時,它可能成為一種新的診斷慢性心衰、評價慢性心衰嚴重程度的客觀指標。
1.1 一般資料 安陽市第三人民醫院自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間住院治療的慢性心衰患者76例,男40例,女36例,年齡50~80歲,平均(67.6±10.8)歲,為心力衰竭組,并按NYHA心功能分級分為四組:一般體力活動不受限制,不出現疲勞、乏力、心悸、呼吸困難、心絞痛等癥狀,無心力衰竭的癥狀和體征,即NYHA心功能Ⅰ級為Ⅰ組20例;體力活動輕微受限,一般活動就出現氣急、心悸,即NYHA心功能Ⅱ級為Ⅱ組26例;體力活動明顯受限,輕體力活動即出現心力衰竭癥狀、體征,休息后好轉,即心功能Ⅲ級為Ⅲ組22例;安靜狀態下即有心力衰竭表現,完全喪失體力活動能力,即NYHA心功能Ⅳ級為Ⅳ組18例。對照組選取20例健康人,其中男10例,女10例,平均年齡(44.6 ±7.6)歲。
1.2 方法 血液標本處理:所有入選的患者,于入院第2天清晨空腹抽取靜脈血2 ml,預先應用10%乙二胺四乙酸(EDTA)(15 μl/ml)抗凝,并加入抑肽酶(50 μl/ml)抑制肽酶活性。充分混勻后全血離心(3000 r/min,4℃,離心10 min),取上清液置于-70℃低溫冰箱中保存待測。
人尾加壓素Ⅱ的測定:采用放免法測定,試劑盒購自北京華英科技有限公司,嚴格按照產品說明書操作步驟進行。
1.3 統計學方法 對試驗各組觀察指標數值進行成組統計學檢驗。統計用SPSS 10.0統計軟件分析。兩組間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相關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以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心衰組與對照組尾加壓素Ⅱ水平比較 心衰組血漿尾加壓素Ⅱ含量是(2.65±0.73)pg/ml;對照組(5.23±0.85)pg/ml,血漿尾加壓素Ⅱ含量低于對照組,與對照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心衰各亞組與對照組尾加壓素Ⅱ水平比較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隨著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血漿尾加壓素Ⅱ含量逐漸減低。分別為Ⅰ組(5.08±0.24)ng/ml;Ⅱ組(3.56±0.94)ng/ml;Ⅲ組(2.42 ±0.56)ng/ml;Ⅳ組(1.65 ±0.78)ng/ml。心力衰竭患者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Ⅱ組、Ⅲ組、Ⅳ組與對照組(5.23±0.85)ng/ml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Ⅰ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
2.3 血漿尾加壓素Ⅱ水平與慢性心衰嚴重程度的關系 血漿尾加壓素Ⅱ水平與冠心病嚴重程度負相關(r=-0.743,P<0.001),即心衰病變越重,血漿尾加壓素Ⅱ水平越低。

表1 心衰各組與對照組UⅡ水平比較
尾加壓素II(urotensin II,UII)最初是Bem[1]從硬骨魚的脊髓尾垂體中分離出的一種生長抑素樣環肽,具有血管活性作用,是體內最強的縮血管物質。Douglas等[2]的研究表明在健康對照組心肌UⅡ的mRNA和UⅡ蛋白免疫活性基本沒有或極少有表達,在早期慢性心衰患者心肌細胞與內皮細胞中僅有有少量表達,但在終末期心衰患者中有大量表達,該研究結果說明,UⅡ慢性心衰患者中起關鍵作用。Kruger等[3]實驗也證實不論運動或靜止狀態CHF患者血漿UⅡ和正常對照組無統計學差別,和Dschietzig結論一致。但也有研究發現[4]:心衰患者血漿UⅡ濃度明顯低于對照組,隨心衰加重,UⅡ進一步下降。治療后血漿UⅡ較治療前增高,提示UⅡ濃度有可能作為臨床觀察心衰嚴重程度的客觀指標之一。
本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血漿尾加壓素Ⅱ含量低于對照組,隨著心力衰竭程度的加重,血漿尾加壓素Ⅱ含量逐漸減低。分別為Ⅰ組(5.08±0.24)ng/ml;Ⅱ組(3.56±0.94)ng/ml;Ⅲ組(2.42 ±0.56)ng/ml;Ⅳ組(1.65 ±0.78)ng/ml。心力衰竭患者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Ⅱ組、Ⅲ組、Ⅳ組與對照組(5.23±0.85)ng/ml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Ⅰ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血漿尾加壓素Ⅱ水平與慢性心衰嚴重程度負相關,即心衰越重,血漿尾加壓素Ⅱ水平越低。這表明尾加壓素Ⅱ水平的減少可能與心衰的病情進展有關,提示尾加壓素Ⅱ可作為慢性心衰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觀察指標之一。
慢性心衰患者血漿UⅡ水平低于對照組可能的機制是:①雖然心衰時有大量的UⅡ表達,但因心衰時組織利用也高,所以外周血中UⅡ水平較低。②研究證明在心功能衰竭過程中,體肺循環淤血,肺動脈壓力明顯增高,尾加壓素Ⅱ前體mRNA及尾加壓素Ⅱ濃度下降,提示心力衰竭時肺動脈壓力升高是尾加壓素Ⅱ濃度降低的重要調節因素。③研究證明:UⅡ有可能已在微循環被迅速清除,故靜脈血中水平并無升高。
UⅡ作為目前收縮血管活性最強的活性肽,它在慢性心衰中的病理生理意義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因此深入開展該方面的研究,可能具有潛在的、重要的臨床價值。隨著對UⅡ不斷深入研究,在不久的將來,UⅡ可能成為診斷和評價冠心病嚴重程度的一個新靶點。
[1]Bern HA,Pearson D,Larson BA,et al.Neurohormones from fish tails;the caudal neurosecretory system.I.“Urophysiology”and the caudal necrosecretory system of fishes.Recent Prog Horm Res,1985,41:533-542.
[2]Douglas SA,Tayara C,Ohlstein EH,et al.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and expression of myocardial urotensin lI.Laneent,2002,359(9322):1990-1997.
[3]Kruger S,Graf J,KunzDEur,et al.J Heart Fail,2005,7(4):475-478.
[4]鐘萍,李志棵,唐朝樞.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管活性物質變化的臨床意義.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5,25(1):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