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金敏
小兒厭食癥是兒科門診常見的、多發的一種慢性食欲障礙性疾病,以小兒(主要是3~6歲)較長期的食欲減退或食欲缺乏,伴便秘、腹脹、腹痛,甚至拒食為主要臨床表現。現將近幾年我院用醒脾養兒顆粒聯合嗎丁啉治療小兒厭食癥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08年1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兒科門診就診的厭食癥患兒120例。入選標準:符合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診斷標準[1]。排除因各種疾病原因所致厭食者;3 d內服用過其他治療厭食癥藥物者;不能合作完成整個療程者。采用隨機方法分為治療組60例,對照組60例,治療組中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齡(4.52±0.83)歲;病程(36±12.77)月。對照組中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齡(4.38±0.76)歲,病程(34±13.51)月。兩組患兒在年齡、性別、病程、臨床表現上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兒均給予改善飲食習慣,停用其他一切藥物。對照組給予一般常規治療(如口服復合維生素B液、胃酶合劑、腸道微生態制劑等)單獨或聯合應用,療程4周。治療組給予醒脾養兒顆粒(貴州健興藥業有限公司生產),溫開水沖服。1~2歲,4 g/次,2次/d,3~6歲,1次 4 g,3次/d。嗎丁啉(西安楊森制藥有限公司出品),0.3 mg/(kg·次),3次/d,飯前15~30 min口服,療程4周。
1.3 觀察指標 臨床癥狀及體征變化:包括中醫癥候,舌脈及食欲、食量、體重的變化。
1.4 療效標準 顯效:食欲明顯恢復,食量恢復到原有水平的3/4,原有癥狀基本消失者;有效:食欲有改善,食量有所恢復,但未達到原有水平的3/4;原有癥狀減輕者;無效:食欲與食量均無改善。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將數據輸入數據庫并進行統計分析,統計方法主要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例,%)
小兒厭食癥在近幾年來日益增多,病因很多,絕大多數不是由于器質性疾病引起的,而是由于不良的飲食習慣、不合理的飲食制度、不佳的進食環境及家長和孩子的心理因素造成的。現代醫學認為其發病機制可能是多種原因致使食欲中樞由興奮轉為抑制,胃腸功能疲勞,胃腸蠕動減慢、排空延遲,消化液分泌減少,消化酶活性降低所致[2]。中醫學認為本病多因喂養不當,胃陰不足,脾胃氣虛所致[3]。嗎丁啉是一種新型胃動力藥,它是一種不易滲透入中樞的多巴胺拮抗劑。它能增強食管下部括約肌張力,促進胃排空[4]。從而增加患兒的食欲及饑餓感。醒脾養兒顆粒中大毛丁草袪風濕、解毒,山桅清熱利濕、鎮靜,蜘蛛香行氣散寒,一點紅生血活血。諸藥合用具有調理脾氣、虛滯,醒脾開胃,補虛安神,清熱解毒,固腸止瀉的作用。該藥使脾升胃降,運化健脾,服后醒脾開胃,厭食之癥驟然見效。本組資料顯示,兩藥合用治療小兒厭食癥療效顯著,未見明顯毒副作用,值得推廣應用。
[1]張國成,陳星琪,蘇淵.兒科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5-218.
[2]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275-1276.
[3]衷誠偉.中醫兒科學.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140-141.
[4]郭建強,古成明.多潘立酮的作用機制及臨床應用新進展.中華內科雜志,2001,40(1):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