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理社
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PSVT)是一種臨床常見的快速型陣發性心律失常,具有突發、突止的特點,患者心率一般在150~250次/min,可出現心悸、胸悶等癥狀,雖然多數無生命危險,但若頻繁發作、長時間持續則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PSVT的發病基礎多為房室旁道的存在或房室結功能上的傳導性和不應性的差異,對其治療應以及時恢復竇性心律為關鍵。我院自2010年9月至2012年3月分別采用普羅帕酮與三磷酸腺苷治療PSVT患者共66例,通過對比分析發現兩種藥物治療PSVT各具優勢,但整體療效均較滿意。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2010年9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患者66例為觀察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的診斷標準,并經心電圖檢查確診。將66例患者隨機分為普羅帕酮治療組(A組)和三磷酸腺苷治療組(B組),每組33例。其中A組男21例,女11例;年齡22~75歲,平均(51.12±5.72)歲;心率(188.37±18.87)/min。B組男22例,女10例;年齡21~76歲,平均(50.86±6.52)歲;心率(190.10±16.67)/min。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心率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普羅帕酮組:普羅帕酮70 mg+10%葡萄糖溶液30 ml,10 min內緩慢靜脈推注完畢,無效者,15 min后重復靜脈推注一次。三磷酸腺苷組:按體重給藥,初劑量為0.1 mg/kg,如未轉復竇性心律,間隔5 min后以0.1 mg/kg遞增,最大劑量為0.3 mg/kg,注射后均立即以生理鹽水5 ml注射沖洗。
1.3 療效標準 ①顯效:注射藥物后30 min內PSVT消失,恢復竇性心律,癥狀緩解。②有效:注射藥物后30 min,PSVT心室率減慢,但未中止,未轉成竇性。③無效:注射藥物30 min后PSVT無變化。以顯效率和有效率之和作為總有效率。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并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普羅帕酮治療組(A組)總有效率為87.88%,三磷酸腺苷治療組(B組)總有效率為90.91%,兩組總有效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組復律時間明顯長于B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2.2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普羅帕酮組出現頭昏、胸悶各1例,對癥處理后癥狀消失;三磷酸腺苷組出現竇緩2例,竇性停搏、心悸、胸悶各1例,對癥處理后癥狀消失。兩組不良反應率分別為6.06%(2/33)和15.15%(5/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根據發生機制不同,臨床上將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分為折返性室上性心動過速、自律性增高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和觸發激動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研究表明大部分PSVT是由折返機制引起的[1]。目前,對PSVT的治療雖然已進入經導管介入治療階段,但在多數基層醫院仍以藥物治療為主要方法[2]。普羅帕酮是Ic類抗心律失常藥,為臨床常用的PSVT轉復藥物之一。其治療PSVT的機制是通過降低或抑制竇房結、心房、房室結、心室的自律性和傳導性及細胞膜的鈉通道,延長動作電位及有效不應期,減慢傳導速度,從而抑制心動過速。三磷酸腺苷是一種強迷走神經興奮劑,其進入體內生成的腺苷可與房室結區腺苷A1受體結合,從而抑制慢反應纖維的慢鈣離子內流,阻滯或延緩房室結折返的前向和逆向傳導[4]。因起效迅速、半衰期短,三磷酸腺苷終止PSVT的臨床療效也被廣泛認可。
本研究結果顯示三磷酸腺苷和普羅帕酮終止PSVT的療效相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三磷酸腺苷復律時間明顯短于普羅帕酮,提示三磷酸腺苷較普羅帕酮起效快速,三磷酸腺苷靜脈注射僅需使其達到瞬間濃度高峰即可,原因在于其可在1~2個心動周期的之間內延長房室結有效不應期,從而終止房室結內折返和旁路折返機制引起的心律失常,且由于其在血漿中半衰期短,完全清除一般在30 s內,無累積效應。但三磷酸腺苷快速靜脈注射易發生竇緩和竇性停搏等較嚴重的不良反應,在用藥過程中應持續心電監護,測量血壓及心率,以便及時發現并采取救治措施。
[1] 馬躍,于燕,王立新.藥物治療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的對比研究.中外醫療,2011,10:105-106.
[2] 胡大一.心律失常藥物治療的若干進展.中國介入心臟病學雜志,2003,11(4):215.
[3] 李華平,徐榮豐.三磷酸腺苷普羅帕酮治療82例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的臨床觀察.中國醫藥導報,2009,6(27):40.
[4] 賀鵬,周黎.三磷酸腺苷治療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的臨床研究.中國水電醫學,2006,(4):193-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