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輝 王文獻 孫傳順 岳恒志 王珂 王文獻 石拓 劉錦濤 何艷
肝豆狀核變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HLD)最初由Wilson等[1]于1912年作了較全面描述,又稱wilson病。是一種少見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銅代謝障礙疾病,其遺傳缺陷是在染色體13的長鏈上,1921年正式命名為肝豆狀變性。該病首發癥狀多樣化,伴有多臟器損害,早期誤診率很高[2]。近年來隨著CT及MRI技術的廣泛應用,HLD臨床發現率及早期確診率明顯有所提高,本組總結36例HLD的CT、MRI和臨床資料,對有關問題進行探討。
36例(HLD)患者中,男20例,女16例,年齡10~38歲,平均14.5歲,陽性家族史21例,36例中,有明確肝炎史26例,肝炎史不祥7例,3例無肝炎史,檢測血鈣的25例中19例降低,為0.23~1.05 mmol/L,堿性磷酸酶8例升高,達156~212 U/L。眼科裂隙燈檢查異常。KayserFleischer(K-F)環陽性36例,血液生化異常,血清銅氧化酶活力下降和血清銅藍蛋白水平下降,和尿銅含量增高。典型錐體外系神經癥狀30例,不典型肝、腎、胃腸道等癥狀6例。影像學檢查異常36例。其中腦MR檢查30例,腦CT檢查26例。
CT機使用使用東芝16排螺旋CT機掃描,以OM為基線,窗寬90 mm,窗位30 mm,常規則層厚及層距為8 mm掃描,病灶部位加層厚及層距5 mm薄層掃描。MR檢查用使用Simens 1.0T超導型和Hitachi AipisII0.3T永磁型磁共振成像機,頭部線圈,層厚6~8 mm,間距1~2 mm,SE序列T1WI:TE15 ~26 ms,TR350 ~500 ms;T2WI:TE80 ~120 ms,TR3500~5000 ms,FIR 序列 TR8500 ms,TE120 ms。常規橫斷面T1WI+T2WI+FIR+矢狀面T1WI。部分加做矢狀面和冠狀面重T2WI。
MRI表現:30例均可見雙側基底節區對稱性條狀或新月形異常信號。其中殼核30例,尾狀核16例,丘腦15例,蒼白球、紅核各3例,黑質、大腦腳網狀結構、腦橋橋核、額葉白質各2例(圖1~4)。主要呈長T1長T2信號,FIR高信號。典型者在T2WI及FIR圖像基底節層面上,依據受累基底節神經核團的不同,分別表現為“啄木鳥”、“八字”、“雙八字”和“展翅蝴蝶”樣改變等征象。啄木鳥樣改變為側位觀鏡面像,由兩側尾狀核頭部病變構成啄木鳥頭部,殼核實心高信號或周邊殼樣高信構成啄木鳥身體,丘腦腹外側核團呈點狀高信號構成啄木鳥瓜部,雙側則形成啄木鳥側面鏡像(圖1)。T1WI上上述影像表現為長T1較低信號。必須注意正常人尾核頭、殼核在T2圖像上也呈稍高信號,但顯著輕微,絕不亮白致密,更無明暗不均,且無丘腦病變,可資鑒別。丘腦病變缺如者,則呈“缺瓜啄木鳥”樣改變,“八字樣”改變為僅有殼核病變者,“雙八字”樣變為殼核+丘腦病變,如丘腦病變范圍較大,加上豆狀核病變,則呈“展翅蝴蝶”樣改變(圖2)。上述各種腦部MR改變均有殼核受累。26例HLD患者CT檢查顯示基底節區對稱性的低密度影,大小、范圍、形態、密度近似(圖5),可位于豆狀核、尾狀核、丘腦區和額葉等部位,其中5例CT僅發現基底節區病灶,MR側發現大腦腳、橋核多處病灶。15例患者輕度或中度腦萎縮,表現為腦室擴大及不同程度的腦溝裂增寬等腦萎縮表現。

HLD 因其病理特征為肝硬化和腦基底節區的豆狀核變性而得名。本病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銅代謝障礙疾病,銅藍蛋白(CP)合成障礙是本病最基本的遺傳缺陷,患者血清銅降低,由于游離銅離子不能與銅蛋白結合,過量銅沉積在肝、腦、腎和角膜組織而致病,整個神經系統均可受累,主要累及組成錐體外系的基底節神經核團,包括豆狀核、尾狀核、屏狀核以及錐體系功能有關的丘腦底核、黑質和紅核。其中尤以豆狀核內的殼核最為明顯,其次為蒼白球及尾狀核。殼核最早發生變性、萎縮,色素沉著加深,類似變化還可出現在小腦齒狀核及大腦皮質等部位。腦MRI表現可反映病理變化,最多見和最具特征性的征象是雙側豆狀核對稱性異常信號,同時MRI表現能反映本病臨床嚴重程度,有殼核異常信號者最重,其次為蒼白球異常信號灶,僅有腦萎縮者最輕,殼核受累常出現對稱性條形或新月形異常信號區、形如“八字”或“展翅蝴蝶”這與其解剖結構是一致的。
MRI因對信號變化的敏感及沒有骨偽影,對肝豆狀核變性腦部病變檢出明顯示優于CT[1]。肝豆核變性腦部病變的分布頻率有多種的報道,Roh等[2]報道25例治療前病例,病變分布為雙側丘腦92%,殼核68%,蒼白球40%,尾狀核20%,小腦16%,腦白質4%;King等[3]報道22例分布為丘腦50%,殼核40%,蒼白球41%,中腦75%,橋腦82%,小腦50%,本組30例患者MR檢查均有腦部信號異常,分布為殼核30例,尾狀核16例,丘腦15例,蒼白球、紅核各3例,黑質、大腦腳網狀結構、腦橋橋核、額葉白質各2例,因各家報道所入選的病例數不一,所有機器不同,治療與治療時間長短、病變分布頻率相差較大,幾乎所有區域的灰白質都可受累,病變分布頻率最高的是豆狀核(36% ~72%)[1-4],其次是腦干[1-4],在腦干,病灶往往是對稱分布在大腦腳、中腦被蓋、黑質紅核及導水管四周灰質[2]。在丘腦病變中,異常信號往往是對稱的。Haan等[5]將病變信號分為3種,第一種是T2WI高信號為主,第二種是T1WI高信號為主,第三種是T2WI低信號。第一種病變信號為最常見,可發生在基底節、丘腦及及下丘腦區域。現在普遍認為在灰質的T2WI高信號是由于水腫、腦質增生、神經元壞死及囊樣變性所致。在白質的T2WI高信號是由于脫髓鞘、軟化、海綿樣變性及空洞形成。T2WI高信與銅離子的順磁性無關,可能因為銅離子以細胞內形式聚集[5]。第二種病變信號主要發生在蒼白球[6],本組有4例尾狀核及豆狀核T2WI高信號,第三種異常信號主要發生在基底節[1、3],本組有2例下丘腦低信號,可能患者在未經治療或治療較差時,銅在腦組織中的聚集量逐漸增多,其順磁作用明顯超過了水腫和膠質化所造成T2WI高信號。腦萎縮是本癥較常見的腦部異常,彌漫性腦萎縮較局限性腦萎縮更常見。Grimm[7]文獻報道肝豆狀核變性患者的腦萎縮發生率為68%,本組腦萎縮的發生率較低(42.0%),可能與本組病例年齡較小和病程較短有關。現在普遍認為腦萎縮與銅的毒性有關。由于肝豆狀核變性患者的遺傳缺陷,銅不能排入膽汁而在肝細胞中聚集起來并對肝細胞造成損傷,壞死的肝細胞再釋放銅損傷其他臟器,如腦、腎臟等[8,9]。因此肝臟受損往往是肝豆狀核變性兒童最初和最顯著的表現。
總之,MRI作為一種無創傷性檢查手段,其典型表現結合CT及臨床表現,角膜K-F環,血、尿銅及銅藍蛋白等生化指標,對肝豆狀核變性的診斷及預后具有重要意義。鑒別診斷主要包括中毒性腦病和缺氧性腦病等。
[1]Magalhaes ACA,Garamelli P,Menezes JR,et al.Wilson's disease:MRI with clinical correlation.Neuroradiology,1994,36:97.
[2]King D,Walshe M,Kendall E,et al.Cranial MR imgaging in wilson's aisease.AJR,1996,167:1579.
[3]劉祥普.肝豆狀核變性的臨床影像表現及其診斷.醫藥論壇雜志,2011,32(7):186-187.
[4]盧虹.肝豆狀核變性的CT診斷與臨床分析.醫學綜述,2011,(11):154-155.
[5]周豐,朱彩云,廖祥福.兒童肝豆狀核變性誤診20例分析.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10):132.
[6]黃躍金,鄔至平,蔡學禮.肝豆狀核變性58例臨床特點與CT.MRI分析.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6,9(3):131-132.
[7]高文清,孔玲玲,劉鵬程,等.肝豆狀核變性的影像學表現及成像相關因素探討.中華放射學雜志,2002,36(5):402.
[8]盧高峰,唐芙愛.肝豆狀核變性56例臨床分析.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1,14(15):39-40.
[9]梁秀軍,展曉梅.肝豆狀核變性22例誤診分析.中國當代醫藥,2011,18(13):135-137.